“什么明路?”李节沉默片刻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虽然汤和的意图不明,但他现在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不如先听他要说些什么?
“娶公主这条路你就别想了,不过你不要忘了,咱们大明除了现成的公主外,还有一些准公主啊。”汤和笑眯眯的再次道。
“准公主?”李节先是一愣,随即就反应过来,当即激动的道,“国公您的意思是说……”
“不错!”没等李节说完,汤和就打断他道,“你现在是太子伴读,但太子早已经成年,估计你最多也就是陪着几个皇孙读书,而据我所知,太子的长女与你年貌相当,而你又经常接触太子和皇孙,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嘿嘿~”
汤和说到最后也露出一个你懂得表情,李节闻言也再次振奋起来,他之前还真是忽略了朱标,虽然朱标的女儿还不是公主,但也只是迟早的事,做不成朱元璋的女婿,做他的孙女婿效果也差不多。
另外最重要的是,相比朱元璋,朱标这个人好相处多了,性格也更加宽厚,想要说动他把女儿嫁给自己,显然比朱元璋要容易多了。
“多谢信国公提醒!”李节也郑重的向汤和行礼道,随后又忽然露出一个讨好的笑容凑上前道,“信国公,正所谓帮人帮到底,您老既然提醒了我,不如再多帮一些如何,小子日后定有重谢!”
“哦?你想让我怎么帮你?”汤和露出几分感兴趣的表情。
“我这几天反思了一下,陛下拒绝我娶公主的请求,估计最主要还是我太冒失了,而且又没有媒人,遍观朝堂,还是信国公您的面子最大,若是这次您帮我去向太子提亲的话,太子肯定不会拒绝!”李节笑嘻嘻的提议道。
“我自己有多大脸自己知道,路已经帮你指好了,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汤和闻言却忽然变脸,说完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看着汤和离去的背影,李节也没有追赶,反而露出几分玩味的表情,那天在东暖阁求婚时,除了他和朱元璋父子外,再也没有第四人在场,按说汤和不应该知道这件事才对。
但偏偏汤和不但知道了,而且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找到自己,让他去想办法娶朱标的女儿,这背后若是没有什么猫腻的话,李节敢把自己的脑袋扭下来当球踢,甚至他几乎可以肯定,朱标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事。
“既然拒绝了我,却又让我去打他孙女的主意,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李节沉思半晌也低声自主道。
与此同时,走回殿中的汤和却站在门口长出了口气,随后看了看身后也是低声自主道:“后生可畏,这小子明明看破却不说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城府,真它娘的是个妖孽!”
不过说到这里时,汤和也禁不住抬头看了看殿上与众臣饮酒取乐的朱元璋,脸上也十分罕见的露出几分敬畏的表情再次低声道:“陛下的心思越来越难猜了,不服老不行啊,我也是时候找个机会回老家了!”
出去一趟的李节再次回到殿中,整个人却像是活了过来一般,对于前来道贺的官员,他也是热情的与人攀谈,言谈中也带着谦虚,处处都以晚辈自居,这也让不少人对他留下不错的印象,毕竟以他的年纪,能够做到居功而不自傲,已经相当难得了。
晚宴过后,李节也根本没有休息,第二天就来到左春坊入职,朱标也特意召见了他。
“参见太子殿下!”李节进到房间后也立刻向朱标行礼道,这个房间应该就是太子读书的书房,朱标坐在上首,下面则有两个少年正在练习书法,其中一个正是他上次见过的朱允炆,另一个他却不认识。
“不必多礼,赐座!”朱标看到李节也十分高兴,毕竟是自己詹事府的人,而且又多次立下大功,这让朱标也感觉脸上有光。
立刻有人搬来椅子,李节也依言坐下,随即就见朱标向两个练字的少年道:“你们两个来见一见李伴读,日后就由他来督促你们读书!”
“拜见李伴读!”朱允炆两人也立刻站起来行礼道。
“臣李节拜见两位皇孙!”李节也立刻回礼道。
“李节,这是我的长子允炆、次子允熥,日后你就陪他们一起读书,若是他们两人不用功,你尽管告诉我!”朱标先是介绍了一下两个儿子,随后又向李节道。
听到李节是来监视自己的,朱允炆和朱允熥也再次看向他,其中朱允炆倒还没什么,那个朱允熥却隐然间露出几分排斥的表情,这点李节也十分敏锐的注意到了。
“殿下言重了,我比两位皇孙也大不了几岁,而且我之前生了病,之前读的书忘的差不多了,说不定日后的功课还要向两位皇孙请教!”李节笑着回道,他倒不是谦虚,而是说的事实,他现在连论语都背不下来,所以来之前他也有些担心。
“哈哈~,你就别谦虚了,我这两个儿子若有你一半的聪明才智,恐怕我睡觉都要笑醒了!”朱标却根本不信李节的话,反而认为李节是在谦虚,这让李节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接下来朱标又兴致勃勃的带李节熟悉了一下左右春坊,包括春坊中的人员构成,而李节这时才知道,原来太子伴读并不是只有他一个,而是有十几个,这些太子伴读都是朱元璋从国子监和翰林院挑选出来的,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陪伴朱标读书。
不过这些太子伴读年纪都与朱标差不多,现在都已经进入朝中为官,现在已经成为朝堂的中坚力量,有几个极为出色的依然在春坊中兼任,负责教导朱允炆兄弟。
最后朱标将李节带到一个身材矮胖的中年人面前介绍道:“李节,这位是太常寺卿黄子澄,他也是我的伴读之一,现在负责教授史记,你们日后定要同心协力,督促允炆他们读书!”
听到“黄子澄”这个名字,李节也是心中一惊,当下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这位史书上被朱允炆称为“黄先生”的名臣,不过黄子澄有名归有名,但在历史上却不是什么好名声,甚至可以说朱允炆之所以丢掉皇位,他要负相当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