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三界共主成长计划 > 第一百五十章 校正府开张,赐号长生元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五十章 校正府开张,赐号长生元妙

第152章 校正府开张,赐号长生元妙

深夜,北平府府衙之中。

府衙大堂之上,依旧灯火辉煌。

不少官吏聚集于此,“噼里啪啦”的算盘拨动之声响彻府衙之中。

手捧着账册的陈择善,对着一直等候在这里的燕王李玉鉴躬身一礼,道:

“殿下,下官已经核算数遍了。”

“如今辽西、北平将士,共计七万六千众。除去锦州前线的四万三千将士,古北口、喜峰口驻扎的六千兵马,营州驻扎的两千兵马外,殿下还可抽调一万五千将士。”

“若不影响今年的农务,北平、辽西两地,最多可征调八万卫所兵、民夫。”

“如今府库之中,还有米粮三十七万石可以调动。”

“但按照前线将士每日食粮八斗,卫所兵、民夫耗费六斗粮来算,府库之中的三十七万石,也仅够前线三月所需!”

陈择善或许在政务处理之上,不算高明。但一旦涉及统筹规划之事,便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直没有后台,喜欢明哲保身的陈择善,才能够凭借能力,一直稳坐北平同知之位!

李玉鉴听到陈择善的回禀,沉吟道:

“三个月啊……”

陈择善微微迟疑了一阵,方才继续道:

“殿下,辽东城乃是当年我大梁重建,城高池深,不输锦州。高句丽兵马众多,三个月,恐怕难以攻陷辽东城啊!”

辽东城作为辽东要地,与锦州隔辽水相望,若要收复辽东之地,这辽东城便必须拿到手,否则攻陷其余再多城池,也难以守卫!

可辽东城墙坚固,又有足够的兵马守卫,哪里是那么容易攻陷的啊!

李玉鉴闻言,只是沉声道:

“能调用的就这么多粮草,还需要留着些,用来支撑到秋收之时,以防不时之需!”

此前辽西遭难,百姓粮草被夺,还多亏了官府赈济,府库粮草险些为之一空。

若非是齐国公府不断帮忙采购粮草,连现在的这几十万石粮草都没有!

原本雍博荣和李玉鉴,是要等到秋收之后粮草入库,再行用兵的。

只可惜因为楚王的捣乱,让二人根本无法等到那个时候。

李玉鉴顿了顿,又道:

“其实如今用兵,倒也合适。”

“三个月之后,便是秋收时节。哪怕到时候后方粮草难以及时运到,大军也可就食于敌,削弱高句丽战争潜力!”

“若真等到粮草齐备,高句丽那边想必也已秋收入库,有了最够的粮食坚守城池,与我大军抗衡了。”

北平府粮草不够,那辽东城的粮草也必然不多了。

大梁兵马攻伐之下,辽东城外的粮草必然尽毁。就算无法攻下辽东城,也是消耗高句丽国力的一种手段。

李玉鉴是个务实之人,很清楚就以如今辽西、北平的实力,是不太可能一口气夺回辽东之地,攻入柳京,报锦州被屠之仇的。

但用攻打高句丽之举,让神京之中的楚王无法弹劾对付自己。同时以实战操练麾下将士,并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如此也算是一举三得,纵然耗费粮草金银,也不算亏本生意!

----------------------

今日北平城府衙灯火辉煌,许多官吏一直未曾离去。

这般异动,显然不太正常,自然引得了不少眼线的窥探。

府衙之外,看似平常的街巷之中,不知道多少身形闪过,想要通过各种法子探听情报。

而此时,北平府衙外的一处隐蔽民居之中。

数名身影闪入其中,对着屋内坐着的贝永康齐齐拱手,道:

“主事,大致都摸清楚了。”

“府衙之外,共有眼线十七人。府衙之内,也有五人用各种身份混了进去,打探消息。”

“另外还有两处人马,尚且不太清楚。”

贝永康闻言,低声道:

“今日是咱们校正府开张,我是万万不能让少爷丢人!”

说到这里,贝永康猛地抬头,眼中冷意闪过,杀意凌然地道:

“宁杀错,也莫放过。那两处人马,一并拿下!”

校正府,是雍博荣刚刚设立的一处机构。

明面之上,这校正府是为了编纂刊印书籍,校正错漏。

但实际上,却是一处整合了雍家、李家,还有昔日东宫旧部所有人马的情报机构。

需要校正修改的,不是错字错漏,而是那些对燕王李玉鉴心怀恶意之人!

听到贝永康所言,众人当即齐齐抱拳应是。

片刻之后,府衙之外的阴暗之处,无数干练身影突然涌出,悄无声息之间,便见府衙内外的诸多眼线暗探尽数扫空!

-----------------------

辽西,锦州城。

只见城外之外,有烟尘滚滚而来。

百余骑兵,为大军前锋,纵马疾驰而来。

在他们身后,是数千梁军精锐骑兵,正裹挟着不少高句丽百姓、车马,朝锦州城而来。

为首的那名将领,正是当初的山海关军头,现在的燕王殿下忠犬,正四品明威将军,高继勋!

眼看着高继勋再次凯旋而归,锦州城中将士顿时大喜,大开城门迎接。

之前辽西之战,高句丽二十万大军损失近五分之一,军中积攒粮草尽数被毁。

权臣泉文祚威信大损,受到了不少国内政敌的指责。

无奈之下,其只能带着麾下亲信返回柳京,稳定局势。

原本前线聚集的十几万大军,也被分别派往辽东各城驻守,前线守备空虚。

也就是在这几个月之内,李玉鉴留在锦州的这四千骑兵,就在高继勋的带领之下,数次深入高句丽境内袭扰,每每掠夺高句丽百姓人口、牛羊、财货,所获颇丰。

更借着这个机会,用从瓦剌那边换来的三千战马,重新将辽西铁骑扩充到了七千之众,搅得高句丽边境不宁,百姓逃离,田亩荒芜。

而就在高继勋刚刚回到城内之时,千户郑武便带着一众武将,一齐来寻高继勋。

郑武脸上难掩激动之色,将一份书信递上,道:

“高将军,北平来信!”

高继勋闻言,眼神一动,连忙接过书信扫视一眼。

果然是燕王殿下,下令大军调动,准备攻伐高句丽的命令!

高继勋眼中,亦是露出兴奋之色。

他是个野心贪婪之辈,对燕王的忠心从来都是脆弱且善变的。但对于战功,以及无数劫掠而来的金银,他却是永不变心!

此时的高继勋,当即喝道:

“传令全军,谨遵殿下调遣。”

众将齐齐抱拳,朗声喝道:

“是!”

-----------------------

神京洛阳,皇宫之中。

如今的皇帝再无此前病容,满脸容光焕发,整个人就好像年轻了好几岁一般。

一众御医分别把脉,又相互商议了许久,终于对着皇帝躬身一礼,恭贺道:

“恭喜陛下身体康健,旧疾尽去!”

一众宫人闻言,也顿时大喜,连忙恭贺道:

“陛下真龙天子,得天之助,福寿连绵,奴婢等恭贺陛下!”

听到这话,龙椅之上端坐着的皇帝,顿时志得意满,哈哈大笑起来。

帝王之身,无望长生。甚至历代帝王之中,能够获得机缘,得以延寿的都寥寥无几。

此时的皇帝成功摆脱旧疾,再被众人恭维,顿时得意飘然。他是真的相信了自己是真龙天子,上天庇佑,这才得以获得如此机缘的!

皇帝大笑了许久,便看向身边的大太监全忠,无比高兴地道:

“即刻传旨,平阳真人炼丹有功,钦封一品真人,赐号‘长生元妙真人’,继续于宫中紫宸殿清修炼丹。”

这个“长生元妙”的封号,其实就暴露出了皇帝心中的想法。

他想要让平阳真人继续给他炼制丹药,最后能够让他得以摆脱帝王不得长生修行的宿命,能够长生久视,继续执掌权位!

或许是觉得这个赏赐不实在,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看重,一向抠门的皇帝顿了顿,竟然又开口道:

“再从内帑之中调拨十万两白银,于京畿应天府老君山修建长生道观,遥奉长生元妙真人!”

“对了,还有长孙捷。他这才推荐长生元妙真人有功,赏银千两,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全忠闻言,当即躬身应是。

而就在皇帝兴高采烈之时,殿外一名宫人,手捧着一份军报,气喘吁吁地跑入殿中,急声道:

“陛下,北平急报!”

“高句丽兵马异动连连,有再次起兵之意。燕王殿下已调集兵马,赶赴锦州抵御,还请朝廷速派支援!”

此时志得意满,自以为是上天庇佑的皇帝,顿时眉头皱起,道:

“高句丽?又是高句丽!”

与天下大部分人差不多,皇帝心中畏惧着瓦剌部。但对于之前还是大梁藩属的高句丽,却缺乏认知,心中就多是鄙夷与愤恨。

觉得其反复无端,背刺偷袭,手段卑劣,实力、国力却不值一提。

如今瓦剌与高句丽已然闹翻,转而与大梁设立了榷场,皇帝又怎么可能继续将高句丽太放在心上?

“该死的蛮夷小国,当真是觉得朕软弱可欺吗?”

皇帝眼中怒火闪过,当即喝道:

“即刻下旨,传令各部官员前来大业殿议事。”

“这一次,朕必须要让高句丽知道我大梁天威!”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