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 > 第169章 宋朝的优秀制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雄州的事情,已经出现杀良冒功,但是这样的事情,宋朝多的是,因为大宋虽然重文轻武,但是他们很多都想军功,辽国之人一直都是他们自己难以取胜的时候,这次也是不例外,他们想要取胜你这结果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呢?不过军功这块也是要分人,大宋要是能在军事上成功那才是真正有问题呢?

关于宋朝的政治,时人常以“重文轻武”一词来概括,这是比较偏颇的。宋朝的确非常重视文治,但却从未忽视过军事建设。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和戎”,军事作为一个王朝安身立命的保障,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受到了重视,这自然也包括宋朝。当然,北宋的军事制度和前代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北宋的军事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明清继承和发展,因此也非常重要。

一,北宋军事的分权

宋代的政治制度,一言概之,那就是“分化事权”,军事也不例外。北宋中央有三个最高军事机构,分别是枢密院、三衙和率臣。

枢密院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在唐朝的前身为枢密使,掌管皇帝的重要机密文书,对中书门下形成了制约,基本是宦官担任。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控制了军队,于是枢密院权力随之膨胀,掌控了兵权。到了北宋,枢密院就成为了最高军事机构,称为“西府”,和中书门下(东府)并称“二府”。北宋时期的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反映了“以文制武”的策略。

枢密院虽然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但是本身并不统率军队,而是军事、军务的管理机构,如掌管兵符、管理兵籍等。具体的统兵机构则是“三衙”。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五代时期,军阀不断扩充自己的侍卫亲军,使得禁军的数量庞大起来,为了管理禁军,就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后梁时期,设置侍卫马军司管理禁卫军,后周又增设了殿前司,扩充了禁军部队。到了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于是形成“三衙”。三衙的长官由武将担任,三者相互制约,无法形成武将专权。

率臣,也就是统兵官的总称,如安抚使、经略使、经略安抚使、都部署、副等。率臣都是在战争之前临时委任,因而没有形成定制。这种临时指派将帅的政策,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有利于地方的稳定。

在进行具体战争的时候,北宋皇帝又以“阵图”来约束主帅。“阵图”是皇帝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而进行了排阵的将领为“排阵使”。从赵匡胤开始,北宋皇帝就经常任命“排阵使”来监督主将。此后,以阵图作战成为了宋朝的基本规矩,如果主将按照“阵图”作战,即使失败,那也不用追究责任;如果主将违背“阵图”作战,即使胜利,也要追责。如此,皇帝就能够“遥控”军队。

宋朝文官

唐朝以来,地方武将专权,形成了“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宋则吸收唐朝的教训,极力削弱、分化武将的权力,使枢密院统兵,率臣调兵,使得兵将分离,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另一方面,北宋推行兵将分离,并以阵图作战,导致军队上下两心,士兵没有积极性,将帅没有主动性,总是在战争中限于被动。这也是宋军对辽夏金元屡战屡站的关键原因。

二,内外相制,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地方割据势力做大一直是古代王朝头疼的问题。西周的分封制、汉朝刺史制度、唐朝的军镇制度,最终都导致了王朝的崩溃,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宋朝兴起于五代的乱世,其开国之君赵匡胤本身也是武将出身,因而能够在前代的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防止地方割据的方法,而剥夺地方兵权、限制地方军事力量也就成为了关键一步。

唐五代时期,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他们掌握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赵匡胤立国后,“杯酒释兵权”,首先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随后,又通过一些的政治措施解除了节度使的财政、行政大权,使节度使沦为了虚职。

赵匡胤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了禁军,使得禁军规模达到了19万,成为了国家主力军,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此后,北宋的禁军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到宋仁宗时期,禁军数量已经突破了80万。在分布格局上,推行内外相制。北宋初期,有10万禁军驻守京师,10万驻守在其他各地,使得中央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地方叛乱。同时,中央的将领也不敢发动兵变。

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天下承平百余年,盖因于此。——宋神宗

宋朝推行“更戍法”,也就是在外地禁军要定期调入中央,而中央的禁军也定期调到外地。禁军在这种“更戍”过程中,其统兵主帅也发生了变化。如此则“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惰”。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止禁军出现长期没有经历战争而战斗力下滑的现象,但是也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新问题。一旦战争发生,士兵和将帅难以相互配合,在战争关键时刻往往会发生突然的崩溃或者逃散。

和禁军相对的就是厢兵。厢兵是地方老弱病残部队,一般不参与对外战争,主要负责地方的城市、道路等公共工程建设。以厢代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北宋常常将地方农民起义军招降为厢兵,因而北宋的农民起义也很难发展起来。不过,这也造成了厢兵的规模不断扩大。宋朝初期的厢兵为18万人,到中期已经发展到了50万人。

不管是禁军还是厢兵,其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军队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镇压内部的叛乱和起义,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这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大规模的军队需要钱财来养,而北宋的养兵负担也是空前的。在宋英宗时期,北宋的军费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财政之处的十之六七,所谓“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就是描述的这种现象。

军队规模扩大了,军队的战斗力却反而出现了下降。“冗兵”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试图进行了精兵简政,培养兵农合一的新军队来取代禁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保甲法”实际上和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军屯制”是相差不大的,既能够减少财政支出,也能够增加军队战斗力。但是变法没有被坚持下去,其制度本身也无法作为长期政策,因此没有扭转北宋军事孱弱的局面。

三,军队管理体系走向成熟

宋朝的军事制度过分分化了军队指挥权,军队战斗力差。但是,北宋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军阀的割据,这是最大优势被后世看到了,也被效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北宋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朱棣之后,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北宋就相差不大了。这说明,北宋在军事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北宋在军队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成就。宋朝军队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规范化。首先,北宋的军队建制非常完整。在兵种上,有陆军、水军,陆军又分为了骑兵和步兵,还出现了步骑合编的新部队。从性质上来看,又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主要是禁军;地方军队主要是厢兵和番兵(边防军)。这些军队划分,在历史上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其次,北宋完善了募兵制。募兵制从唐朝出现,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取代府兵制,但是却造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反而加速了唐朝的衰亡。五代时期,军阀混战,而募兵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北宋则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如兵源制度、体检制度、刺字制度、军俸和补贴制度等。这些制度覆盖了士兵整个服役生涯。

第三,北宋的军事训练制度也形成了体系。北宋规定了军队的训练任务、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法和措施,以及相关奖惩问题,十分详备。在选拔禁军的过程中,北宋就有具体的标准,涉及到身高、力量和胆量,其中一项不合格则不能成为禁军。禁军之中,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训练的强度不同,其待遇也有区别。

北宋军队的管理也更加法制化,更多以法律形式来规范军队管理,而不是靠命令来管理。北宋关于军事管理的律令格式很多,涉及到了军队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宋刑统擅兴律》记载了9门24个律条,涉及擅发兵、给发兵符、大集校阅、主将不固守城、巧诈避征役、出给戎仗条、兴造料请工、私有禁兵器、役功力采取不任用等方面。《武经总要罚条》记载了72条处罚规定,涉及行军宿营、侦察报警、作战行动、军器保管等。

北宋以法管理军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管理走向了成熟,这也是被后代所学习发展的对象。总体而言,北宋在对外作战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北宋的军事制度、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是不可忽视的。北宋虽然无法抵御外患,但是成功地预防了军阀割据。正是由于此,北宋的内部才非常稳定,使得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此后的元明清都学习了北宋的体制,三代内部都十分稳定,中央集权最终压倒了地方分权。

从这些方面也能够看出来他大宋错误估计,到最后结果只会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