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回到李府,李迩安和徽柔各自一言不发坐在迩安书房的一角,气氛诡异的安静。

李迩安手里握着一本书,人却怔怔出神,靠着窗户似乎在看着窗外的花木,实则眼前一片空白。

徽柔则抱膝坐在贵妃榻的一角,撩着自己的头发玩儿,时不时的再捂着嘴无声的傻笑。

直到宫里的人来催徽柔回宫。她才轻轻拍了拍脸,正了正神色,回了声:“知道了。”

让人将自己准备带回去给最兴来的点心准备好,看向犹自在发呆的李迩安,推了推她,问:“迩安姐姐,那夫人最后到底跟你说了什么?你回来后怎么一直傻傻的?”

迩安耳边恍惚出现杨氏最后说得那句话,“杨沅沅曾心悦‘李公子’……”

心头一震,这才回了神,道:“没什么。只是谢我替她安排住处罢了。你要回宫了?”

“嗯。”徽柔应了一声,但看着她,明显不相信她所说的没什么。

问:“是因为那王公子吗?姐姐既然支持我去见梁家哥哥,为什么却对自己得感情这般瞻前顾后呢?”

李迩安道:“别胡说,使君已有妇,何况他们是一同长大的青梅竹马……我从未有过不该动的念头。”

徽柔一幅不可思议道:“姐姐是说那位夫人是她口中那位王公子的夫人?”

李迩安起身将书合起,放回书架上,淡淡应了一声,“嗯。”

徽柔不再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以李迩安的骄傲,绝不会和人共侍一夫,也不屑于去做横刀夺爱的事情。

半月后,辽国遣使臣来宋,欲为辽主求娶大宋公主。宫中这几年虽又添了两位公主,但适龄的可论婚配的却只有徽柔和楚玥。徽柔是官家心爱的长公主,楚玥又是张娘子拿命护着的女儿。

两人不管是谁远嫁辽国,都不是官家所想要看到的。

辽国便借此想要增加每年大宋赠送给辽的岁币,并要求改赠送为‘纳’。不仅如此,辽国使臣来宋之前,辽王耶律宗真亲弟耶律宗元和大将萧惠便率十万精兵陈兵边境,做出一副攻宋得架势。因这些年大宋边防越发严谨,辽国此举未必没有试探大宋的意思。

只是大宋自打败西夏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精兵强将,早已非当年吴下阿蒙。

而庆历新政在官家的一力支持下,也颇见成效。朝堂之上政治清明。

大宋已非当年的大宋,但辽国却依旧将其当作当年被迫签订‘檀渊之盟’的弱宋。

大宋朝堂自官家起及至绿衣郎,无一不因辽国此举而感到深受羞辱。

欧阳修赋词一首,怒斥辽国此举无耻无义无知无礼。

韩琦在朝堂上直言,不妨借此机会出兵北境,夺回燕云十六州。

朝中虽有晏殊等老臣,认为两国既有盟约,不宜贸然发动战争,以免生灵涂炭。

但更多的大臣认为若不借此机会扬大宋国威,日后大宋便在他国眼中便永远都是软弱可欺。何况,燕云十六州的失去始终是梗在每一个宋人喉头的利刺。

燕云十六州一日不收复,大宋便一日要担心会受北边游牧侵扰。

因此朝中争论近一月后,官家终于下定决心,调李昭亮回京拜武宁军节度使,代李用和为殿前副都指挥使,镇守京师。

遣李惟贤为高州刺史,戍边防乱。同时下令让驻守在延州的任福等将,整军以待,防止西夏和辽联手。

同时调狄青前往真定,并派韩琦为真定府经略安抚使,一同前往北境。

而随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私下请命一同前往,协助调试火器的李迩安。

韩琦和李迩安不是第一次共事。当年因李迩安的一番推论,让他得以及时调整战略,从而挡住了西夏的进犯,更收复了河西之地。

所以即便李迩安比他的女儿都大不了两岁,他也依旧十分肯虚心听纳李迩安的建议,私下隐隐拜她为军师。

不过李迩安并不以此为傲,借机在军中肆意妄言。

相反,自到了边境后,李迩安低调安静的时常会让人忘了她的存在。和当年在边境时一样,为了方便行走她换了一身儒服。在清楚的了解边境情况前,大多数时间,她不是在衙内看书,便是乔装成边民一走四五日。

李迩安的易容术极好,以至于她时常打扮成辽人出入辽境都不曾被人发现过。毕竟一张日抛脸,即便偶尔做了什么被人发现不对劲,还没等人上门追捕,她便又换了身份,大摇大摆的出现在了辽国官兵面前。

燕云十六州对大宋来说十分重要,但也是辽国能随意长驱直入宋境的保障。

所以当得知大宋不仅不肯增加岁币,还欲取回燕云十六州。辽国之内君臣战意也空前高涨。

一时间,两国边境均是重兵陈列,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

两军对阵数月,小战频发,大宋粮草充沛,前期以防御为主,不断消耗辽军战备资源。

可辽国这些年在大宋改革期间,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主此时向大宋增加追讨岁币,除了为试探大宋是否还像先帝在时那般懦弱,更是因为当权者急需一场征伐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军备粮草的不断消耗,终于令他们难以支撑。如当年的西夏一样,辽主下令耶律宗元大举进攻。

李迩安收到这个消息后,将自己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消息整理成册,交给了韩琦。

“这是?”韩琦震惊的看着手中的资料。

李迩安道:“我临行前,官家曾嘱咐,火炮乃国之重器,一旦启用,必死伤无数。这数十年,宋辽边境少起战事,两国百姓因开放榷场而多有交流,辽朝君臣虽贪得无厌,但百姓何辜。所以非万不得已之时,不可动用火炮。

虽宋辽一战必不可免,但官家希望能将死伤降到最低。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我这些时日收集了这些资料讯息,希望能对韩大人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