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日不落 > 第423章 争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得益于年前的那场捷报,天启四年的年节比往常还要更加热闹一些,也让愈加寒冷的冬天,平白多了一丝温暖。

只是大同,宣府两地的捷报传至京师许久,朝廷除了几日前发邸报至州府报捷之外,应有的封赏却是迟迟未决,仅仅派兵部点验了战果,收敛了阵亡的将士们,并给予了足额的抚恤。

除此之外,风闻奏事的御史们以及科道言官们倒是有奏本蜂拥而至,这不由得令得朝中的文武百官们暗暗生疑,莫非大捷背后,另有隐情。

...

...

乾清宫暖阁内,气氛有些剑拔弩张。

几名重臣神色不一,心中各有各的思虑。

涉及九边重镇,自是十分紧要。兵部,户部,礼部,吏部以及督察院均有人至。

人一多了,就难免有些纷争,他们这些人已经吵了不知道多少次。

\\\"原因已经查出来了,都说说怎么办吧。\\\"

天子朱由校寻了一个舒服的姿势,斜靠在鎏金龙椅之上,语气平静,听不出是喜是怒。

日前锦衣卫已经查明了此件事情的真相,也终于令得朱由校明白了为何在大同一战中,杨肇基的那两万京营兵自始至终都没露过面。

其根本原因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争功。

自从宣府巡抚解经邦去职之后,朝廷便一直没有委任新的巡抚,故而宣府大小事由全由宣大总兵杨肇基一人做主。

他自是能够颇为轻松的布防整个宣府,将其打造成铁桶一般。

可是大同就有所不同,虽说他名义上同样可以节制大同兵马,大同总兵官麻承恩也要听他调遣。

但是大同尚有巡抚高第,自是不愿意杨肇基对大同的兵马指手画脚。

或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将军功与杨肇基分润。

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同卫所废弛,兵力稀疏的时候,都能将蒙古人牢牢挡在关外,眼下兵源昌盛,更是不在话下。

故而高第没有接受杨肇基的好意,驱逐了之前驻守大同的两万京营兵。

在他看来,即便是真的有部分蒙古人来犯,凭借着大同眼下的兵力,固守一段时间也不成问题。

只是高第却是没想到,科尔沁部竟然倾巢而出,并且将精锐全部集中在了大同。

这也是他为何在闻听蒙古人来犯的时候,第一时间便跑去了代王府,希望能由代王府上书朝廷,令朝廷派军援助大同。

只是不料老代王却是个有主意的,那大同总兵麻承恩也是个狠人,竟然驳斥了高第的\\\"好意\\\",仅凭借大同城内那刚刚招募不久的卫所兵,将倾巢而出的科尔沁部挡在了大同城外。

\\\"陛下,大同巡抚高第虽然有些许私心,但此役毕竟是胜了,若是随便论罪,怕是会寒了天下人的心。\\\"

\\\"不管如何说,若无高第尽心竭力,整顿卫所,大同兵力也无眼下之规模。\\\"

兵部尚书孙承宗犹豫了片刻,率先出声为大同巡抚高第辩解了几句。

闻听此话,朱由校也是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孙承宗所言不差,虽然高第有些许私心,但是他在任上,对于整顿军户一事的确是用了心的。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大同巡抚高第为了招募将士,甚至变卖家产,拿出了七千两银子,给予将士们抚赏。

\\\"陛下,巡抚高第素来知兵,不若找回京师,令其在兵部任职。\\\"

见到朱由校脸色稍缓,孙承宗不由得心中一喜,继续进言。

眼下边镇不稳,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似高第这般有才实干之人若是将其罢官夺职,实在是有些可惜。

大不了将其召回京师,在兵部任职就是了。

\\\"天官,您的意思呢?\\\"

朱由校不动声色,扭头看向一旁的吏部天官周嘉谟。

眼下大学士何宗彦以及朱国祚抱病在家,朝野之上当以吏部尚书周嘉谟地位最为尊崇。

而且周嘉谟身为吏部尚书,管的就是官员升迁一事,在这件事上,倒是有极大的发言权。

\\\"陛下,高第有功不假,但却因为一己之私,险些将我大明置于险境。如此心智,绝对不可令其在边镇任职。\\\"

周嘉谟人老成精,如何能猜不透朱由校的心思。

因此话语虽然严厉了一些,但是只字不提罢官去职一事,反而是打算将其召回京师。

\\\"你们几人的意思呢?\\\"

朱由校轻轻点头,冲着暖阁内的其余几人发问。

户部尚书毕自严,礼部尚书朱国桢,督察院敛都御史左光斗等人对视了一眼,脸上皆是露出了一抹苦笑。

天子都这么说了,他们哪还能有其他意见。

眼下内阁空虚,朝堂几乎已经变成了天子的一言堂,更别提还有吏部天官周嘉谟从旁力挺。

\\\"臣等附议。\\\"

几名重臣坐在椅子上微微躬身,面色严肃。

\\\"那就按天官的意思办吧,将大同巡抚高第召回京师。入兵部,升兵部右侍郎。\\\"

朱由校思虑了片刻之后,方才轻轻点头,应允了孙承宗以及周嘉谟所请。

就如同周嘉谟所言,这高第虽然忠心值守,尽心竭力,但是在此等军国大事上居然存在私心,换成谁当皇帝都无法容忍。

这也就是没有酿成大祸,再加上朱由校起了爱才之心,方才令得高第死里逃生。

骆思恭早已将高第生平履历查的一清二楚,确定他没有与蒙古人通敌之嫌,只是单纯的想要建功立业,方才有如此大胆之举。

事实上,在高第三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违抗\\\"上命\\\"。

万历十七年,高第出仕,就任河南临颖县令,时年恰逢临颖大旱,高第在明确拒绝了朝廷的赈灾粮之后,居然凭借着自己的方法,赈灾救荒,医活数万人,堪称奇迹。

若是按照\\\"后世\\\"的话来说,高第就是一个心高气傲,极为想要证明自己的人,无时无刻都希望刷一刷存在感。

只是他的这般行为,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跳舞。

对于这柄双刃剑,思虑再三,朱由校还是决定将其放在身边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