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阳初升,朝晖满地,草沟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草沟村小学。

在崔姐和三位支教老师带领下,孩子们系着红领巾,排着整齐队伍走出校门。

经过这段时间发展,有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把孩子送回村里,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增长一倍还多,达到三十多人,拥有三个年级。

研学活动,是支教老师张心怡提出的。

她认为孩子上学不光要学习知识,同样也应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实践等方式,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研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此,崔姐表示无条件支持,虽说在教学上自己没有问题,但是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跟来自大城市的三位支教老师不能相比。

尤其学校的孩子们,在学习方面根本没有问题,惟独对新兴事物充满不自信,这是农村孩子的通病。

就单单一个多媒体教室。

电脑设备早就配齐,甚至比市一级的学校还要好,可自己不会用,久一直摆在教室里落灰,幸好有支教老师帮助,才打破这个尴尬局面。

“李老师,我们直接去太爷家吗?”翠翠咬着手指头,询问从身边经过的支教老师李惠雯。

李惠雯露出和善笑容,来村里也有段时间,对草沟村有了一定了解。

草沟村是一座很传统的农村,依靠亲戚邻里关系为纽带,那位李村长别看年轻,却是这个村子辈分最高的人,相当于湾湾家族里的阿公。

在跟村民交流中,听到李村长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也是因为他的出现,仅凭一己之力,让即将消亡的村庄重新焕发生命。

听到学生询问,李惠雯笑眯眯介绍今天研学活动行程安排。

“我们研学第一站先要去村里,请老人给大家讲述草沟村的历史故事,第二站去草地看农民伯伯怎么种地,第三站才去李村长家。”

“咱们村有啥历史故事?”铁蛋知道不是直接去太爷家,心里欠欠不开心,“我爷说过,当年太太爷逃难到元宝山建的草沟村。”

“就是,还学种地?”癞头也跟着嘲讽,“啥叫农民伯伯,农民就是农民,伯伯就是伯伯,我们天天种地,还用的着学,脱裤子放屁。”

这俩孩子一开口,其他孩子纷纷说道。

“就是,我5岁就跟爷下地种土豆了。”

“你那算啥,我6岁还打猪草呢!”

“老师里插过秧没,我跟你说,插秧可累人了,插不好还得挨揍。”

“放屁,搓苞谷才累,搓一天手都起泡。”

“.”三位支教老师傻眼。

为了这次研学,三个女孩不眠不休,绞尽脑汁设计出方案。

此次研学活动主题为趣味农耕,让学生们体验农耕文化,弘扬垦荒精神。

不过到了实施时候,才感觉问题很大。

三人光考虑体验感,完全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眼前这些孩子从小都跟着父母爷爷奶奶后面,在农田打滚刨泥长大。

难怪崔校长看到方案时,脸上露出奇怪表情,特别加了一个项目,去李村长家里看动物。

为此,三位女孩对崔校长擅自更改方案,还有些耿耿于怀,现在看来,崔校长早就知道会发生这一幕。

三位女孩顿时感到脸火辣辣的烫,有种无地自容羞愧。

眼看孩子们吵闹声越来越大,崔姐站出来,眼睛轻轻扫一圈。

声音瞬间戛然而止。

刚还在跳脱,故意拱火的铁蛋、癞头,马上缩起脖子躲进队伍里。

要说整个村子,只有两个人,能镇住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兔崽子。

第一个自然是太爷。

那巴掌可不是吹的,说揍就揍,谁都不敢劝,要是被太爷揍一顿,家里人还得说谢谢,回家接着再挨顿揍。

第二个就是崔老师。

虽说崔老师不揍人,可她喜欢家访,只要去谁家,谁就没好果子吃,保证美美一顿竹板炒肉,要不是就混合双打。

用目光扫完学生,崔姐轻声说道。

“刚出发前怎么说的,遵守队伍秩序,不许大声喧哗。”

“铁蛋、癞头,今天研学完,你俩每人写3篇不低于500字的观后感交给我,听到没有。”

3篇不低于500字的观后感!!!

铁蛋和癞头只感觉天塌了,垂头丧气的嗯了一声。

紧接着,崔姐望向队伍里的学生们。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仅是体验农耕,你们还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历史,这些知识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

“张老师,李老师、宋老师,你们继续!”

三位支教老师在崔姐提醒下,重拾斗志,带着队伍来到村口。

早有几位村里老人翘首期盼。

“爷,你咋来了?”铁蛋看着爷爷出现,一头雾水,其他孩子们也赶忙跟老人问好。

“三爷爷。”

“二麻爷。”

“老舅爷。”

“大姑奶”

老亮叔和老兄弟、老姐妹那布满沟壑的苍老脸庞,露出欣慰笑容。

当从崔校长口中得知需要村里一些老人当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草沟村过去的历史。

老亮叔拍着胸脯第一个报名,甚至愿意帮忙找人。

在老辈人眼中,不怕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就怕被遗忘,不是对个人的遗忘,而是对家、对生养故土的遗忘。

时间变幻,沧海桑田。

林区里一个接一个村庄消失,在老人们心中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

在年轻人眼中,消失的就是一个村子而已,可对老人来说,消失不光是村子,还有根,记忆,时光和家。

每当在村口柿子树下谈论过往、故人,想到那些已经不存在的村庄,唯一能做的只有一声长长落寞叹息。

为什么要落叶归根。

待我两鬓霜花,就回乡下老家。

有多少人,漂泊大半生,赚了一些钱,退休后就回到故乡,找回童年自己,过简单生活。

只有回到故乡,才发现灵魂归位,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当做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只有故乡的土地才能使灵魂得到安放。

双方见汇合后。

也不用各自介绍,见天都能见面,吃一锅饭。

直接略过客套环节。

张老师拍拍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后,“今天就由李爷爷,为大家介绍草沟村的历史,大家鼓掌欢迎。”

呱唧呱唧!!

孩子们连忙鼓掌,晚一点回去就得挨顿揍。

老亮叔红光满面,激动的双手紧张的无处安放。

“咳咳,咱村过去的事情,我也是从老辈人传下来的,晓得的也不多,知道多少一定就说多少。”

“走,咱们先去村口。”

说着话,老亮叔带着大伙来到村口,村里闲着无聊的游客也跟上凑热闹。

来到村口,老亮叔指着竖在村口边上,一块两米多高布满青苔石头。

“听老辈人说,早些年到处打仗,死了不少人,咱们村先人从老家逃难跑出来的。”

“我记得当时逃难队伍,李把头的爷爷是首领,是吧,二麻。”

记忆总是有残缺的,老亮叔一边介绍,一边还要征询其他老人。

二麻叔点点头,“没错,是李把头爷爷,听我爷说李把头爷爷叫李魁,一身好武艺,七八个人近不了身。”

老亮叔继续说道。

“那就没错了,李首领一路护着先人,走一路死一路人,有饿死的,土匪掠走的,东躲西藏才来到元宝山。”

说完走到大石头跟前,用手捋去表面上的青苔,露出一个凹洞,像是被什么硬物凿出来的。

“看到洞没有,原本元宝山是个土匪寨,先人们逃难来到这里,被土匪拦住,逼着先人们当土匪,李首领不干,就提出跟土匪头子比试比试。”

“李首领使得红缨枪,跟土匪头子对打故意放水,一招回马枪贴着土匪头子脑袋,一枪扎出个石头洞。”

哇!!

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尤其是老亮比划回马枪动作时,纷纷发出惊叹声。

“李爷爷,后面呢!”铁蛋急的抓耳挠腮,舞刀弄枪永远都是男孩最爱。

“老子是你亲爷,不是李爷。”老亮叔怒瞪一眼孙子,继续讲道,“后来,土匪头子感谢李首领的仁义,就把元宝山的寨子让给先人们。”

“对,打那天起,先人们就在元宝山住下来,借着李首领的威风,也没人敢来招惹。”老歪叔出声附和。

“娃娃还小,不知道那会有多乱。”见孩子们一脸懵懂模样,老人里岁数最大的铁福爷,佝偻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走出来,抬起皮包骨头的手指着远处起伏山峦。

“当年,这片山里到处都是土匪,溃兵,一座山头一座寨,今儿姓张,明儿就改姓李。”

“男人孩子都不值钱,都当干粮用。女人最值钱,一个女人值20斤大米,一到晚上女人都要躲进地洞里。”

“我爹说,要不是李首领,他老人家早就被吃的骨头渣都不剩。”

现场一片寂静。

可能孩子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周围大人们却能从短短几句话,感受当时环境的险恶。

见话题有些血腥,怕吓到孩子,女老师里的李惠雯连忙委婉问道,“那李爷爷,后来呢!是不是李首领用人格魅力,说服周围的坏人。”

降服??

老亮叔看了眼身材高挑,相貌漂亮的李老师,皱起眉,毕竟人家是教书先生,怎么说才能不伤人。

旁边铁福爷手里的拐杖用力跺了跺地面,直言道。

“说服个几把,在山里面讨活路,不打谁服你,不杀谁服你。”

“李首领一根红缨枪,从山脚杀到山顶,血流成河。”

“不光李首领,亮子他爷,二麻他叔爷,迷糊他三舅,大奎的二叔、老根三爹,水生二伯,那个不是一手人命。”

嘶!!!

先人们都这么勇的吗?

周围凑热闹的村民和游客倒吸一口凉气。

就连老亮叔也不知道自己爷爷的光荣伟绩,自己还没出生爷爷就生病走了,听自家老爹说,爷爷活着的时候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善人。

听铁福话里的意思。

怕不是大“骟”人吧!!

站在旁边的崔姐毕竟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师,经常到学生家家访,偶尔闲聊中也从一些老人口里知道林区的往事。

当年世道混乱,不是灾祸就是打仗。

天南海北躲避战乱逃难的人来到林区安家落户,白天当种地老农,到了晚上脸一蒙就成了土匪。

如果不够狠,在山里根本站不住脚,更别说建村子,简单一句话,大家后腚都不干净,也别说谁是观音菩萨。

可在孩子面前就不能宣扬,知道的多了影响不好。

毕竟今天是学校研学活动,不是土匪寨子开大会,没看到学生队伍里安娜、铁蛋、癞头眼睛都开始冒精光,搞不好就在寻找从拿弄根红缨枪。

“老亮叔,还是给孩子们讲讲当年村子是怎么建的,碰到什么困难。”

“困难!”老亮叔思索片刻,回首指着身后的村子,“全都是困难,当年元宝山就是一座破山头,几间破土房子,要啥啥都没有,我带你们走一圈。”

“看到这口堰塘没,当年大旱天,全村老少一点一点砌起来的。铁蛋,堰塘里泥巴刚清完,你敢在水边上玩,老子打断你的腿。”

“来来来,看到这土坝没,以前是村子围墙,为了防土匪,全用青条石垒的,有三米多高,后来用不上就填土埋起来了。”

“这棵柿子树,比我岁数都大,听说是先人们从老家带来的,就活了这么一棵。”

研学队伍在老人们带领下,沿着石板路,走在村子巷到,听着老人们讲述草沟村的过去。

一棵树,一块石头,一面墙,一间土房,都有它故事,而且很多故事是那样的耐人回味。

孩子们认真倾听,眼中闪烁着光彩。

时光流逝。

当研学队伍返回村口,一众老人纵然身心疲惫,但在他们的脸上,却表现出欣慰的笑容。

只要有一个孩子记住今天,草沟村就不会消失,也不会被遗忘。

他们就是村子的未来。

草沟村的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