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宋祖王爷 > 第185章 躬行农事(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微风拂面,气候凉爽,又是一个好天气。

赵德芳刚用完早餐,知府方洪就过来禀告,“祖王爷,屯田那边准备好了。”

“好,咱们这就过去。”赵德芳说完,让唐珏等人驾驶着早已备好的马车,带领文天祥等人浩浩荡荡往城北而去,就连茶伦和萨仁图雅也都参加了。

温州官府的屯田主要在瓯江南岸,屯田内河沟纵横,水车遍布,早稻长势喜人,都是肥美的田亩,一派“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

现在屯田主要是老兵和眷属在耕作,也有一些田地租给了当地农户和随同南迁的百姓。

车队来到一块农田停下。此时江万载、陆秀夫、杨亮节等人早已在此等候。周边也聚集了百余名受邀过来的农人。

方洪道:“祖王爷,此处上田共一百亩,好年景亩产可达四石稻谷,有五亩是育种田。今天邀请了一些种田熟手,他们都带着人赶了过来。”

随后,众人上前与赵德芳见礼,方洪指着陈景沂道:“这是陈景沂陈耆老,这次农事可交由陈耆老安排。”

赵德芳观陈景沂一脸的饱经沧桑,一双大手布满厚茧,看起来像黄澄澄的稻谷皮。这就是着书立说的陈景沂?

“草民陈景沂拜见祖王爷。”陈景沂施礼,并双手奉上一本用布包裹着的书,“此乃草民所编农书,实不足道。”

赵德芳接过来,打开一看,不出所料是《全芳备祖》。这可是这个陈耆老的心血,他仔细翻阅了起来。

“尝谓天地生物岂无所自,拘目睫而不究其本原,则与朝菌为何异?竹何以虚?木何以实?或春发而秋凋,或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此理所难知也。且桃李产于玉衡之宿,杏为东方岁星之精。凡有花可赏,有实可食者,固当录之而不容后也。”

“花部首牡丹,果部首荔枝,卉部以芝为首,木部以松为首。”

“陈耆老,此书命名有何深意?”赵德芳问。

“草民此书专辑植物类,凡四百余门,独于花、果、草、木,尤全且备,故称全芳,涉每一植物之事实、赋咏、乐赋,必稽其始,故称备祖。”

通过“八贤王宝盒”记载,赵德芳对《全芳备祖》有些许印象,后世评价它是一部大型植物专题类书,被农学界誉为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并视为农书。全书分类收集花卉植物资料,因其规模较大而成为同类着作中的集成之作。

“陈耆老为我大宋之农事呕心沥血,功在千秋,利在后世。此书要纳入藏书院,多加刊印,各地推广,不能让明珠蒙尘。”赵德芳道。王清惠一一记下。

“陈耆老,今日先行农事,水稻的种植和产量如何?”

“报祖王爷,现种植的水稻叫早占,耐旱耐涝,不择地生长,生长周期短至五十余日,产量均亩三石。”

“均亩三石?也就是三百余斤,难得了。”赵德芳道。

“如何保证稻谷高产呢?”赵德芳问。

“要把秧田整治精熟,精耕细作,施肥均匀。要培育壮秧,浸种下秧,深耕浅种。中间还要拔除杂草,添加水肥。”

“看来陈耆老对水稻种植颇有研究。”

“草民种田一辈子,不敢比及他人,偶得感悟,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

赵德芳点头深以为然,随即他正色道:“本王给你带来一批稻种,数量不多,如培育好,此稻种亩产可达十石以上。”

“十石?这可是翻了两番啊。”江万载和方洪等人震惊不已,陈景沂更是惊掉了下巴。

赵德芳让唐珏扛来一袋稻谷,这稻谷本来是在非洲进行杂交实验用的,却辗转到了这个时空。

陈景沂抓起一把稻谷仔细查看,稻谷颗粒饱满,稻壳紧裹,剥开外衣,露出洁白晶莹的米粒,充满生机。

“好稻种,好稻种!”

赵德芳正色道:“现正是育种时节,这袋稻种就交付与你,希望将其种植好。随附一些资料,你也看看。”

陈景沂接过资料,看到从整备土地到育种、插秧、换水、除草、防虫、施肥、收割等一套详细的水稻种植方法,尤其是在施肥环节,竟然需要用上草木灰和硫酸石、石灰石和火石,这让他既兴奋又不安,万一达不到一亩十石的产量呢?

“草民定当全力育种,不枉祖王爷托付。”

“陈耆老可是平阳种田第一人,本王相信你。”

这时陆秀夫道:“如种植成功,我大宋粮食问题将迎刃而解,大宋子民将不再忍饥挨饿,也不再有流民了。”

“祖王爷心怀社稷,功德千秋。”文天祥和方洪同声道。

这时有人小声道:“请祖王爷也给我们一些稻种吧。”

赵德芳知道这是勾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莫急,本王还有一些种子,请陈耆老牵头,和各位一并耕种了。”

赵德芳拿出一袋土豆,“此物为土豆,适合在寒冷土壤里生长,产量极高,种植简单,如遇灾荒之年,稻谷不收,此物却基本不受影响。”赵德芳道。

“此……土豆如何吃食?”陈景沂拿起一个土豆问道。

“可蒸煮,可切丝炒,可切片炸,很是充饥。本王带来几个熟土豆,大家品尝一下。”赵德芳说着,将事先煮好的几个土豆用刀切成块,每人分了一块。

“嗯,好吃,既有甘味又很绵软,容易填饱肚子。”众人边吃边评价。

“土豆亩产可达三十石。”赵德芳轻声慢语说出。

“三十石?有这种粮,天下苍生还何愁饿肚子!”

“我的家乡要是有这种粮,也不至于流落至此。”其中一名南迁户老汉吃着土豆老泪纵横。

“土豆发芽了会产生毒素,不能吃。”赵德芳接着把土豆的种植方法交给陈景沂,这个在十七世纪才传到中国的高产作物就要提前四百年在华夏大地传开了。

接着赵德芳又拿出一个袋子,“这叫红薯,可是个大宝贝,亩产可达六十石。”

“六十石?”众人再次被震惊了。

随后赵德芳将煮好的红薯分给众人。这次船上的红薯装载了很多,而且红心、白心、黄心、紫心四种齐全,以后不用再像稻种一样进行复杂的培育,这让赵德芳省心不少。

“嗯,这个比土豆还好吃,还是黄心的。”

“好吃,我的这个紫心的,很甜很甜。”

“我这个红心红薯,肉质酥软,香甜的很。”

“我吃了个生的,脆甜脆甜的,生的可以吃吗?”

赵德芳看着众人边吃红薯边评头论足,这帮古人又来了,不就是红薯吗,我们这边是猪食的主要饲料好吗?

陈云汐和王清惠却早已在轮船上品尝过,还吃过用红薯做的薯片、薯条、粉条,却没想到公子能拿出来要种植。

“红薯和土豆一样,耐旱耐瘠,病虫害少,产量奇高,适合各类土壤种植,还可提取芡粉,制成粉条,酿酒,有了它,口粮就有了保障,民以食为天就会天下安。”赵德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