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扼元 >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轰鸣(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轰鸣(下)

蒙古军入侵的时候,刘然猝不及防,且战且退,身边的部属在头几日就尽数战死。他退到开封附近以后,为了减轻开封城的压力,接连数次向蒙古人发动袭击。到此刻,身边的军官又已经换了两批。

蒙古人的强悍毋庸置疑,从昨夜至今,战斗规模大了,将士们的死伤十分惨烈。其实郭阿邻的话还是委婉了,莫说千人队,就只以蒙古百人队的规模,也很难打。

最大的难处,在于临时纠合起的队伍缺乏战术配合,临时投军的普通人虽有血勇,却难以做到令行禁止,几乎没办法实现指挥官的意图。刘然三次安排了伏击包围,两次都因为队伍里有人按捺不住,提前动手,引起蒙古人警觉。

结果,本该是歼灭战的,打成了击溃战。而蒙古人聚散无常,又哪里在乎一时的下风呢?他们主动退走,包围便不成功。紧接着就是蒙古人依靠骑兵优势反复摧残暴露出来的伏兵,好些有经验的战士都在这过程中战死了。

刘然见过英勇的将士结阵死斗,冷不防被蒙古重箭射穿躯体,又被马匹踏碎内脏和骨头。

他见过年轻农夫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踏上战场,却在距离敌人数十步的时候崩溃了,结果丢掉了手里的武器落了单,被蒙古人如打猎一般追逐着,射成了刺猬。

他见过普通百姓因为官军反击而狂喜,从自家藏身的地窖或丛林里出来呐喊助威,被蒙古人纵骑猛撞,尽情用刀枪砍杀戳刺,他们挥舞着手里的钉锤或镗耙反抗,可断臂残肢随即飞到半天。

半个时辰前,在一场遭遇战中,从潘岗带出数百壮丁的勇士蔡八儿也战死了。他的余部里头,大半轻重不一的伤员现由书生元好问带着,到某个隐蔽的河沟休整。

现在环绕在刘然身边的,几乎全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挣扎出来,又因为作战勇猛而得到临时提拔的新人。只有两个军官资历较深,刘然希望他们可别死了,再死,就没人传授军队的基本规矩了。

郭阿邻手下的八百人,是此前一口气吃掉蒙古两个百人队的最大功臣。但为了达成歼灭的结果,八百人死伤过半。

这位堂堂的宣武军节度使手底下,好几位善战的部将也陆续折损,现在只有副将唐九癞跟着他。

唐九癞身上也有好几处刀箭伤势,右侧小腿被箭簇洞穿了,这会儿斜靠着一辆大车休息,疼得脸色苍白,眼神像鬼火也似地吓人。

大周的军队规模庞大,但在中原这边,一方面持续清理斥退不少红袄军旧部,另一方面原先的骨干也有转去其它衙门为官为吏,或者退伍回家守着产业享清福的,军队里保留老卒的数量非常有限。

郭阿邻的亲信本部,是他镇压整座节镇的依仗,折损过半带来的后继影响,简直让人难以承担。所以郭阿邻才会对之后的作战产生疑虑。

但刘然并不担心己方人手不足。

“我们厮杀了六场,开封周边的蒙古人却反应迟钝。现在他们想集结,真能集结得起来?咱们先前就讨论过,从归德府往西,睢州、杞县一带到开封西面的荥阳、郑州等地,该有动作的蒙古人,全都慢了。他们是被拖住了!放心,在和蒙古人厮杀的,远远不止我们!蒙古人就只这些,我们的人会越来越多!”

郭阿邻毕竟是中原人士,而且从军不久就在大周皇帝的麾下,习惯了以自身及大周军队作为对抗外敌的唯一倚仗。如刘然这般出生于辽东边陲的,却从来都认为军民一体,关键时刻只有自己靠得住,每个人都该有沙场搏命的觉悟。

现实也正如刘然所想。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在沸腾,仿佛土地下方有红热的岩浆不断奔涌出来,汇集成河。

在惨烈的战斗间隙,不断有人越过覆盖薄雪的田野和灌木地带,集结到他的身边。

这些人里,有散兵游勇,有小官小吏,有农夫,有工匠,有商贩,有一群以家庭为单位的沿海渔民、船匠,甚至还有几个自称是宋国境内利州东路的山贼匪寇,两眼血红地说要与蒙古人厮杀,为自家同伴报仇。

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不断集结,然后与蒙古人战斗。战斗中有人干脆利落的死了,也有人被刘然等将校火线提拔。这就使得军队反复被打散,却又一次次恢复规模。

刘然是久经战阵的军人,早就见惯了种种血腥景象,但那一幕幕场景依然给他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深深打动着他,甚至让他时不时地头晕目眩。

他从腰间解下佩刀,连鞘驻在地上,借以支撑自己过于疲惫的身体,盘算着该怎么安排下一步的战斗。

早年他在辽东的时候,知道许多蒙古人压根不知道占金国绝大多数的人民是汉人,蒙古人只知道女真,而以“契丹”来代称所有被女真人奴役的民族。其他的族名,那些蒙古人不在乎,也懒得记。

刘然有许多勇敢善战的亲友族人,他自己也自幼习武,身手矫健,却没办法改变他生长于其中的族群,没办法改变汉儿的地位,也阻止不到汉儿被野蛮的对手视为懦弱无能,胆小如鼠的民族。

但汉儿哪里会是蒙古人想象的那样呢?

汉儿们表现出内敛和柔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前途,没有盼头。可是,现在他们有了前途和盼头,而且不再有女真贵族盘踞在他们头上,不断吸吮他们的血肉骨髓。

与之相反,新生的大周朝廷不断鼓励汉儿进取和冒险。为了达到这目标,大周使用的手段简直粗糙,时常让南朝宋国那边愕然。

什么,贵方的武人地位如此之高,约束如此之微弱?什么,贵方如此放纵商贾,为了替那些到处冒出来的矿场、工场招工,可以坐视本地农人不断减少?什么,贵方各地的庠序里传授各种杂学,对算术、地理、经营、武艺的传授,多于圣人之教?什么,贵方不止军队配备武器,就连什么商队护卫、村寨民兵,都能拿出几具强弓硬弩?

这样下去,大周治下只有虎狼,哪有顺民?

放在许多外人眼里,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妥妥的是取死之途。本来宋国之人对大周的国号甚是忌惮,近年来倒有人觉得,大宋可以坐等北方草台班子政权自家江山丧乱,走向败亡了。

刘然虽是武人出身,颇爱读书。早前也有点这样的担心。但现在他完全明白了,大周皇帝郭宁要的,其实正是这样的局面。

或许陛下并不在乎自己开国之君的身份,也并不认可那种顺民如草的长治久安。他作为马上皇帝,关注的从来都是怎么去打倒敌人,期待的,则是怎么让自家的王朝能武德充沛。

皇帝的期待实现了。

本该充斥着顺民的中原,在面对强敌入侵时爆发了。中原的汉儿们展现出了惊人的狠劲,他们敢于和任何敌人拼命,哪怕面对着杀人如割草的蒙古大军,也是一样。

在遭受奇袭以后,中原各地军民的慌乱局面大概维持了五六天,五六天以后,这片广大土地上的百姓们开始用他们的战斗,在向蒙古人怒吼。他们告诉敌人,只要稍有机会,他们就会反抗,而且必然会给敌人造成惨痛的损失。

“判官,节帅,你们看!”

一名士卒气喘吁吁地跑来,伸手指示着远处。

刘然和郭阿邻抬眼望去,看到烟尘在四面八方腾起,听到了像是火山喷发般的,巨大的轰鸣。

他们看到有无数骑兵从西面来,骑士们一波波地策马发起冲锋,马蹄踏地的声音像狂风与雷霆混合着咆哮。在太阳照耀下,那些骑兵们身上的铠甲发出冷冽的寒光,而铁流奔腾、穿插、如涌浪般前进,犹如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幅。

他们看到有大量的百姓先是三三两两,接着成群结队,最终如潮水一般从南方的原野尽头出现。老实说,百姓们行进时没有队列可言,也不像是能抵挡蒙古兵锋的样子。刘然甚至看到,有狂怒的百姓一边在队列最前行进,一边剥下沿途某些死者的衣甲,收拢战马,握持武器。

但他们的数量怎么会多到这种程度,行进的步伐又怎会爆烈到这种程度!

不知何时,刘然和郭阿邻身边围拢了一群人,个个都眼神炽烈。

“开封!快看开封方向!”忽然有士卒高喊。

两人霍然回头,看到开封城头的士卒一阵躁动,好像有剧烈的兵力调动正在进行。

“郭留守要带兵出城了吗?”有士卒欣喜地问道。

城头上,郭仲元也已经眺望外间很久。他确认周边局势忽然变化了,于是不动声色地夸赞道:“儿郎们做的很好,父老乡亲们也都是好汉子……差不多该轮到我们了。”

开封城里能够用于战斗的人和物资,其实昨天就已经整顿完毕。但为了某个一锤定音的节点和某种特殊的武器,他等到了现在。

郭仲元向身边的军官颔首示意,接着便看到一名士卒挥动旗帜。

城墙下方,整装待发的甲士们下意识地向城门洞靠拢些。而在城楼左近十余处垛口也有人响应,他们纷纷举起松明火把点燃了引信。

郭仲元忽然想到,自己和引信之类的玩意儿挺有缘分。当年在中都城里建功,便是因为无意间点起一枚铁火炮,炸死了困兽犹斗的大敌。现在这些使用引信的武器,比当年那种保存了几十年的铁火炮又有不同,复杂了许多,这几年朝廷中枢的拨款也一直没听过。

在混乱局面里,及时把研究这种武器的团队接应到城里,再配备齐所需的一切,郭仲元可耗费了不少精神。但这是有意义的,一支强大的军队不能光是依靠将士的勇敢;身处产业繁盛的开封,有那么多工匠的支持,更应该用己所长。

似乎是在点燃引信前做了额外的准备,所以又耽搁了些时间。郭仲元耐心地等待着,看着最靠近他的一支引信呲呲冒着火星,燎烧到庞大的金属结构内部。

直到这时,他才抬手往往城垛上重重的一拍。

像是被这个动作放开了什么可怖的力量死的,巨大的一声轰鸣之后,城楼内外的人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浓密的白烟铺天盖地,也遮挡住了他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