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巴赫会战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在1757年11月5日的战役,以普军大胜作结,伤亡情况为普军169死430伤;法奥联军3000死伤,5000被俘。此战被誉为是腓特烈大帝最辉煌的战绩,18世纪欧洲经典战役之一。
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是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联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于1756年5月17日开始,1763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七年,故称七年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洲,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导致:18世纪,英国与法国、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与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从而引发了战争。1763年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洛伊滕会战是七年战争时期发生在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的一次会战,因双方主战场围绕洛伊滕村开展,故又称洛伊滕战役。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展开。普军通过机动战术和训练有素的兵种协同,同时利用奥军的战术错误以及轻敌情绪,造成奥军战线过长和兵力过于分散的缺点,对奥军造成沉重打击。洛伊滕会战以奥军大败告终,是役过后,奥军统帅卡尔亲王辞职,由道恩元帅接任。
科特努瓦之战,神圣罗马帝国与北意大利城邦联盟(伦巴第同盟)之间的会战,以帝国军取胜告终。12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得到意大利大贵族奥波尔多·佩拉维奇诺和皇室驸马埃兹利诺的积极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米兰东北部数十公里处的科特努瓦战役中,一举歼灭伦巴底同盟军队,兵临教皇国边境。
普奥战争(Austro-prussian war,又名七星期战争或德意志战争),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使其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相。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统一小德意志。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唤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普鲁士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汉诺威、萨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国合作,以扞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称为\\\"bundesexekution\\\")。普鲁士利用同意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国的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北部的普鲁士军队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普军接连在萨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败奥军。战败的奥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联。次年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并通过联邦宪法,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准备了条件。在普奥之战中,普鲁士动用了不少曾在美国南北战争大派用场的科技,包括以铁路帮助运兵及以电报维持长途通讯。双方参战各自的总兵力为:普方63万人;奥方58.5万人。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24岁的腓特烈威廉继承普鲁士王位,史称腓特烈二世,又称弗里德里希二世或腓特烈大帝。普鲁士是欧洲新兴的强国,因它是一个内陆国家,四周都受到敌国的包围,在这种环境之下,为了要维持其强国的地位,就必需向外扩张。腓特烈即位后,继续执行其父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扩张政策。1740年12月16日,腓特烈借口奥地利的王位继承问题,发兵侵入西里西亚,造成既定事实,逼得奥地利改变了过去与英国、荷兰结盟反对法国的传统态度,转而求助于法、俄两国。腓特烈则利用英国想夺取法国殖民地的企图,同英国结盟,对抗法、俄、奥、瑞(典)和萨(克森)五国同盟。
1756年,腓特烈获悉俄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他认为,若待奥地利准备好了再战,必将于己不利,于是决定先发兵攻击。8月27日,他亲率7万大军,突然不宣而战侵入萨克森,9月10日占领了该地首府德累斯顿。欧洲各国闻讯大为震怒,决定出动50万大军从各方面围剿腓特烈。至1757年10月间,俄军已侵入东普鲁士,法军占领了汉诺福,奥军进入了西里西亚,而法奥联军也由西向柏林逼近。面对危局,腓特烈派李华尔德元帅率2.5万人迎击8万俄军;派贝芬公爵率4.1万人对抗10万奥军;他自己在11月4日,率3.2万人到达罗斯巴赫,以来迎击法奥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