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史事讲将2隋唐五代 > 第四十九章 开元名相——张九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十九章 开元名相——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聪明敏捷,善于属文,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丞。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登进士第。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奉使岭南,就便省亲。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侔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

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

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改任礼部员外郎,后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张说入拜宰相,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改任洪州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张九龄转任桂州刺史、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张九龄再次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

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张九龄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张九龄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罢相后,再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张九龄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在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