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接到前线战报的时候,已经是都昌突袭战后的第三天了。
前线用的已经是最快捷的办法了,太史慈命沐汪带了两个走惯山路的郡兵,抄小路赶到莱芜,再由于禁快马送信往奉高。
除了盘踞在齐国的张饶部之外,王羽手里的就是最新消息,对他来说,还是太慢了点。
“或许,应该养些信鸽,至少在自己的地盘上,通信可以快捷一些,这一来一去的,一耽搁就是五六天,军情不急还好,要真是军情紧急,岂不是糟糕?”
“用鸽子送信?”貂蝉美眸一亮,正摊开竹简浏览军情的贾诩手上也是一顿,抬起眼来,用很好奇的目光看着王羽。
“呃,有什么不对的吗?”王羽微微一怔,在这个时代待的时间越长,新发现就越多,随时都有说错话的风险。
后世的考古学家在西晋的古墓中发现了金属马镫,然后做出推论,说汉朝没有马镫,马镫是晋代,或者草原异族发明的。
王羽原先就很奇怪,早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就已经大规模的利用骑兵作战,打得匈奴人屁滚尿流。其后的数百年,汉军对骑兵的应用也一直没减少过,为什么汉朝人没发明马镫,反倒是已经恢复和平的晋代才发明出来呢?
晋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骑兵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无论是在西蜀的山地,还是在江淮流域的水乡,骑兵都没有勇武之地。
实际上,至少在王羽所在的世界里,马镫早就有了,只是很少有金属的,多是皮绳或者木制的。
老实说,这个发现让王羽有些遗憾。马镫这东西制造容易,对骑兵战法却有大幅提升的作用,若是这个世界原本没有这玩意,他就可以掌握一种秘密武器了。
由此可见,老祖宗太聪明,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现在,他又想起了信鸽,这玩意难道还没发明呢?
“诩只是没想到,主公还精通驯兽之术罢了。”贾诩捻捻胡须,笑着解释道:“自高祖遇险,用鸽子报信脱险后,中原就已经有人在驯养信鸽了,这方法传递消息确实很快,但却不够牢靠,很容易出意外……”
华夏驯养信鸽的历史很早,当年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屡败屡战,每次打了败仗,境遇都有所不同。抛妻弃子是常事,还有一次他躲到了枯井里,等敌人走了后,放了只鸽子出来,招来援兵,此后信鸽就开始应用了。
不过,信鸽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猛禽、敌人的斥候、恶劣天气、还有遍布中原大地的饥民,对鸽子来说都是致命威胁。
尤其是最后那一类威胁最大,饥民无处不在,见到能吃的东西绝不放过,把鸽子养得肥肥的,在这些人面前照耀,纯属自找不痛快。在饥饿的驱使下,飞天遁地统统没用!
鸽子出了意外,情报丢失还在其次,万一落在敌人手上,那才真是坏了菜呢。所以,贾诩对王羽的提议感到很意外。
“还是养一些吧,反正是在自家的地方,等到小……主公安抚了青州,饥民就没那么多了呀。”貂蝉对王羽的提议很有兴趣,不过看她闪闪发亮的眼睛,王羽实在无法确定,女孩到底只是想养些宠物,还是真的对信鸽传信很感兴趣。
“重大军情用鸽子不安全,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就没关系了啊。”看到了王羽眼神中的不信任,貂蝉嘟起了嘴,小声哼道:“你以后出征在外,我和姐姐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王羽恍然,随即心中一暖,被人关心牵挂的感觉真不错。
“咳咳……咳!”一阵不合时宜的咳嗽声响起,贾诩很郁闷,王羽让貂蝉参与情报工作的决策,他不反对,相反还有些赞成,不过这时不时的郎情妾意,却让人很头疼。
这二位都还年轻,日子长着呢,谈情说爱也得有时有晌啊。
贾诩没有半点做了电灯泡的觉悟,坦然面对王羽的目光,一本正经的问道:“主公,对北海的军情,您怎么看?”
“甚好。”王羽点点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当然好,仗打赢了,孔融等人也表现得很配合,收降了三万多俘虏,又挖掘了两名人才,收获一箩筐,不好才怪!可问题是……
贾诩翻了个白眼,又问:“您的具体指示呢?”
“这个么……”王羽定了定神,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他走神并不全是因为貂蝉,他的大半心神都放在了前线那二位身上。
太史慈的勇猛果决让他惊叹,也颇为感慨,这位历史上空有勇名,却没有用武之地的超一流名将,终于开始绽放光芒了。
前世的太史慈,出场亮相时很让人惊艳,投了东吴之后,就变得默默无闻起来。
原因倒不难猜,此人的性格太过积极主动,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或许有魄力用他,但掌权后便致力于消除兄长影响的孙权,连周瑜都不肯轻易见用,孙策烙印极深的降将太史慈……呵,还用说吗?肯定是要冷藏的。
在自己麾下,这个牛人就不愁这些了,不过,他的运气显然有些糟糕,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好在以后的大仗恶仗多得是,不愁没舞台,总有让这位名将如愿以偿的时候。
徐福,嗯,应该是徐庶没错了,此人好像很喜欢用化名,历史上他投靠刘备的时候,用的就是单福的假名。
徐庶展现出来的素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说勇武,徐庶不及太史慈;论洞彻人心的才智,现在的徐庶也比不过贾诩;论胆魄,他也不是最特殊的,但此人的才能不是一般的全面。
文,能出谋划策;武,能上阵搏杀;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对战略、政略都有独到的见解……
王羽原本还想着确认身份后,就将徐庶安排进幕府,和贾诩一起参赞军务,但现在看来,那样似乎有些浪费人才了,这么全面的人,就应该放出去独当一面才对。
将对外的谍报系统交给徐庶,应该是最恰当的,这位大才目前似乎还不够成熟,说话做事都有些放荡不羁的味道,远不像贾诩那么圆润,嗯,就像是个愤青,很有才的愤青……
自己的谍报系统也只是个空架子,正好随着他一起成长。
至于这两个无论历史上还是小说里,都从来没碰过面的人,一见面就火花四溅,成了冤家对头,王羽就只能无言以对。这应该算是造化弄人了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将太史慈和徐庶两人事放在一边,王羽思考起前线的局势来。
送来的信不止一份,而是分别由太史慈、徐庶、孔融执笔,以不同角度和口吻汇报军情,并且请示下一步的战略。
太史慈的信最简单,将那场令他郁闷的大胜一笔带过,然后表达了效忠的意愿,再然后就直接请战。打谁都行,反正有的打就行。
孔融的信就繁复多了,王羽不得不让貂蝉解释给自己听,不然他看不懂上面那些咬文嚼字的典故。
文化水平还比不上一个歌姬,这个现实让王羽很是自卑了那么一小会儿,不过有个美女秘书的享受,很快就抵消了这点小小的负面情绪。没文化就没文化,哥是武将来着!
孔融先是郑重表达了对王羽仗义出手的感激之情,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详述了那场夜袭,继而表达了对泰山军力的赞叹。之后他话锋一转,突然又叙起了旧情,盛赞王羽建立书院的高瞻远瞩,以及仁慈爱民的风尚。最后,在信的末尾,他隐晦的表示,北海上下全力支持王羽入主青州。
看完信,王羽也是长叹一声,这么长的信,只有末尾那点是干料,孔融这种大儒,说起话来不是一般的水啊。
当然,除了表态和站队之外,孔融还提到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他隐晦提醒王羽,太史慈和徐庶将相不合,要尽早想办法,以免误事;随后,他郑重提及了青州名士。
青州名士,在历史上名气不大,由于青州的战乱,这些做学问的人纷纷逃离了家乡,但有成就者,名声在外者却也不少。
孔融提到的朱虚管宁,王羽不知道这个人,但他知道对方割席断交的典故。其实这个时代的管宁,远比王羽知道的要有名气得多,他与华歆、邴原一起被世人并称为‘一龙’。
这就是个代称,比如八厨、八俊、卧龙凤雏、建安七子等称呼一样,不是很有名的人,不会有这种称号的。
这些人有的已经走了,比如和蔡邕齐名的大儒郑玄带着一批弟子去了徐州,王烈等人去了辽东,但剩下来也还不少。这些人原本都是打算要走的,不过,见识了泰山军的军容后,很多人开始犹豫了。
华夏人乡土情还是很浓的,家业残破的青州名士,对士庶之见看得也不那么重,对他们来说,青州最需要的,就是王羽这样的强人。当然,王羽开设的书院,以及孔融的游说,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总而言之,如果王羽能顺利平定青州,这些人之中,有一大半愿意立刻投身于他的幕府,没下定决心的也都是心存观望,而不是决意离开。
这是个好消息,王羽身边强兵猛将不少,谋士有了贾诩和徐庶,也不算薄弱,就是政略人才少点,有这批人的加入,平定青州后恢复秩序就不用愁了。
最后,是徐庶的信。
徐庶的信也很长,但他用词都很简练,篇幅长,纯粹是因为内容多。
这些内容未必很深刻,但却很全面的涉及到了王羽的青州战略布局,不然为什么说,王羽一下就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呢?
有些人,就像是发光的宝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闪闪发亮,不是换个名字就能掩盖得住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 文学注册会员推荐该作品,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