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恢并没有胡说,人种之间的智商差异明显,但是同一个人种,正常人之间差异并不明显。

那么为何朝廷时期官员和百姓差距那么大?

当普通百姓还在为一天两顿粥发愁的时候,士绅子弟已经在游学提高见识了,起步双方就有明显差距。

而如今的华夏解决了温饱,大家教育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让互相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大统领,杨文先教授的建议真的可行吗?”刘和带着疑问的问道。

刘和的疑问也是不少人的疑问。

刘恢微微一笑,“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华夏十八年(公元205年)大年初一。

和往常一样,刘恢照常来到华夏英雄纪念碑纪念为华夏牺牲的英雄。

华夏各郡都修建得有英雄园林,专门安葬那些为华夏牺牲的英雄,有军人、有医生、也有科学家、还有农民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华夏恢都城和襄平城修建得有国家公墓,那里埋葬的都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华夏英雄纪念碑不同,是专门纪念英雄的地方。

大年初一,恢都城下着小雨,百姓手持雨伞排起了长龙,他们是前来告慰逝去的亲人和英雄,告诉他们,你们曾经的付出是值得的。

看着攒动的人头,刘恢感到欣慰,二十多年,这片土地的百姓逐步重新建立一种价值观:平等、尊重、博爱。

这种价值观和朝廷时期可以说截然不同,朝廷时期首先提倡的是忠君,因为皇帝等同于国家。

而华夏提倡的是爱民,因为民等同于国家。

华夏百姓是很善良的,他们骨子里希望帮助别人。

但是当帮助别人换来的是对自己的伤害,当法律无法保护自己和家人时。

所有的人都会变得冷漠,变得利益至上,因为大家都明白,能帮助自己的只有权力和金钱。

在一个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还有几人敢保持良善?

真的到了这一刻,所有的人都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大统领在想什么?”一旁的典韦看着刘恢目不转睛看着人群,开口问道。

“恶来,你说百姓要求高吗?”刘恢依然没有转头,而是看着不远处的百姓。

“并不高,百姓要求不过是公平,对于百姓而言,穷点苦点都不怕,他们怕的是不公平。”

刘恢转头看向典韦,微微一笑。

“你说得对,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只要法大于权力,法大于任何党派和组织。

百姓自然就会变得踏实、心安。”刘恢说完快步离开了。

英雄纪念碑离刘恢家并不远,大概两里左右,因此是步行过来的。

刘恢习惯了目前的生活,在其他城市,百姓会把他当成华夏大统领对待,而在恢都城,大家早已经习惯随时都有可能在大街上看见他。

华夏十八年的恢都城和往常一样,并不算太热闹,因为老家不远的人都回家了,尤其是华夏不少地方逐步开通了火车以后,让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也有一些人选择开车回去,交通逐步完善,让大家出行的选择越来越多样了。

刘恢和普通百姓一样,春节大部分时间都在陪伴家人,这也许就是大家口中的幸福,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吃一顿饭,讲一个故事,打两圈麻将,这就是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定义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贾诩家里,贾诩趁着儿孙回自己家后,他立即打电话给几个关系好的人来家中做客。

阎忠虽然是贾诩老师,实际年龄也只是比贾诩大个十多岁。

“文和,你确定要退下来了?”阎忠刚进门,贾诩立马上前扶住他,阎忠立刻问道。

“老师,我已经想好了,原本早就想退下来了。”贾诩扶着阎忠来到壁炉前坐下。

壁炉的熊熊大火让整个客厅都很暖和。

壁炉之所以这几年流行,是因为壁炉的设计阻挡了烟和灰尘四处飘散,让家里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有了这个,烤火的确舒服。”

阎忠搓了搓手。

“阎公来得好早!”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门口响起,阎忠看到是刘恢,准备站起来打招呼。

“阎公你还是坐到,晚辈过来你站起来,这像什么话?”刘恢快步上前没有让阎忠起身。

“老夫和大统领相识也有二十年有余了。

没想到,你还是一如既往。”阎忠有些感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刘恢时,他就感到刘恢和他所见过的官员和王公贵族不同。

“变了,第一次见到阎公时,恢还只是一个少年,如今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刘恢嘿嘿一笑。

此时,贾诩端了两杯茶过来,“这是犬子从外地带回来的茶叶,你们尝尝。”

贾诩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贾穆、贾玑、贾坊。

三人只有贾穆一个人选择了从政,如今的贾穆是武威郡太守,这里也是贾诩老家。

贾玑现在是一名军人,是华夏的一名副团长。

贾坊则选择了当老师,现在是一名中学老师。

“好茶!”阎忠赞了一句。

对于刘恢来说,他依然不会品茶,他只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口味的茶。

“今天还有哪些人前来?”刘恢端起茶杯问道。

“仲德、伯安会来,其他大部分是天策院同事。”

刘恢知道,贾诩和刘虞私交不错。

其实刘恢一直是很好奇的,历史上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他也不知道为何两人能谈得来。

一个是有名毒士、一个是有名的君子,这两个人如今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几个人说话的间隙,大家先后就来到贾诩家里。

有了手表,大家约定的时间就相对准确。

在华夏,时间观念大家看得很重,约定的时间大家往往都会选择早几分钟到,因为这是对人的起码尊重。

“文和部长,我可是听说你收藏了很多好酒,今天应该拿出来了吧?”郭嘉刚进门,他就想到了贾诩的一个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