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是大事,而且,十万火急!
驻浙海、江南两省及魔都市沿海地区多处雷达基地报告,有数百架不明身份战机进入我航空识别区,情况万分紧急!
当地驻守空军各部已紧急起飞数架战机前往目标空域执行查证任务,但目前尚未有新情报传来!
刘上将根本没有犹豫,立即命令东南沿海各防空部队、空军全部进入一级战斗警戒状态,并马上将该情况向更高一级领导机关进行了紧急汇报!
所谓一级战斗警戒状态,对空勤来说,就是飞行员全部登机进入驾驶舱待命,随时做好出击准备,这个时候,哪怕飞行员想要上厕所,都不允许离开座舱,只能在座舱里就地解决!
对于防空部队来说,就是所有远、近程防空警戒雷达全部开机,火控雷达预热准备,所有地空导弹、高炮部队全部进入战斗岗位准备,随时准备开火!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某只喜欢胡乱煽动翅膀的幺蛾子的好来了——由于他在各种场合下,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地鼓吹c3i系统的优点,不惜血本地在“红旗安保公司”试装了全套实验系统,并且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以一次运气爆棚的“反导”实战检验了这套系统的实际效果,同时用伊波斯和壕沙两国的大订单推动了华夏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此时的华夏,终于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验性质地装备了同类系统,这,比另一个时空早了整整五年!
而恰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省一市,都属于宁都军区的防区范围,宁都军区,又因为与谭振华渊源最为深厚而成了全军最先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了军区级c3i管理指挥的军区,军区甚至还在全军率先对机动式c3i系统进行了试验性质的装备测试——就是丁伟的“老虎师”装备的那一套系统。
那么在这套系统装备以前的作战指挥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其基本流程是,远程预警雷达在发现空情后,雷达站需要将该空情以语音或者报文的形式,上传到军区空军司令部雷达信息处汇总处理后交指挥所。
语音通信方式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固定地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的是军用通讯线路,数据传输则通过电传电报机线路传送,二者都是铜缆连接,由于铜缆带宽的限制,数据传输的速率很低,主干网络大约512-768b/s,固定雷达站是256-384b/s,机动雷达接入有线通讯网是128-192b/s……更形象一点来说明一下,如果用这个速率来传输一部高清电影,那仅仅传输一帧画面就大约需要n个小时……你连动画片都看不上。
因此,对于集群分散目标和高速目标,由于数据量大,上报的速度就很慢,如果是多个雷达站同时向雷达信息处回传信息,那,该处的线路就只能有一个结果——被塞宕机。
于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对各雷达站的回传信息进行分时接收,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来,而这种办法的效率就……
雷达信息处接收到数据后,就需要对空勤目标描绘航迹,以进一步判断目标性质和意图,方法是什么呢?
答案很悲催,因为方法是全手工作业。
具体做法是,由参谋在有机玻璃板或者半透明的硫酸纸上标图,再把这张图叠加到地图上以准确描绘出目标航迹,这个效率就可想而知了,通常情况下,一个参谋只够精力负责描绘一条到两条航迹,若空情有多个目标,送作战处或者指挥部的航迹图,还需要把几张硫酸纸叠加在一起。
说起来已经挺麻烦了,具体操作还要更复杂,比如,远程警戒雷达大部分是两坐标雷达,而测算目标高度还需要测高雷达或者三坐标雷达提供;在华夏当前装备的测高雷达中,有很多都是依靠多路径效应测高的老式uhf波段雷达,灵敏度不高,测出的高度差出上千把米也很正常,这就给指挥判断空情状态造成了很多麻烦……
有同学就要问了,有谭二这个“挂逼”在,此时华夏的雷达不应该已经很不错了吗?为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嗯,这个,因为华夏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大,雷达站也多,要全部更新这些雷达系统么,那要花的钱可就海了去了,于是,在“军队要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时代背景下,能凑合就先凑合吧……
而且雷达本身就有数据更新率问题,采用机械式旋转扫描天线的固定雷达站的大型预警雷达数据更新率是很低的,平均六七秒才能更新一次,再叠加测距误差,在很多情况下,目标的航迹曲线需要参谋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描绘,同学你要非得理解为“脑补”其实也没差多少……人工这么一干预啊,数据的准确性就实在不好说了,对执行这项任务的参谋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对空域的熟悉程度也是极为重大的考验。
固定警戒雷达站还有一个问题——受地形影响,它有盲区,因此,还必须在整个雷达网中增加地形补盲雷达和机动式补盲雷达,这些雷达要是灵敏度高还好些,要是性能再差一点,目标只要降个高度,脱离无线电接触一段时间,都能被雷达系统当成一个新目标来处理了。
你看,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情的信息上报过程就已经这么困难了。
再接下来,军区在收到空情情报后,必然有一个信息核实的流程,这个任务通常是由航空兵以及其他军种来协作完成的,航空兵会派遣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战机升空查证,为避免出现误警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比如前苏俄击落民航客机那种,这类查证工作通常需要飞行员以目视确认目标的准确信息。这个信息从飞行员到空军基地再到空军师再到军区一级一级地传递上来,又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相应地,等军区方面做出决策再反馈回飞行员,这时间得再double。
由此可见,在这套空情处理方式下运作的流程,其指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该空情还伴随着自然或者人为的干扰,仅要核实空情就非常困难,就算没有干扰,大集群高速度的目标,最后汇总出来的航迹也很难保真。
显然,这非常不利于指挥官对空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更很难进行统一的指挥。
就像当前面临的这个紧急情况,恐怕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宁都军区装备的这套c3i系统在空情和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方面,表现良好,在谭振华强烈建议下铺设的首条军用光缆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此刻,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来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