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城,玩古董,不能不趟鬼市。
早在清末,京城四大鬼市,崇文门小市、宣武门小市、德胜门小市,以及潘家窑旧货市场,就已经在行业内颇有影响。
今天早晨两点多,卢灿与非得跟着看热闹的孙瑞欣,就已经起床,目标——
崇文门小市!
崇文门小市,又叫“东晓市”,与宣武门的“西晓市”相对。
解放前的东晓市,以售卖估衣——旧衣服、硬木家具、刀剑铁器为主,瓷器玉器金银器并不多,但改开之后,这些老规矩已经被打破,各种鬼货,充斥这一市场。
又因为东晓市的位置更靠近市内,要比潘家窑市场更方便,因而,东晓市的鬼市规模,要比潘家窑旧货市场,更庞大。其市场位置,位于崇文门外的药王庙、半壁街、红桥以及沙土山这一片范围内,横跨四五条街,面积很大。
半壁街南口,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晓市入口。
卢灿一行将车停在街角。
下车后,一阵冷风灌进脖子,卢灿冻得一哆嗦,连忙将随后下车的孙瑞欣,那半敞的风衣扣子扣实,又把她的衣领竖起来,又将自己的棒球帽给她扣上。
八十年代初的这几年都是寒潮年,冬天来得早,这会儿中秋未到,夜里的气温已经逼近零度。丫头哆嗦两下,将双手拢在卢灿温暖的皮夹克内,嘻嘻笑着。
“叫你在家睡觉,非要来。”卢灿屈指在她挺翘的鼻梁上刮了刮。
丫头一兜嘴,“我也要捡漏。京城的老玉饰,最近两年在香江价格翻了个跟头。”
得,那就走吧。
卢灿一手打着手电筒,照着脚下坑坑洼洼的露面,另一只胳膊让丫头搂着,俩人依偎着向灯火阑珊的地方走去。
可能是天气骤冷,今天的崇文门小市,人不是很多,稀稀拉拉的摊位,零零星星的逛家,地摊上是一盏煤油灯,昏昏黄黄,逛客则人手一把手电筒,明明灭灭。
趟鬼市的,基本上都没有固定目标。
卢灿和孙瑞欣,佝着腰,一家家地摊看过去,同样也没啥目标。
地摊上的东西,奇奇怪怪,旧衣服、皮袄是常态,电子表、小闹钟、收音机等电子产品也很多,鸡鸭蛋、卤猪脚,还有卖包子烤红薯的,也有几家,甚至还有一个摊位出售各种“出行介绍信”——八十年代初想要出远门必须要村镇或者街道办出具的证明……
真正售卖古董古玩,并不多,遇到的两家“贴近”的摊位,一家是售卖袁大头和一些二三十年代铜板的包袱铺,另一家是售卖绣品的当代工艺摊位。
第一家摊位上,卢灿拨弄一下被摊主装在布袋中的二三十枚袁大头,搓了搓,再用手电筒照照,瞬间没了兴趣——铅含量太重,以至于脏了手。
路过绣品地摊时,一对鸳鸯枕巾颇感兴趣,卢灿拿起来闻了闻——枕巾上鸳鸯图案中,用了大量的红绿色丝线,这种红绿色并非天然染色剂,而是工业染色。
工业染色的枕巾,你敢用?丫头吓得一哆嗦,连连摇头。
两人有些失望,手电筒基本上都是在地摊上一掠而过,快速奔向下一家。东晓市,更像一家二手市场,远没有卢灿去过的潘家窑鬼市那么专业。
好在东晓市够大,就在法华寺前的巷子里,卢灿看到几个影影绰绰的摊位,有逛客手电筒的光在一件瓷器上扫过,折射的光线,相当漂亮。
不用说了,这几个“鬼祟”的摊位,一定是卖古董的。
对于逛客而言,东晓市最大的毛病就是摊位很散,不方便逛。
不过,这也是其最大特色——摊主躲着卖,卖越贵重的东西,躲得越狠。
这个特点,从东晓市形成的一开始,就已经烙下——最早在东晓市摆地摊的那些人,就是居住在四九城里的人,这些人好面子,卖点东西都怕遇见熟人,不愿意往一起凑,夹着包裹找个犄角旮旯一摆,卖个三瓜两枣,帽子一压,走人。
久而久之,就形成东晓市摊位散的毛病。
卢灿对崇文门鬼市其实算不上熟悉,因为他上辈子活跃的两千年之后,这里的鬼市已经彻底动迁,并没有亲身经历,他所知道的,也是别人口中叙述的,误差较大。
所以,他一开始就找错地方——往人多的地方钻,哪能找到真正的古董卖家?
等卢灿和孙瑞欣,带着两大保镖赶到巷口,看清这条巷子里一共有四个包袱摊,彼此相距三五丈远,每个摊位前面都有逛客。
这才是正地儿。
第一家地皮摊儿,一块破布上摆放着四五件器物,一对绞丝龙凤手镯,一只凤首流苏珍珠钗。
另有一只五寸高的白瓶儿在一位逛客手中把玩呢,还有一只铜香炉,也在逛客腿边放着,估计他已经看过。
闲逛了小半个时辰,孙瑞欣那丫头,早就急不可耐,蹲在摊位前,左手去拿那对手镯,右手握住流苏珍珠钗。这种做法其实不是很规矩——在鬼市,别人看货时,你想上手,得先言语一声,最好等别人同意再下手。
很显然,孙瑞欣不懂那么多。
那位逛客头抬了抬,看了看孙瑞欣,又瞅了瞅站着的卢灿以及他俩身后的俩彪形大汉,最终将不满咽了下去——鬼市有风险,不仅仅在于买卖上,还在于黑灯瞎火的人生安全。
彼此脸庞都笼在黑暗中,卢灿没有看清逛客的面容,隐约感觉对方是一位上年纪的人。
“阿灿,你快来看。”孙瑞欣似乎见到什么稀奇,回头朝卢灿轻声喊道。
清脆的女儿声,让那位逛客和带着**帽的摊主,都有些吃惊——趟鬼市的不是没有女孩子,可女孩子极少,尤其是这种带有软软糯糯的粤地口音的女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卢灿在她和那名逛客的中间,蹲了下来,手电筒在丫头手中物品上溜了一圈。
咦,还别说,丫头的目光还不错,这三件东西,都是真家伙。
那对绞丝龙凤手镯是金银镯,一龙一凤,寓意龙凤呈祥,通体浮雕,窄泥鳅背,点卯结构。
龙者为金镯,凤者为银,绞丝则是指手镯的收口部位,绕成丝状,螺旋收口,起到放大或收紧手镯的效果。包浆明显,有些磕碰老旧痕,不算严重。
卢灿目测,应该是清中后期有钱人家的婚嫁压箱物品。
东西寓意很好,不错。
另一只凤首流苏珍珠钗,金银合金的双插杆,顶部凤首为金片捶打而成,点翠;流苏坠片为银莲花,坠心为一颗南红玛瑙,四周饰以几排小珍珠流苏,做工也很精细。
东西是真东西,依旧是咸丰到同治年的京工手艺。
遗憾的是,珍珠搁置的时间有些久,通体发黄,表面起皮,已经粉化。不过,对于卢家而言无所谓,他家做珠宝生意,换掉这些珍珠,还不算什么工艺难题。
卢灿伸手,阿欣将三件货都放在他的手上,然后接过卢灿的手电筒,帮他打光。
又细细看过一遍,颠了颠份量,东西没错。
卢灿抬头,问道,“请个价。”
看不清摊主面貌,只感觉对方一直盯着自己俩人。
摊主从旁边拿过一只套袖,右手伸进去……这是要手议?
手议就是买卖双方的两只手,在套袖中比划手势,商议价格,这也是京城老传统。
可是,卢灿还真不知道八十年代手议的打法,笑着摆摆手,“我们是刚从南方过来的,不懂这些,你就说个价吧。”
他这一开口,旁边看货的逛客,突然间抬了抬头,似乎要看清卢灿的面貌。
双方靠得近,又有马灯昏黄灯光照射,他最终还是认出卢灿。这位逛客将手中小白瓶和铜香炉拢在脚边,蹲在那看卢灿与对方议价,黑暗中很难发现他嘴角的笑容。
那位摊主应该是位中年人,没料到卢灿直接问价,愣了愣后,“金镯四两六钱,银镯三两八钱,加工钱,一副合八千;金钗三千五,打包你给一万一千四。”
龙凤镯的价格不算离谱,要知道香江金价已经突破135港纸每克,四两六钱为二百三十克,就一只金镯都要三万多港纸,汇率五比一,也要六千华币。
金银这东西是硬通货,价格很透明,不是瓷器什么的可以捡漏。
还有银镯、工呢?还有古董溢价呢?八千不算贵。
凤首流苏金钗略贵,但也不过分。
本着古董行出价必还价的原则,卢灿回了一口价,“金钗上的珍珠已经粉了,不值这么多。天挺冷的,我也给口价,打包,一万整。你要港币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万五港纸。”
听到港币,那位摊主诧异地再度抬头看看卢灿俩人,又看了看俩人身后的大汉,明白过来,这是遇到了港客,瞬间改口,“港纸或外汇卷三万,华币一万一。”
卢灿一阵气恼,这是欺负自己不懂黑市汇率?
“你确定?那我们谈华币吧,一万……我再给你加两百。”
港纸兑华币,汇率不到五比一,但谁都不会把官方汇率当回事。摊主不傻,顿时不再坚持,“要港币,两万五,不能再少了。”
“港纸的话……一万六,我给你加一千。”
最终,交易达成,价值一万八外的汇券——可以去银行直接兑换港币、日元和美元。
旁边的那位逛客,显然没料到卢灿这么一位大豪客,竟然跟小商贩一本正经的还价……低头吃吃笑将起来。
卢灿这才认真看向身边这位逛客。
“王老,怎么是您?”
灯光下,他这次总算认出眼前这位老先生——王世襄,后世人称京城第一玩主!
老爷子是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虎博曾经邀请过此老前往香江,老爷子去过一次,与卢灿有过一面之缘。
没想到,这次在京师鬼市上,能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