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拖延时间,加快军备
“朕纂承天序,诏曰:
燕王醇谨夙称,枢机缜密,文武兼备,就藩北平,卫戍国境,有大功于社稷,负人伦之硕望。
即刻诏令归京,承欢膝下,以全孝行天性。钦此!”
北平燕王府外,着大红色蟒龙袍的李玉鉴,在燕王太傅、左右长史,以及一众北平文武官员的陪同之下,俯身跪倒。
前方的传旨太监将手中圣旨念完,然后连忙合起上前,小心翼翼地朝李玉鉴伸手扶去。
李玉鉴看着面带讨好之色的传旨太监,眉头当即蹙起,身形微微一让便直接行了叩拜大礼,沉声喝道:
“孙臣,领旨谢恩!”
行礼完毕,李玉鉴便径直起身,一点也没有让传旨太监搀扶的意思。
传旨太监本意是想讨好,可她这般抗拒的姿态,倒是让传旨太监有些悻悻地收回了手。
宫中太监多是踩高捧低之辈,当初她初归宗室之时因不受皇帝喜欢,宫中之人皆是轻视怠慢。这名传旨太监当初面对李玉鉴之时,也就曾经有过轻视之举。
而如今燕王众望所归,又得“圣眷”,世人大都认为这次回京之后,皇帝就要正式册封太孙之位。不管传旨太监心中如何想的,此时也只能继续堆着笑讨好道:
“恭喜燕王殿下,贺喜燕王殿下!”
说到这里,传旨太监当即微微压低了声音,故作神秘地道:
“奴婢自神京启程之时,可是听说了礼部那边,已经开始准备了册封东宫的大典礼仪,请点各式礼器呢!”
虽说是故意压低了声音,但其实也只是故意这般作态罢了,实际上燕王身后站着的一众王府属官、文武官员,却是都差不多能够听清。
立时之间,北平城大小官员面露振奋喜色,甚至连一开始是被皇帝派来充当眼线的燕王府太傅、左右长史,此时也都是陡然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虽然他们也不清楚皇帝为何一开始对燕王是那般防备模样,不过短短半年时间便已改变了姿态,但还是让他们觉得高兴。
纵然他们是皇帝的心腹,奉命前来监视燕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前途又与燕王息息相关。
如今燕王获得圣眷,得以入主东宫,乃至将来登基为帝,他们三人的身份、政治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尤其是燕王太傅谭仲明,直接白捡一个帝师太傅的身份啊!
李玉鉴此时,却是没有手下官员表现得那般高兴。
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清楚,自己回到神京之后,等待自己的绝对不是什么东宫储君之位……
李玉鉴深吸一口气,伸手接过圣旨,却是沉声道:
“皇帝有旨,本王无论如何都应该立即归京才是。只是本王此前竟然在无意之中,寻获了失传数百年的传国玉玺。昨日刚刚向神京那边递了奏折,询问皇帝该如何处置。”
“传国玉玺事关重大,本王不敢有丝毫大意,怕是要等到皇帝那边批示之后,才能够启程前往神京了!”
传国玉玺一说出,身后燕王属官、北平府文武官员,顿时一片哗然。
此前知道这件事的,唯有小部分高阶文武大臣。
因为关乎雍博荣的身体,李玉鉴一直下令不需泄露,是以大部分官员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而传国玉玺的分量,实在是有些重要,是天命所归的象征。
失落几百年,如今突然落到了燕王殿下的手中,这是什么意思?
燕王殿下,必然是天命所归,命定主宰江山之人!
想到这里,手下文武官员神情更加激动起来。
而传旨太监听到“传国玉玺”这个字眼,神情微微一愣。
反应了好一会儿,直到身边带着的宫中亲军将领附耳提醒了几句,他方才明白了这“传国玉玺”不是如今宫中收藏的那个,而是前朝末年便已经失落的那枚。
传旨太监微微皱眉,有些不理解地道:
“既是如此重要之物,燕王殿下直接带去神京,亲自呈给陛下就是了,也省的耽搁时间,又何必要等到神京那边再次下旨?”
这传旨太监倒也知道这枚传国玉玺的重要,这是历朝历代天命象征。
可再重要它也就是一块玉石,直接揣着带去神京就是了,何必还要特地再去请示皇帝?
寻常外封的藩王,若是有朝一日知道了自己将要被封为储君,必然是快马加鞭赶回神京,生怕中间发生什么反复,失了大位。
可这位燕王殿下,竟然如此奇怪,为了这种理由不愿立即启程前往神京……
这既然是雍博荣想出来拖延回京时间的手段,自然也早就找好了理由。
李玉鉴此时神情一凝,却是语气严肃地道:
“当年我大梁太祖皇帝开国之初,遍寻传国玉玺而不得,直接便重寻美玉精匠雕刻。意为我大梁自此革故鼎新,天命自取,不承前朝恩泽。”
“而今传国玉玺重现,牵扯到太祖皇帝当年之言,如何审视其地位,再慎重也不为过!”
当初大梁开国之初遍寻传国玉玺不得,朝野之间便有大梁只是暂代天下,并非天命归属的言论。大梁太祖皇帝为了安抚朝野之心,方才有了这番言论,命人重新雕刻了玉玺。
先不说这话有没有赌气的意味在内,但反正大梁开国太祖说了这句话,对于这枚传国玉玺该如何对待,的确应该慎重一些。
太过轻视,好像是有些不把这枚历朝历代的天命象征放在眼中。
可若是太过看重了,似乎又有些打脸自家开国太祖皇帝。
用这个理由拖延时间,也算是比较合适了,旁人一时之间也难以说是错的。
身后一众大小官员,神情莫名地收回了激动之色。有几个敏锐的,更是下意识地对视一眼,眼中神色莫名。
而此时的传旨太监闻言,也顿时有些为难起来。
对于在宫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他,见识多了,也便深知这政治风云的波谲诡异。
往往一件小事扯上了政治,也就能够影响无数。所以在摸清楚皇帝想法之前,的确不能随意地做出莽撞之举。
想到这里,传旨太监当即不再犹豫,扭头对着身边亲军将领微微一颔首,道:
“还请将军,立即派人归京,明禀此事!”
亲军将领郑重地点了点头,当今抱拳一礼,转身离去。
李玉鉴见这边传旨太监认同了,也便没有再说什么,开口让燕王府左右长史负责接待,然后便径直离去。
等到这几位都离开了,一众北平府的大小官员们方才站直了身子。
北平知府陈择善身边,有部分官员连忙凑了过来,小声议论道:
“陈大人,您可知殿下这是什么意思啊?”
“为何我总觉得殿下,这似乎是不愿前去神京啊!”
“皇帝如今心意已定,殿下一归京便能得储君之位,不是应该立即启程前往神京吗?”
雍博荣想出的理由,看起来没有什么错漏之处,可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
任何人在面对唾手可得的储君之位时,绝不可能是这般冷静的,还有心事想这些事情的。
放到旁人身上,只怕是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一夜之间便飞到神京,尽快将一切事情尘埃落定,坐实储君之位才是真的!
面对着手下官员的询问,北平知府陈择善表面从容,心中却是想起了雍博荣此前的交代。
他伸手整理了一番衣冠,然后沉吟着道:
“殿下如此言行,自然是刻意为之的!”
众人闻言,眼神闪动,连忙继续追问道:
“还请陈大人明示!”
“历朝历代,传国玉玺皆是公认的天命象征,纵然本朝开国太祖的那番言论,可又有谁人敢轻视?便是当今皇帝知道了,也只会感慨太祖皇帝时运不济吧……”
此言一出,众官员顿时连连点头。
当今皇帝那好大喜功的脾性,怕是也只会选择大张旗鼓地迎回传国玉玺,以此证明自己功绩堪比开国太祖皇帝,天命所归!
陈择善环顾众人一眼,压低了声音道:
“都是同僚,有些话在你们面前说一说也无妨……”
“燕王这次归京,虽然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但皇帝今日这道圣旨,只是让燕王殿下归京以尽孝道,其他语焉不详。殿下这是觉得,名分还是不够!”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恍然大悟。
怪不得,原来燕王殿下是想要皇帝在归京之前就表明册立储君的态度,这才以传国玉玺为名义,拖延回京时间呢。
陈择善看着周边聚集着的大小官员,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如此一来,燕王殿下的“想法”,应该就能够传到皇帝的耳中了!
至于燕王真正的目的是不是这个,却是不重要……
---------------------
北平城外,飞放泊。
穿过防守严密,层层守卫的数层防卫,方才来到了飞放泊之中最为重要的地方。
偌大的军营之中,屯驻着神机营、三千营骑兵、海东义从等燕王精锐兵马。
无数军械物资、甲胄兵器被囤放在这里,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俨然是为了将来起兵在做着准备。
神机营铸造所之中,百余门新铸火炮摆放于此。
试炮之时,百门火炮骤然齐响,火焰迸发,轰鸣之声响彻天地之间,落于前方山林之间。
霎时之间仿佛地动山摇,硝烟火焰覆盖前方山林,直接轰碎成糜烂之地。浩荡之威,几乎已非是人力所能够造成的。
“炸膛七门,哑火十二门,其余一百三十六门火炮,尽皆合格!”检校军官朗声喝道。
“全部收归库房!”
--------------------
高丽都司,下辖茂山城。
茂山铁制所之中,主持铁矿开采、锻造甲胄兵器事宜的大小官吏,此时齐聚于此。
一封盖有燕王大印,下加“雍”字小印的密令,被直接发到了这里。
为首的工曹官员举着这份密令,沉声喝道:
“殿下密令,茂山大小官员即刻听令!”
大小官员闻言,当即神情一肃,齐齐躬身行礼。
“着茂山铁制所三月之内,再加急锻造兵器甲胄五万副,以供北平调用!”
密令言简意赅,却让人不由有些浮想联翩。
如今北境战乱平息,瓦剌休养生息,高句丽根基已损,为何突然需要这么多的甲胄兵器?
不过高丽都司这里有金银铜铁矿,是负责供养燕藩大军的根本之地。
这边安排的官员不是雍博荣、李玉鉴带来的心腹人员,就是之后他们二人亲手提拔的辽东、高丽官员,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
“三个月,再铸五万副甲胄兵器,时间上怕是有些来不及啊……”有官员忍不住开口道。
为首的工曹官员闻言,当即沉声道:
“云山金矿那边又调拨来了两万五千两黄金,还送来了这个!”
说罢,工曹官员将一枚鼓鼓囊囊的钱袋扔到桌子上。
其中装着的香火念珠碰撞发出清脆之声,然后从袋口之中滚落。
“让妖族劳工多出点力,实在不行了,就让他们再引荐一些妖来!”
工曹官员的话一说,在场众官员脸色都顿时有些怪异。
妖族虽然有青丘约束,可为祸世间的恶妖也是层出不穷。地方上若是没有朝廷大军驻扎、修行之人坐镇,孱弱的人类在妖族面前根本就是毫无反抗之力。
像这般将任用妖族为劳工的,哪怕是他们这些朝廷官员,也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
“总之殿下有旨,即刻去办,不可延误!”工曹官员正色沉声喝道。
大小官员见状,当即肃然而立,朗声应道:
“谨遵燕王殿下之命!”
----------------------
高句丽王都柳京之中,忽有梁军旗帜闪过。
一队精锐梁军骑兵携肃杀之气,呼啸而至,马踏柳京城。
所过之处,马蹄轰鸣之声振聋发聩,路人仓皇避让。
这梁军跋扈嚣张之态,更是引起阵阵惊呼之声。
恍惚之间,甚至有人以为梁军再次打来,不仅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满,甚至畏惧地直接逃跑。
柳京王宫之前,早有收到消息的高句丽臣子等候于此。
梁军骑兵勒马顿住,高举王命旗帜,朗声喝道:
“燕王王令至,着令高句丽筹备高句丽马匹八千,以供军用!即刻准备,不可违逆!”
面对着嚣张跋扈,颐气指使的梁军将校,高句丽大臣甚至连半点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诺诺地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