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荷版红楼
未完成的画作,有没有价值?
废话!这两幅作品虽然没有完成,可画稿中的线稿,依然还清晰可见,自然有价值!
线稿不是素描,而是指画家在正式创作画作时,率先在画布或纸面上,用炭笔勾勒的自己想要表达的创作轮廓,以便于后期的色块作画或是线块结合。线稿只是黑白线条勾勒的轮廓,而素描有光影和明暗表现,线条感并不强烈,两者区别很大。
未完成的画作,只要线稿完整,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创作者想要创作的内容,因此,这种带有完整线稿的未完成画幅,很有价值。
梵高为什么会出现未完成的线稿画作?
原因也很简单,梵高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荷兰一帮医疗专家依据梵高的日常生活表现来推断,他至少患有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症等三种精神疾病。
这也就导致,梵高在创作时,经常会因为精神狂躁而中断创作,等恢复之后,又将原本的创作推翻重来的现象,因此,梵高的未完成画作数量不少。
在荷兰的梵高博物馆中,类似的画作至少有十幅。
会不会要捡漏?卢灿第一时间否定这一判断。
开玩笑,这里可不是英国而是荷兰海牙!
梵高是荷兰“画圣”级人物,海牙更是梵高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他一生创作的很多画幅都以海牙的人文自然景观作为摹本,所以,荷兰海牙对梵高的研究,几乎算是无所不包,登峰造极。
眼前这两幅未完成画稿,虽然没有署名,但卢灿能确定,沃登应该很清楚它们是梵高的作品!也正因为他知道是梵高的作品,才没有将其列入目录——很显然,沃登还想着自己留存。
所以,卢灿选择直接挑明,回头笑眯眯地看着沃登,“沃登先生,两幅梵高先生未完成的画作,可是好东西,怎么没在你的藏品名录中?”
沃登尴尬一笑,心道,这不明知故问么?同时也暗暗心惊卢灿的眼力——没画完的作品还没署名,对方竟然在瞬间就认出创作人,真是厉害!
无论他心底怎么想,卢灿的问题还是要回答。
其实,在卢灿说要上门时,沃登已经有心理准备,否则他完全可以打电话让妻子将这两幅画收起来。所以,他的选择并不难做,只期望对方给的价格别太低。他摊了摊手,“卢先生,这两幅画是十年前我在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耗资六十五万法郎拍得,这些年不少人出价……”
说着,他摇摇头,神色里又带上一点自嘲,“即便这次财务紧张,我原本也没打算出手……”
沃登还真会说话,明显准备卖给自己,却说得让人心底有种不给个高价都对不住的感觉。卢灿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又笑了笑,“能理解你的心情!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但风雨会过去。”
“谢谢!”见卢灿没提要还是不要,沃登也没主动提,笑笑道。
卢灿将收藏室的画作参观一遍,基本上与藏品目录上相一致。他正准备开口,又瞥见中间的桁架底部,堆着一堆老版书籍,大约有二三十本,上面落满灰尘,看起来似乎随手放在那里,并不用心。
目光一扫而过,却又猛地收了回来——这堆书籍最上面一本的封皮上,套色印刷着一位卢灿很眼熟的亚洲女人,娇娇弱弱的,看模样像是林黛玉。
有点意思。
卢灿伸手将这本书抄起来,抖抖上面的灰尘,还真是荷文版本的《红楼梦》,第三册。内容大约是从“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到“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之间。
如此算下来,全套荷兰文《红楼梦》将近十册,翻译工作量可不小。
再看再版前言及后注。
翻译者是一名叫做德拉雷德·博思克和范德尔两人,支持机构为荷兰莱顿大学,莱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为1896年4月22日。
在前序中,博思克还说明这本书是翻译自英国学者裘里教授的英文版《红楼梦》,为此,他还很遗憾的表示,因为不太懂中文,这一再译本肯定有所疏漏,如果有条件,请参照中文原版阅读。
裘里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卢灿听说过,出版于1892年,是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翻译的英文版四大名着之一,有一定影响力。没想到,它竟然还衍生出荷兰文版?这还是卢灿第一次见!
有点意思!
东西虽然不值钱,但很多藏品不能以价值来论。他顿时对这堆老版书籍来了兴趣,将荷文版红楼梦夹在腋下,蹲下来,也不管这些书籍上的灰尘,伸手翻动。
至于沃登连忙去找抹布的小事不提。
卢灿将这堆老书翻个遍,但很遗憾,都是一些管理、文学、宗教方面的荷文老书籍,再没有发现第二本《红楼梦》。
有些可惜地摇摇头,他再度站起身,此时,沃登递来一块白色毛巾。
将这本《红楼梦》擦拭干净后,递给一旁好奇的温碧璃,卢灿笑着问道,“沃登,这些书你从哪儿弄来的?尤其是这本……”
他指了指温碧璃手中的红楼梦。
沃登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这应该是很早的事,我记得……好像是我在阿姆斯特丹上学时,在Spui广场书市买的。”
晕,他上大学时买的?岂不是说三十年前?
几乎可以肯定,查不到来历。
但卢灿也说不上着急,毕竟,译本上面写着莱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己大可直接去莱顿大学寻找,想来他们应该有库存,还是有机会找到这套最早荷文版《红楼》。
至于“问”沃登来源,那是鉴定的常规流程。
卢灿很快抛开继续追问的念头,摸着下巴,转向卡瑟尔,“卡瑟尔,你在莱顿大学有熟悉的人吗?最好在莱顿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莱顿大学出版社九十年前出版,我想问问……他们那儿有没有全套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