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钢铁大亨 > 第1643章 传国玉玺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代,北方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传承。

既然后唐就把玉玺给烧了,后晋岂不是没得用了。

小娘皮忍不住问道:“老爷,你说玉玺是石头的,真的会被烧毁吗。”

杨凡想了想说道:“玉器是石头没错,但是玄武门这种大城楼用的木材很多,燃烧起来至少能达到一千度的高温。烧毁玉器是可能的。”

“古玩行里,有一种伪造土沁的方法,就是把玉器扔进油锅里炸,就会造成类似土沁的效果。以此冒充古玉。你想油炸都能破坏,何况是城楼烧成火炬一般呢。这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的玉玺应该就是烧掉了。”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这是第三款传国玺,文字和上两款不一样。

这还没完呢,造假一开就收不住了。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赵匡胤黄袍加身,受让的就是这俩宝贝。

冯道是个传奇,主要成就是历仕四朝十帝,真正的不倒翁。宋太祖受让的国玺就是他写的。

冯道这种行为,是士大夫之耻。完全违背了事君以忠的儒家信条。除了他自己不在乎,还写诗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所有人都是讨厌他的。

估计赵大郎自己也觉得膈应。于是他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他的皇位来的不干净,他也觉得用赵大郎的宝别扭。他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这下子开动起来,国玺愈发的滥造了。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宋徽宗更牛掰,一高兴做了十个宝。

这其中,宋哲宗的时候,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这次得到的玉玺,和宋朝和五代刻的各种玉玺,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全部抢走。这是传国玺第三次失踪。

这次丢的十有八九,是宋朝自己按照秦玉玺的传说伪造的。所谓农夫锄地发现,和后来林丹汗搞得那个山羊用蹄子刨出来的玉玺一样。

十有八九是自己伪造的,然后编个故事。

南宋就没有传国玺,但这事还没完。

忽必烈驾崩后,市场上突然有人叫卖传国玺,被宰相伯颜购买。这是传国玺又一次出现。但是元朝没用这枚玉玺。可能他们也怀疑是假的。

元顺帝逃回草原时,是带着玉玺跑的。朱元璋命令蓝玉北伐,试图夺回玉玺,没有成功。

大明的国玺就是和宋朝一样自己刻的。还刻了好多版本。杨凡经常接到圣旨和文书,他见过的就有各种用途的十几个版本。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多尔衮追杀林丹汗的路上,俘获了他的后宫,得到了一枚玉玺。多尔衮把玉玺送给了皇太极,这种事他也不敢私藏。但是,这枚玉玺刻的是“皇帝之玺”四个字。

但是,现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那枚清宫的传国玺,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块玉玺没有金镶玉。肯定是假的,估计是金代或者元代造的。

难道是多尔衮私吞了传国玺,把别的玉玺给了皇太极。而之后,多尔衮死了之后,顺治开棺戮尸,难道真实目的是找传国玺。

总之,今日故宫收藏的这枚大概率不是真的,但是最晚也是元代伪造的。

传国玺最后的波澜是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派鹿钟林来逼要这枚玉玺。溥仪也不知道哪里有这东西,他完全不知道。新朝据说也问过溥仪玉玺下落。他也说不清楚哪里去了。毕竟年代久远。

当时,溥仪被赶的惊慌失措,走时没拿任何一枚玉玺。后来他出任伪帝,才想起来走时没拿玉玺。就派人去找冯讨要。

冯坚决不承认他拿了玉玺。和孙坚一样,说没见到玉玺。

冯这人,人品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他居然还起过问鼎的心思,实在是让人意外。人固有自知之明。

此人,貌如刘备,才如孙权,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如袁绍。三姓家奴、一生八叛。正预备第九叛,叛离光头之时,遇害。

大宝这玩意儿,实在是和他无缘的。

现在回头看,元朝得到的这些玉玺,十有八九是从金朝来的。包括草原上那些元顺帝带去的,后来在草原上陆续发现的。都是这个来路。

清朝的玉玺是从蒙古草原来的。

杨凡理清了思路,从各种情况来分析。石勒之后的传国玺基本都是假的。那自己得到这个就是真的吗。

“邬先生,石勒之后,传国玺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现在最大的疑点就是孙坚。有没有可能这枚玉玺是孙坚伪造的。”杨凡冷静的问道。

在孙坚之前,这枚印章是不可能有机会伪造的。

邬先生想了想,说道:“这段时间内,有异议的就是两本书的记载,刻的文字不同。”

传国玺的文字,一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吴书》、《玉玺谱》。唐太子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二种,应劭,皇甫谧版本,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第三种,《晋阳秋》载冉魏大将蒋干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第四种说法,徐广、《宋书·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杨凡点点头,邬先生总结的很全面,总共就是这四种说法。

“李贤是唐朝人,史称章怀太子,这本《玉玺谱》的作者,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僧约贞。时间太晚了,唐朝不太可能知道刻的什么字。但他的说法来源于《吴书》,吴书是第一手资料。”

“东汉末年人应劭,西晋名士皇甫谧,对他俩的说法,我觉得裴松的观点比较靠谱。这两位记载的文字和《吴书》的内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可能是错字,或者传说中出现错误。”

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他们记载很可能是道听途说来的。

特别是皇甫谧,他一辈子都没做过官,就坐在家里写书做学问,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应劭,应劭多少还是在朝廷中呆过一段时间的。

“这里唯一靠谱的就是《吴书》,毕竟孙坚可能真的见过玉玺。”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

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的这段经历,应该是靠谱的。

邬先生拿起玉玺指给大家看。黄金补的一角是五龙交妞上一条龙的角。并不是玉玺主体的角。只不过这条龙角刚好处于角上,不仔细看以为是玉玺主体的一角呢。

众人仔细一看,真的如此。这也更加合理,显然雕刻的龙角,更容易摔坏。

《玉玺谱》原文是: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玺上螭一角缺。

《吴书》说孙坚从雒阳井中捞得的传国玺也是如此: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都对上了,估计泰山李斯真迹的拓片拿来对比,也不会有大问题。刚才杨凡用竹简对比,字迹怎么看都十分相似。

杨凡此时,没有了激动。看着传国玉玺有些牙疼。这他喵的可是个烫手山芋啊。

“邬先生,此事事关重大,今日之事只有我们几个人知道,一定要守口如瓶。十二年之内不得外传。只要过了十二年之期。此事就可不必保密了。”杨凡郑重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