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不仅仅需要大家思考,还希望所有的人付诸于行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投身于实践,百姓要富足,国家要富强,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天下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我们一直在说,不能把襄平看成就是华夏,而是要以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来看待华夏百姓,看待整个国家治理。
华夏超过五千万人,每个人一口吐沫就能汇流成湖。
因此,我们上下一心,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干好,汇聚在一起就是伟大富强的华夏国。”
刘恢的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刘恢继续说道,“我们政府各级也在寻求改变,那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让百姓能听懂,用最简单的方法让百姓明白这样做的好处。
国富民强也好,民富国强也好,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华夏的未来更加好,这一点我深感欣慰,我也相信,未来的华夏因为华夏百姓而强大。”
说完后,刘恢鞠躬走下台来。
台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商人,也有工人,有官员,有学者,还有很多学生。
这一刻大家仿佛有所感悟。
“伯喈,大统领是担心所有的人变成只说不做的人。”袁愧感叹道。
通常朝廷遇到这些担忧,就是给百姓强行分派徭役等,因为他们深谙疲民之道,而刘恢和华夏采取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引导大家。
“次阳,当你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华夏一份子的时候,你也知道会努力去做。
大统领有句话说得很好,天下百姓都富庶了,只要制度不出问题,国家能不强大吗?”曹嵩立即接过话说道。
“话说,你们二人何时离开华夏?”郑玄看着二人笑了笑。
“康成,老夫现在是华夏百姓,身份证都有了,今后老夫永远都是华夏百姓了。”袁愧好像下定决心一般。
“次阳所说正合我意。”曹嵩随即附和道。
“你们二人不去海外享福吗?”郑玄很是不解。
“人一辈子不就是三餐一宿吗?襄平这里让老夫心里能够静下来,这里生活,我觉得很好。”袁愧以前不想出海,更多是想给刘恢一种态度,然而,现在襄平的氛围让他逐渐喜欢上了这里。
“老夫也怕出了襄平就走进牢笼,老夫打算给阿瞒去信,不要考虑我出海了,这里每天一群朋友,打打牌,喝喝酒,钓钓鱼,好不痛快?”曹嵩感觉自己前半生白活了,很多时间都在互相算计当中度过,现在他想轻松的好好活着,他更想看看未来华夏会走向何方?
“二位选择不会后悔,实不相瞒,襄平的生活,老夫还真想多活几年。”
蔡邕的话惹得大家笑个不停。
人群中,还有一群年轻人也在聆听今天的辩论会。
“文伟,这次回襄平比较划算,还能听一场辩论会。”
“长文,华夏的所有一切都让我着迷,说句实话,到华夏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还能这样治理国家?”
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文伟的年轻人,是历史上蜀汉四相之一费祎,江夏人。
年少时父母便去世,依靠族父伯仁,后以游学身份入蜀,逐渐成为蜀汉支柱。
出生于华夏前20年《公元168年》的费祎今年二十五岁,现在担任冀州一名县令。
长文的男子叫陈群,历史上曹魏重臣,更是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的主要创始人。
和费祎从小父母双亡,出身寒门不同,陈群出身大汉世家四大豪族之一的颖川陈氏。
今年二十八岁的陈群到华夏多年了,现在担任北海太守,孔融走后,这里就由陈群担任。
两个人认识有两年多了,互相对对方才学颇为叹服,而华夏的新学也让二人挣扎了好一阵,挣扎主要是思想上的转变,这里和他们以前所学区别太大了。
陈群父亲陈纪也是一名大儒,郑玄曾经提出过邀请他到襄平做学问,刘恢笑着没有说话,因为那时华夏根基太弱,如果陈纪和荀爽二人复辟儒家学说,他恐怕都很难拦住。
而三年前,陈群那时已经是一名县令两年了,刘恢才委托郑玄邀请他到襄平。
“是啊,原本我想到华夏学习律法,结果阴差阳错遇到了刚到襄平的慈明公,我就进入辽东大学学习。”往日时光,陈群依然一幕一幕就在昨天一般。
“长文去学律法,我们就少了一名优秀太守。”费祎调侃道。
准确来说,费祎并非调侃,因为陈群今年回来,就是因为他被评为华夏六年的十佳太守。
“文伟,你也一样,也是十佳县长,华夏国家县长超过两千个,你难度更加大。”
陈群和费祎二人开启了商业互吹。
“明年,各郡财政要逐渐独立出来,压力恐怕不小。”费祎知道,这一天就在眼前了,各地都要面对接下来的麻烦,以前依托于华夏,现在则要依托于自己地方。
“难度不小,不过,机会也不小,华夏上下重视工商业发展,同时,现在土地够多,加上粮食产量提高,还有土豆红薯高产作物的出现,至少给大家一个底气,百姓能吃饱,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办多了。”此时的陈群明显信心十足。
“我没想到,陈家会如此配合华夏新政?”这一点倒不是费祎故意夸赞,而是实话,就连刘恢都没想到。
“用父亲的话说,陈家也该改变了,在华夏运转起来的大势面前,所有的阻挡都会被撕得粉碎,陈家应该顺应潮流发展。”陈群知道,自己父亲有很多无奈,可是,他更加清楚,和华夏作对的人,坟头草都很高了,明知不是对手,为何还要螳臂挡车?
“华夏再有十年,一切就稳定下来了,谁来也没用了,也回不到原来道路上了。”费祎自信的说道。
“文伟,眼下就回不去了,谁能带着大家往回走?谁能做到?大势已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