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
……
韩林一听这三个字,就比较懵。
朱文正是一个非常难以评论的人物。
他位置《明太祖实录》第十六卷记载的朱文正的罪行就是谋逆,“骄淫暴横,夺民妇女”之类的都差不多。
《明太祖实录》的原话就是“谋叛降张士诚”,而朱元璋后来写的家书中却记载说朱文正违反禁令,自立批文,到张士诚处走私买盐。
这就比较搞笑。
朱文正在洪都之战之后,那就是朱元璋集团的二把手。
完全没理由去背叛。
其实就是洪都之战后,朱文正已经“封无可封”了。
朱文正与朱元璋,其实可以算作是同龄人。
朱元璋如果是大帅的话,那朱文正就是副帅,而非继承人那种“小帅”。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此时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应该都在朱文正的节制范围之内。
洪都之战中,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很明确就是朱文正的下属。
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很明确就是朱文正的下属。
一个有趣的点,朱文正与徐达是连襟。朱文正的老婆,是徐达媳妇的姐姐。
也就是说,徐达该给朱文正叫姐夫。
作为朱元璋的亲侄子,徐达的亲姐夫,节制中外的大都督。洪都之战后,朱文正已经离“天策上将”半步之遥了。
朱文正被黜时,铁柱已知事。元璋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
说明啥,朱文正已经内定是世袭罔替的“爵”了。
早期朱家人差不多死完了,男性成员只剩下老朱本人和朱文正。朱元璋在攻占南京时长子朱标才几个月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幼子根本没法做接班人,创业早期朱元璋是有把朱文正作为接班人培养的打算。
只是后来朱元璋势力越来越稳固,亲儿子们也逐渐成长起来,朱文正的身份就很尴尬了。
一方面战功显赫,一方面又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人。
他自己身亡、儿子继承爵位,是他这一支的最佳结局。
朱文正,垮塌的核心原因不在于他是不是安分守己,而是在于他地位的尴尬。
当然,他要是安分守己的话会多活几年,但朱元璋会保证让他活不过自己。
很多人都认为,假如朱标不死,那么蓝玉傅友德°
冯胜等一批战将都不会死,我是很认同这个说法的,但是朱文正不一样,即便朱标不死在朱元璋前面,那朱元璋驾崩之前也不会让朱文正活着。
拿朱守谦来说,论私德,朱守谦不比朱文正高。
论亲疏,朱文正是亲侄子,朱守谦是侄孙。
论功劳,朱文正战功赫赫,朱守谦无尺寸之功。但是朱守谦几次三番的被老朱狠批,最后依然是郡王,为什么到了朱文正这里就不行呢?
朱元璋在亲情方面就是一个朴素情感的老农民。
少年时期就孤身流离失所,后来起兵,几经生死。
大嫂带着侄子朱文正、姐夫带着外甥李文忠来投奔自己。
之后朱文正已经累积战功升迁到一个不低的位置了,朱元璋问朱文正想当什么官,朱文正说跟着叔叔混,何愁不富贵,有功劳先封自己的侄子,恐怕不能服众。朱元璋听了很高兴。
看看朱文正这格局,那么为什么短短几年后的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突然就嫌自己封赏不够,要投奔张士诚了呢?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朱文正是大都督,节制所有兵马,连徐达常遇春。
都在他节制之下,难道短短六七年朱文正就变性了?
这在逻辑上讲不通,但是有一个点可以讲通,那就是朱标的出生。
朱标的出生使朱文正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因为此时的朱文正已经封无可封,再往上只能是太子了,但是有朱标在,立朱文正当子这个选项在朱元璋的思考中就不可能出现。
那么朱文正自己有没有想过接班朱元璋呢?
我认为是想过的。
朱文正一直以自己是朱元璋的铁杆心腹自居,经常打诸将领的小报告,甚至密奏过徐达的不轨事,只是朱元璋没有作处理。朱文正知道搞不垮徐达,他这样做就一个目的,那就是震慑诸将。
朱元璋没有作处理。朱文正知道搞不垮徐达,他这样做就一个目的,那就是震慑诸将。
朱元璋知不知道朱文正的想法?我认为也是知道的。
朱元璋有不少干儿子,朱文正李文忠等人都是,但李文忠虽说论血缘关系的话他和朱文正两人都差不多,但是李文忠再怎么说也是外戚,后来朱元璋第一时间让李文忠改回原来的李姓就能看出来,就是告诉李文忠摆正自己的位置。
沐英更没法比了,当然,沐英后来也被要求改沐姓了。
朱文正不同,本家的亲侄子,还战功赫赫,即便没有战功,建国后也是要封郡王的,何况战功赫赫了呢,并且朱文正只比朱元璋小8岁,朱标和他一比那就是小辈。
这时候朱文正要是苟起来,和李文忠一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徐达一样平和一些,那朱元璋想下手也找不到口,估计最后给朱文正一个亲王爵位严加看管起来,这样叔侄两人都保留体面了。
但是人的性格是改不了的,朱文正不但不苟,竟然还要刚,朱元璋亲自批他的时候他还出言无状,气得朱元璋连自己的大哥都恨上了,骂朱文正的同时连自己大哥生前不孝顺父母这些家长里短的事都说了一遍,不杀也得杀。
所以韩林很快知道这次惹大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