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犁汉 > 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董昭被拖走后,张冲吩咐了新的军令。

全军并不在沛县停留,只将粮站布置于此,然后五万大军立即南下过丰水,向着百里之外的彭城进发。

这马儿都急不可耐了,我张冲也早就厌烦了这黏黏糊糊的权谋算计了。

就让这金戈铁马扫清这牛鬼蛇神吧。

此情此景,唯有一句恰如其分,正是: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董昭被横撞将门拖到外围后,他们就小心将董昭给放下了,然后温和说道:

“董公,王上气急了,后面想起董公后,要起复董公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这些行走在张冲身边的横撞将们非常明白王上的喜好。

他们很明白,军中那么多大臣,但真被王上用得顺手的,还是董公和荀公。

而且他们很清楚,有些事还真的就得是董昭能做。

用个时髦的话,董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

所以这些人对于董昭是一点不敢怠慢。

面对这些横撞将的示好,董昭一点不敢托大。

说来也怪,董昭在上层门下这个圈子里,关系不好,可和下面的,人缘却不错。

也许和董昭逢人就是三分笑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次办事犯了忌讳,董昭其实心里也不太惊慌,他只有遗憾,那就是自己不能在这场决战中赚到功劳。

本来遇到个李虎,也分润了个夺下沛县的先头功,但那李虎后面直接将他留在了沛县,自己率兵南下了。

现在他又被王上赶到了辎重那边,心中难免是灰败气馁的。

但当董昭赶到后勤那块,看到无边无际的民夫,看着数不清的牛马、担架源源不断赶来,董昭立即意识到,这里才是真出成绩的地方啊!

什么人能成功?就是董昭这样的。

不管如何被打压,他总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去做事,并做成事!

……

泰山军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黔首们。

张冲那句“是万千黔首托举出的黄天大业”是一点没有错的。

在中原转战时期,泰山军是走到哪就吃到哪,还没有健全的后勤部门,只有作为老营的辎重营。

但随着泰山军占据邺城,并通过两次北伐彻底击败了盘踞在河北的卢植军团,泰山军终于有了广大相连的根据地。

也是那个时候,专门的转运司被建立起来,其职责就是来转运粮秣、供应大军。

而且随着泰山军对外作战越发频繁、战役规模也越来越大,转输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泰山军会就地动员民壮支前,但现在直接是按照户口直接分配支前的名额。

能支前的必然都是民壮,都是每个家庭的重要劳动力,大规模的征发必然会影响生产,但泰山军没办法,张冲也没办法。

在这个恶劣的物质运输条件下,前线大军的每一粒米都需要后方运输,如今只是供应彭城一带的六万大军,泰山军就征调了十八万左右的民夫来驮运粮食。

而且不仅是运粮,前线消耗的甲械、箭矢、蔬菜、伤员乃至针头线脑都需要这十八万的民夫来运送。

而这十八万的民夫中,绝大多数又都是来自于冀州,可以说为了黄天大业,河北人是做出巨大的付出的。

但也正是这份付出,反而让冀州的民众们分外拥护这份事业。

河北本来就是老区,泰山军在这里经营很深,民众们也信任泰山军,真心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队伍。

而且这些人多有随军支前的经验,所以锻炼出了大批有觉悟的基层队伍。

甚至这些人还起到劝降俘虏的作用。

那些被泰山军俘虏的卒子们,普遍也是穷苦人,和这些民夫都是差不多的背景。

现在看到民夫们都过得这么好,日子这么有奔头,心中如何不羡慕?

但即便再有觉悟,人都是要吃饭的。

当董昭到了转运司的时候,他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度好这二十二万人的吃饭问题。

而董昭是真的有实力,很快就弄清了头绪。

因为张冲贬斥董昭的旨意没有送到转运司,转运司的一众军吏都不知道,还以为董昭就是来主持工作的。

而董昭也回避了这个问题,直接抓起了工作。

他将以前兵站、粮站的方法继续用了起来,规划了四条转运路线,然后每二十里设一个小站,每六十里一个大站。

然后将十八万的民夫队伍全部安排到了这四条转输线上的粮站里。

规定每支队伍都日上出发,然后走二十里到下一个站吃饭,然后在这里接收伤员或者军士们的家书再返回上一个站点,也是在那个站点吃饭。

总之,十八万人就这样被董昭布置得井井有条,那四条开辟出的转输线,也像四条大动脉,源源不断给前线的主力提供粮秣和物资。

泰山军南下是依靠的泗水,而民夫们运输粮秣最主要的路线也是泗水。

可泗水只有一道,而物资却是要从四面八方运来,所以就需要独轮、大车、船只协调运输。

独轮车是泰山军在泰山时期就在使用的,后在泰山军转战中原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中亲切称呼它为“木马”。

以鲁中南根据地来说,此地作为泰山军的老区,又是泰山军最早广泛分田的地区,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这一次决战也承当了相当重的任务。

鲁中南各农社的民夫们就是先用独轮木马将粮秣送到县里,县里再组织民夫用大车沿着官道运输到山阳郡的瑕丘。

瑕丘就坐落在泗水水道上,所以也成了鲁中南这个方向供输粮秣的中转粮站。

转输司专门在此地设置了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统筹泗水运输。

之后,满载粮秣的漕船就沿着泗水一路南下,经任城到湖路,最后到沛县。

到了沛县后,再由转运司统一协调各队民夫,然后再用小车运输到各军辎重营。

这一路调度看似是井井有条的,但实际上当泰山军战线越发向前,后方的运输线也越来越长了,其需要的转运工作也越发繁重。

如果只是累一点也还好,可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它是系统性的运筹工程。

比如说,当大批粮食运到站点的时候,如何在短期内就完成装卸和转运。这远远不是靠热情就够了的,它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此时董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瑕丘以及囤积了大概二十万石的军粮,都要经泗水南下,但却因为没有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出现了有船却无粮,有粮却船可运的局面。

而当瑕丘囤积的粮食越越积越多的时候,那些没完成交粮任务的只能被堵在县外,露宿野外,于是道路就更加拥堵了。

那董昭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他发现像瑕丘遇到的问题,其他地方站点也遇到过,而这些的本质都涉及到了信息的协调和运算。

所以他令各站点必须配备骡马,游走在上下两处站点之间,传递运输信息。

当上一个站点的队伍要出发了,就需要送塘马到下一个站点,提前通知本次的运输信息,如来了多少车,有多少人,大致的到达时间是多少。

在有了这些信息后,下个站点才安排卸货工作,让各民夫队伍卸在指定片区,迅速完成装卸任务。

这对董昭来说还是小试牛刀,他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疏通泗水。

随着泰山军主力沿着泗水一路南下,泗水的中断基本都被连通,恢复了通航能力。

水运自古都是军队补充粮秣的最重要手段,不仅效率高、运载量大,甚至就是损耗也是最小的。

但泗水的通航情况却又比较复杂了。

随着天下大乱,兖州到徐州的这段通道算是最早失去秩序的地方了,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就在泗水边劫掠。

而且因为地方失能,泗水水道也淤积严重,造成有些地方吃水浅,有些地方又特别湍急,必须要有非常有经验的艄公才能撑船渡过。

另外泗水各站点还遇到了的问题就是他们船只储量远远不足。

尤其是任城到沛县的这段水路,因为是泰山军新占地区,民众对泰山军的疑惑非常深,深怕自己的船被泰山军强征了过去。

别看这些船只都是小船,但每一艘都是一个家庭吃饭的来源。

当董昭过来后,他直接下令各站点出钱给艄公、船夫们运费,而且直接按运输量来计算收益。

运的越多,泰山军给的就越多。

董昭很清楚,天下不过就是一个利字,就算是那些老区的百姓们这般支持他们泰山军,不也是为了个“利”?

现在此间百姓恩义未附,征发只会起反作用,让那些船夫藏匿船只,远不如钱来的有用。

而针对泗水时不时出现的水匪,董昭没有时间精力去清剿,只能让鲁中南的护田兵南下,然后作为漕船的护卫力量,一同南下,保障水道安全。

当然,以上这些董昭是没有权力去执行的,但他却将条陈全部写好,然后递给了王上。

董昭很有信心,因为他很清楚王上是什么人。

王上就是做事的人,所以只要你真的做事,就有机会。

果然,不出董昭所料,对于董昭的这些建议,张冲全部都采纳了,而且专门还给了董昭一个行营参赞的名头,就来筹划军队后勤补给。

就这样,在董昭的协调下,从鲁中南、中原、冀州、青州的粮秣顺畅地汇入沛县的粮台内。

本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但谁都没想到,战事的发展之快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原先只是马超发起的试探战,随着两边兵力不断投入,直接向着总决战的方向演化着。

战事一激烈,对后勤粮秣的消耗就更大了。

如此董昭他们现在不仅需要将足够的粮食从各地运到沛县,更需要将沛县的粮食运到前线。

就在董昭忙于解决这个难题时,距离彭城二十里外早已是烽火连天。

……

马超带着七百多突骑南下攻打的十五里亭,并不仅仅是一座亭燧,而是由陈登悉心建设的一座要塞。

十五里亭作为彭城最后的外围防线,对于徐州军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兵法上素有“守城必受砦”之说。

就是因为单纯的城池方式是非常呆板的。一旦你所有军事力量都被压缩在城内,敌军固然不能轻易进来,但你想出去也是非常困难的。

一旦敌军将四门围住,守城一方被逼在城内,只能被动防守,人家想什么时候打你就能什么时候打你。

人家想用什么计策,就能用什么计策,而你只能疲于应对。

这就是久守必失的道理。

而徐州军只有守住十五里亭,不仅可以在城外获得落脚地,将战场控制在这里,而后方的彭城可以作为兵站和指挥所,不断支援兵力。

更重要的是,从十五里亭到彭城的这段距离上,有足够的空间和纵深给徐州军布阵,那样才能集中足够的军事力量与泰山军展开决战。

所以,对于陈登来说,十五里是必争之地。

此时,马超就带着一队骑士前出到十五里亭附近观砦。

之见这里直接卡住了泗水的最后一段水路,用一座浮桥来连同两岸,然后沿着乔头两岸构建了十余座壁垒,大的有三座,互为犄角。

而营垒与营垒之见还修建甬道,可以方便援兵及时支援。

而这些都是最外线的泗水亭防线都不具备的。

马超在看到这些营垒工事的时候,就知道光靠自己的骑兵力量是难以吃下这十五里亭的。

当然,作为突骑力量,马超完全可以不理会这里,直接绕过后插入彭城也不是不行。

但这就势必会影响后续部队的前进,一旦马超这边遇到了敌军包围,后方的本部就是想来救援也是无可奈何的。

马超的确很勇,但他不傻!

他倒不是觉得李虎有什么了不起的,需要照顾他的面子。毕竟在他马超看来,此人也不过就是因人成事的主。

但马超再自命不凡也知道,李虎再如何不行,他手上的五千军势确实实打实的精锐。

没有李虎这支力量的加入,他绝不可能拿下十五里亭。

如此,马超也只好留在外围,等候李虎和自己的步队主力南下支援。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的两侧,多达两万多人的徐、扬联军早已经枕戈待旦,等得发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