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屋里安静了一瞬。

孟老太太长长的叹息了声。

轻声问道,“娘,孟家这门亲事您是收了银子的吧?”

陶老太太一怔,脸上有几分的不自在。

“素珍……你说这些干什么?”

孟老太太转头见躺在床上的陶老爷子不知什么时候睁着眼睛听着。

脸上都是无奈。

她上前给她爹掖了掖被角。

暗嘲自己还在期待什么呢?

那时候孟老三刚满一周岁,唐老大也走了 一年了。

陶大嫂不敢明着表示不满,日常对陶氏的态度早就变了味道。

自古归家的小姑在娘家哪里能久住?

她娘也开始劝着陶氏再琢磨个好人家。

初嫁从父,再嫁从己。

陶氏还想着给唐老大守满三年。

事与愿违。

陶大嫂打了一手好算盘。

家里白养个外姓孩子,有个鸡蛋都得分成两份。

要是再嫁出去。

说不得还能再得些彩礼。

陶氏手里确实早就没有了银子。

如今吃喝住行都得依靠着陶家。

她也做了些刺绣得活,县城不大,买得人少。

也挣不到几文。

陶大嫂偷偷的让媒婆给留意人家了。

巧了,村里来了个邻村的媒婆,说得就是南山村孟家。

陶大嫂仔细的打听了下。

那时陶氏才二十岁,孟老爷子都已经三十了。

年龄上差距大了些。

依陶氏得条件,给人家左后娘也能找个年轻一点的后生。

这个媒婆花言巧语的,几句话问出陶氏得情况,很满意。

伸出两根手指,“小嫂子,这人家能出二两的聘银。”

“银子也不用带回去了。”

“要是带了孩子人家也当亲生的养。”

陶大嫂眼睛一亮。

二嫁还给聘银,那可是难得的诚心了。

至于还有两个孩子得事不值一提了。

陶大嫂只把这事情一说,陶老太太犹犹豫豫的。

“这事让你妹妹自己定吧。”

陶大嫂撇撇嘴,“娘啊,过了这村可就没了这个店了。”

“媒人说了,就是想找个本分得成亲。”

“现在还有愿意出二两银子的。”

“再过二年半载的,孩子也大了,贴钱都没人要了。”

“趁着妹妹还年轻,过去一年再生个一儿半女的,这日子想必过的也不差。”

几句话就把陶老太太说服了。

闺女年纪轻轻的守寡,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

陶老爷子总暗自后悔,不那么早成亲好了。

唐老大命里有此劫。

晚一年闺女就能避过去了。

没有卖后悔药的。

陶老太太琢磨了几日,又托媒人寻了几家。

二婚都是只给准备一身衣服,一套行装。

更别提聘银的事。

那边媒人来了,又天花乱坠的催了催。

陶老太太就和陶大嫂偷偷的把亲事定了。

二嫁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只选个良辰吉日就成了。

陶氏自己还不知道呢。

陶老太太拖了几日,一边帮着陶氏看着虎子,闲聊了一会,才说到正题,“闺女啊,有户人家娘看着不错。”

陶氏抬眼看看她娘。

陶老太太清了清嗓子。

“娘已经替你答应下来了。”

陶氏洗衣服的手一顿。

问道,“哪的人?”

陶老太太见陶氏并没有太生气,提着的心放下来。

“浔阳县,南山村的。”

陶氏低头,把眼睛里冒出来的泪水憋了回去。

她没有想到她娘都没容下她一年。

陶氏答应下来,事情就好办许多。

媒婆和孟家的人来过了彩礼,又定了日子。

陶老太太拿着银子去县里给陶氏扯了块布,做了身红衣服。

“怎么的出嫁那天也得穿上新衣服啊,不能太寒酸。”

陶氏默然不语。

陶大嫂心情好了起来。

对小小的孟老三也不再冷着脸了,有了笑模样。

陶氏看着小儿子蹒跚学步,再多的不愿也无可奈何。

这个世道就是如此,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出去,就没有办法生存。

不顺从命运又如何呢?

到了吉日,孟老头雇了个牛车来接陶氏。

陶老太太给了陶氏五百文的压腰钱。

“闺女,好好过日子。”

这个婚就算完事了。

孟老太太打开尘封的记忆。

幸好孟老头是本分过日子的人。

陶老太太支支吾吾的,“我……孟家只给了二两。”

底气不足的说,“娘还给了你五百文呢。”

孟老太太笑了下,“娘,二两您就给我卖了。

陶老太太不爱听,“怎么谈的上卖?你带孩子在家里住的那一年,吃喝花费的哪样不是钱?”

孟老太太点点头,“是,娘,我住哪一年给你和嫂子添麻烦了。”

“银子留下也没关系,我并不计较。”

孟老太太直视着她娘,“我只问您,虎子的身世是不是我嫂子透漏出去的?”

“要不是自己人说,周家至死也不会知道虎子的存在。”

陶老太太强笑道,“素珍,你这是怎么了?周家……”

“唐家去找过我了。”

一句话断了陶老太太所有的借口。

“娘,是你还是我嫂子收了银子呐?”

隔壁听墙角的陶大嫂,吧嗒下嘴。

她知道孟老三的身世是偷听了陶老太太和接生的王姑姑说话。

县里周家搬到京城去了。

听说是去京城做官了。

周家只留下几个洒扫仆人。

陶大嫂就偷偷的问陶老太太,“虎子他爹到底是不是周家的人?”

陶老太太瞪他一眼,“是不是和你也没有关系,管好你的嘴,别出胡嘞嘞。”

陶大嫂敷衍的应了几声。

“我就是问问而已。”

在一次陶氏回娘家,两人发生了一些的不愉快,起因还是陶大嫂旁敲侧击的打听孟老三的事儿。

孟老三都十几岁的,陶氏不想再起波澜。

怎么也不承认,只说是唐家的血脉。

陶大嫂顺嘴就冒了出去。

“揣着野种回来, 一张嘴吃了三家水。”

…“这点事儿我早就知道了。”

陶氏当时脸就涨的通红。

气得说不出话来。

陶大嫂心里反而畅快了。

陶氏的命也太好了些,二嫁到了孟家,孟老头对她也好。

一点都没嫌弃她带着孩子。

陶氏那之后有好久都没有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