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相宝2:秘物 > 第246章 张老家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卢灿一辈子有两大污点,为人诟病。

其一是女人,无需多说;其二就是文物大盗!

尽管他成立虎园博物馆,在香江截留无数可能流向西方的文物,可这种情况,只有他自己才清楚。更多的人,看到的则是虎园博物馆庞大的“吸聚效应”,致使国内文物源源不断的透过各种渠道,流向香江,流入虎博。更有甚者,不少媒体及文物保护工作者,直接拿出他早期在国内“鲸吞”文物商店、古董店铺的事实证据……让他百口莫辩。

最开始,卢灿还邀请一些御用写手,为自己辩解,到后来,索性躺平——爱咋说咋说。

现在,这种苗头已经出现——防卢灿甚于防川!

鉴于他的特殊身份,国内相关部门不可能采取强硬措施来阻止他去逛古董市场、友谊商店,但是,以鹰派文物工作者为首的文保机构,却想出另外一个办法——邀请他去参加各种会议、参观,将他的行程给安排的满满当当,空闲时间的出行,也有专人陪同……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行程:

九月十九日,卢灿参观故宫并参加清三代艺术发展座谈会;

九月十九日晚,应邀出席文管会中国文物研究所举办的晚宴;

九月二十日,受邀参观历史博物馆,并参加历史博物馆与虎博的合作交流探讨;

九月二十日晚,参加工美集团举办的晚宴……

想私自溜出去,门也没有!

这套操作,直接把卢灿给整懵圈——自己啥时间成“全民公敌”了?

北大医院病房,准备办理出院手续的张老,听说后,哈哈大笑,直不起腰来,笑到最后,老爷子竟然剧烈咳嗽起来。

他的支气管炎和肺炎,都忌讳剧烈咳嗽,这下顿时把一屋子人弄得慌乱起来。

张泽宗的媳妇去倒水,小姑子手忙脚乱地帮父亲顺着气,卢灿和孙瑞欣也呆立当场,潘苏连忙轻拍老爷子的后背,“你个死老头子,这点事,这么好笑?”

好一会,张老才平抑下咳嗽,脸色涨红,对潘苏摇摇手,“没事的没事的,容我缓缓。”

话说没事,可是,任谁都能看出,这中间有故事,只是老爷子似乎不太想说。

大家都自觉的没再提这件事,老爷子马上出院,谁也不愿意他再因为咳嗽而影响病情。

病房中没啥可收拾的,多是一些探望者带来的橘子苹果、纸包糖块、栗子之类,很有时代特色,大家拾捯拾捯,塞在一个大编织袋中,张泽宗拎着。

临出门前,张老还风趣一句,“这么好的病房,还是第一次享受,都有点舍不得……”

老爷子还要回首看一眼,却被潘苏奶奶推了一把,呸呸两声,“看什么看,再好的病房咱以后也不来。”

“你看,你又想多了,我就感慨……”

“医院有什么好感慨的……”

两位老小孩,拌着嘴出门,都透着洋洋喜气。

小姑张传彩和孙瑞欣俩人笑着,聊着天跟着出门。

一行人和遇到的医生、护士,微笑着招呼,张老时不时还与其他病友聊上两句。

八十五岁的老先生,能满脸笑容的从医院走出去,绝对是人生大幸事。

卢灿走在最后,心中感慨莫名,自己这只蝴蝶,两次煽动翅膀,终于将张老的命运逆转……但愿老人家从此无灾无难,仙寿永享!

快到一楼时,一位五十来岁黑瘦的中年人迎上来,“爸,贾主任他们来了,就在大厅。”

这位中年人是张老唯一的儿子,张泽宗张泽瑞的父亲张柳喜。

卢灿来京城几次都没有见到张柳喜,这算是第一次见面,在张泽宗介绍下,双方握了握手。

张柳喜双手紧握,“卢先生,感谢……谢谢你照顾我家阿宗。我养的孩子我知道,那就是个不争气的,要不是你带着,他哪有今天。”

卢灿微笑摇头,“哪里话,泽宗很能干的,我在京城这边多亏了他打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张老前后四房夫人,长房于1938抑郁病逝;二房是京韵大鼓艺人,1948年离异。

三房就是张柳喜的母亲,一直掌管张家财政大权,可是,建国后一夫一妻制,张老需要在三房和四房潘苏之间做出选择,最终,张老选择了潘苏奶奶。

1952年还发生三房王氏状告张老一事,在当时闹得轰轰烈烈。

王氏在离婚之后,一气之下,带着儿子远走SJZ。

张柳喜遂即在冀北成家立业,很少回京——这其中,有地理距离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对张老当初选择的愤怒与抗议。

倒是张泽宗和张泽瑞,常年待在京城爷爷这边,潘苏奶奶待他俩,视如己出。

这次张老与潘奶奶回京,除了帮助卢家打理关系外,还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立遗嘱,办理财产分割。潘奶奶再显大度,她同意了张老的分配方案——将津门老宅,也就是卢灿曾经居住的静园,划给张泽瑞;将后海胡同的四合院,给了张泽宗;而她的亲生女儿张传采,仅仅得到钱粮胡同中的一座小杂院。

这次立遗嘱,也让张家多年来的“内部矛盾”得以大大缓解——张老病重,张柳喜主动探望。

张家的家事,卢灿是外人,不好介入也不想介入,笑着问道,“您说的哪位贾主任?”

“文管委的贾蓝坡主任来探视,听我说老爷子出院,没上来,在大厅等着呢。”

张柳喜口中的贾蓝坡,卢灿知道,中国着名考古专家,学者,三十年代周口店遗址后期挖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现任中国文管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

这也是个奇人。

这位老先生,只有中学毕业,学历很低,年轻时在中国地质研究所做学徒帮工。恰逢裴文中老先生发掘周口店猿人遗址获得重大突破——发掘出第一件完整“BJ人头盖骨”,研究所决定扩大挖掘团队规模,于是,贾蓝坡以“练习生”的身份,加入挖掘小组,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

他追随在考古学家裴文中,以及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身边,勤学多问,四年时间,竟然从练习生到练习员,再到技佐、技士、技正——这是清末民初技术工种的分类品级,弯弯依然存在,技正约等同于现在的工程师。

1935年,裴文中教授因为赴法留学,周口店遗址后期挖掘工作交给贾蓝坡负责。

当时,贾蓝坡仅有二十七岁。

贾蓝坡接手后,周口店遗址挖掘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井井有条,并于隔年,再度取得重大突破——连续挖出三件较为完整的“BJ人头盖骨”,轰动一时。

贾蓝坡也因此名震文博圈,时年二十八岁。

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裴文中以及贾蓝坡等老一辈,辛苦发掘的五件完整的“BJ人头盖骨”,以及一百多件骨骼化石,竟然在抗战中后期,离奇失踪。

有关这起失踪案,流言颇多,有毁于战火说,有沉船说,有流于东洋民间说,有埋在地下说,有美国说……不一而足。多年来,有不少组织曾经寻查过,但最终都杳无音信。

听说贾蓝坡来了,卢灿犹豫一下,放慢脚步,犹豫着要不要出面。

这是有原因的。

张老曾是文管会部员,贾蓝坡是现任国家文管会副主任,他出面探视,必然是代表官方。官方慰问张老,自己出现,是不是过于“抢镜”?

这还不是主要因素。

让卢灿不太想见对方的直接原因是——这又是一只鹰,而且还是头鹰!

贾老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第二任中国海外文物统计及考察办公室主任。

这一单位,俗称“文物回流办”,源自于1949年新华社驻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先生创办的“中国文物保护小组”,当时归属于华南文艺联合会管辖,最着名的案例,就是回购《五牛图》。

《五牛图》被收归国有,文物保护小组居功至伟,遂即被升格,黄作梅先生兼任第一任领导。在此之后,一大批流落香江的文物都经由他的运作,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可惜的是,1955年,黄作梅先生在前往万隆会议的途中遇害,这一组织遂即遇冷,随后又是……一直到1978年,乾坤秩序再定,文管会再度提议成立“文物回流办公室”,获得国家认可。

由于文管会夏鼐主任年事已高,遂即推荐贾蓝坡担任第二任文物回流办的主任。

卢灿与此老之前有过一次隔空交手。

上次他到津门,收购津门张家和周家藏品时,遭遇津门博物馆馆长冯德生的强力阻拦,卢灿不得不动用“钞能力”,最终拿下两家的存货。

事后,卢灿得知,当时冯德生背后之人,就是贾蓝坡老先生。

面对这样一位人物,卢灿自然不太想直面对方的。

讲真,卢灿非常佩服这些老先生,譬如贾蓝坡,譬如单世元和徐梆达,又譬如王世襄等等,他们在文博保护和研究方面,殚精竭虑。

但是,好感归好感,立场决定态度。

卢灿一向自诩为中华文保工作尽心尽力,可是,国内的这些老教授却不是这么认为。

他们的想法中,“香江虎博”压根不属于“中国文保系”,国内文物流落到香江,就是流落境外。在他们看来,虎博,充其量就是一家私人古董藏馆,哪天卢家没钱,里面的东西照样会卖掉……

这就是双方矛盾的根本之所在。

“阿灿,我带你去见见贾主任。”老爷子已经下到一层,回头对踌躇中的卢灿招招手。

这下没得躲了,见一见也好!

卢灿笑笑点头,“诶,好的。”

一楼楼梯转角过去,就是住院楼大厅。

就见一位戴着茶色眼镜的老者,站在大厅中间,中山装,个头不高,白发背头,背着手与旁边几人说笑着,很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