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 第342章 赵构刈麦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邢秉懿皇后心里非常感动,从这件事情上,就看到了赵构对自己的态度,这就足够了。

邢秉懿可没有打算让赵构给自己出气,自己只是尽力转圜后宫的这些事情,不让赵构再为这些小事操心,但还是让赵构为她强出头了一次。

邢秉懿只能告诫自己,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恃宠而骄,反倒是更要小心谨慎,自己一介女流,调兵干什么?自己也不懂。

但赵构的态度在哪里,赵子明和贺虎才不管这些,三天后,带着东京内卫师师长赵小山、皇宫警卫团团长沈重,前来拜见皇后,算是参见上司一般。赵小山是麒麟军团第三军第二师师长赵大海的亲弟弟,而沈重,则是赤罴军团里威震中山府的梁景的亲卫,是南堡总教头沈万的表弟,军中有名的神力王。后来沈重在周正手下担任团长,却被梁景挖到了安情局,又被赵构塞到近卫军,说这样的好汉,应该在战场上,就连金兵都怕这位“纳鲁巴”,躲在安情局算怎么回事。

一纸调令,从安情局又调到近卫军担任团长,虽然都是团长,近卫军的团长,可比其他军团的团长牛了去了。

这次,成立皇宫警卫团的前前后后,沈重也大概听说了一些,自己的第一团被改编为皇宫警卫团,看上去是被调到专门的皇宫警卫,但这里面透出的信息可是耐人寻味,近卫军团本就直属于赵构,直属部队里又有一个专门的警卫团,这份荣耀,可是全军独一份。

赵小山和沈重被赵构找去专门谈过话,至于谈了什么,除了这三个人,谁也不知道。人们只知道皇宫警卫团进驻皇宫和延福宫专门开辟出来的军营里,正式开始上岗执勤,内卫部队负责日常警卫、安保,警卫团属于机动力量,随时调用,履行战略值班任务。

两宫出入需要内务府出具的代表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腰牌,不同的腰牌级别不同,像赵构和邢秉懿的龙凤玉牌,出入无阻;像吴福的金牌,除了赵构寝宫,各处无碍。银牌只能到静安居外,铜牌在皇宫外,等级森严。福宁宫和延福宫,只有韦、朱两位太后是金牌,其余都是银牌以下,要出两宫,那就需要办理通行证了。

赵构下决心和花大力气,甚至不惜动用皇帝特权来进行布置,也是要彻底安稳自己的后院,大战在即,后院起火可不是好事。顺便也敲打敲打一些人,宋国,是谁说了算!

倒不是对李纲和宗泽不满,而是对二人的政治敏锐性不够敲打了一下,尤其是李纲,作为政务院一把手,政治觉悟一定要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行。李纲文武全才,是赵构着力培养的对象,正值当打之年,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成熟,对以后就会出现掣肘现象,这不是赵构所希望看到的。

赵构偷得浮生半日闲,带着三四个飞龙卫,加上赵鼎、吴喜,出了东京汴梁城景阳门(新封丘门)一路向北,到了封丘县境内的陈桥镇。

这个地方,可是大大有名,陈桥驿是先祖太祖黄袍加身之地,“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赵构接手赵家江山,还从来没有来此观瞻过先祖的遗迹。

赵构一行七八个人,便衣简从,但按照警卫制度,必须有一辆赵构的专用绝影车跟随,索性赵鼎是老员外的打扮,赵构扮做小衙内,吴喜是小厮,其余人是庄丁,倒也合情合理。

不过龙一可不敢大意,以赵构提出的“军民互助、抢收抢打”为名,一方面帮助当地农民抢收小麦,一方面就近护卫。近卫军团第一军的一个团,前出至陈桥镇古城、卢庄、裴楼等村,就地驻扎,一有风吹草动,一炷香的时间就能赶到。

这些事赵构不操心,他只管骑着暴风一路向前,先是来到陈桥驿,这个驿站早已扩修了好几倍,已经是很出名的一处名胜古迹,但赵构却没有为此大做文章,更多的是赵氏宗室前来观瞻者居多。

赵构对革命烈士的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且对于这些建筑的维护、保养、烈士精神传承和发扬、故事的挖掘整理弘扬,都作为当地政府考核的政绩之一,而且是优异考核中重要的一项。

赵构凭吊祖先,也只是感慨时事造就英雄,他更加关注的是地里面的农活,现在是麦收的关键时候,很可能一场暴风雨,农民的收成就泡了汤,所以一到麦收,赵构命令当地驻军,开展“军民互助、抢收抢打、颗粒归仓”运动,确保丰年丰收。

远处的一块麦田,一群人扎在地里面在帮着收割小麦,不时有一些人驻足观望,龙七悄悄告诉赵构,是近卫军的人。

官道左边的一块麦田,显然已经收割完毕,地里面,一位大爷和一位娘子带着几个孩子,正冒着烈日捡拾麦穗,放在身后的背篓里。旁边,还有一名小娘子和一位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和她们一起在地里忙着。

赵构下马,大步走向麦田,先是俯身拾起几株麦穗,看看穗头,又搓开两穗看看麦粒,抬手放进嘴里咀嚼了一阵子,慢慢咽下,小麦的清香浸润了赵构的整个舌尖,他长吐一口气,说道:“好庄稼,好收成。”

看到有贵客在自己地里查看,老者急忙过来施礼道:“小官人有礼,不知您这……?”

赵构看向这位老者,大约有五十多岁的年级,带着一定草编凉帽,笑呵呵地望着自己,汗水布满了黑红色的脸庞,太阳底下闪烁着光泽。

“哦,老丈辛苦。我是东京粮商,下来看看今年的麦子收得咋样?”

“不赖,还中。今年陈桥镇新架设了十五座水力盘车,水浇地一直通到了十里铺村,浇一亩地才两元钱,据说官府还补贴两元,这地里,有了水,肯施肥,人勤快,没有伺候不了的地,只有孬人,没有孬地。”

“哈哈哈,这句话说得好,只有孬人,没有孬地。老丈,你懂庄稼。”赵构笑着说道,又问道:“老丈贵姓?”

“不敢称贵,贱姓陈,就是前面陈桥村人。小官人怎么称呼?”

“我姓赵,叫我赵九郎就行。”

“那可是贵姓,和当今官家一姓,既然是东京城里的买卖,那一定是大户买卖家,看您刚才的样子,你也很懂庄稼哩。”

“我可谈不上,你们才是行家里手。今年的麦价如何?”赵构一边捡拾着麦穗,一边问。

“怕是要跌。今年荒地开拓了足有两成,加上老天爷眷顾,风调雨顺,加上今年新增加的水车,每亩地增收两成没有问题。但就是这么一个行情,收得多了,粮价怕是要跌。”老农有些担忧。

“不是有官价抄底吗?”赵构不动声色将手中的麦穗麻利地缠成一小把,放在老者的背篓里。

“去年官价斗麦七十文,老百姓着实高兴。今年贴出告示,抄底价还是七十文,官家这是知道老百姓的心事啊,官仓还没有开市,也快了,要是真按照七十文,咱老百姓今儿可就真高兴。”

赵构笑了,谷贱伤农的事情,是万万不敢的。农民的积极性刚刚调动起来,加上今年秋后要用兵,人吃马嚼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乘现在物价还算中和,赵构抄底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一来可以最大程度完成战略储备,二来也杜绝了一些不法奸商乘机压价屯粮,第三也给老百姓实打实谋福祉。不要小看这粮食,历史上造反起义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了活路,才揭竿而起。但凡解决了温饱,谁去造反?

“老丈放心,我家里的买卖,早就定了七十文,没有变。东京汴梁城‘惠民粮店’七十文,敞开收购。我就是下来摸摸情况,准备下来收购,不用你们多跑路,陈桥镇就有收购点,一律七十文。老丈,你家里种了多少亩地?赋税多少?”赵构开始问关键的问题。

“家里八口人,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加上两个孙子和我们老两口,有十亩上等水地,两个儿子在军,所以是免税的。还有五亩地的赋税田,官家定的赋税是十一之数(十分之一),乃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我们可都念官家的好,不瞒小官人,我们这里,都偷偷供着官家的长生祠,保佑官家活到一万岁,庇佑我们子子孙孙。”老者说到这里,虔诚地冲东京城的方向揖礼,绝对是发自肺腑,却万万没有想到真身就在面前。

赵构笑了,民间供养他的长生祠,他早就知道,虽然不能真正署名,都是用的化名,其实,这才是老百姓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有时候,赵构想想,也很感动。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才有你的位置,这就是老百姓最朴实的道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今年亩产有望突破二百斤,去年秋后种麦上足了肥哩。照这样来看,这十五亩地,最少也能收入两万元,加上其他一些收入,今年就可以给二小子盖一处新房准备娶媳妇了,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老者说着,咧开嘴呵呵呵笑了起来。

俩人正说着话,旁边地里的小娘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赵构抬头一看,顿时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