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商量后,决定就近找人。
当初拆迁的时候,村里也好,亲戚间也好,高家到这些人家去做了工作,动员他们要买安置房的话,到玉安园来买,相比之下,这里是最合算的。
当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家最后还是选择了等在建的三个安置小区建好以后,买那里的房子,比如高母堂哥家,因为高磊堂哥高军是村里干部,觉得自家的房子肯定和绝大多数村里人选在一起,现在住在过渡房里,等安置小区建成后,搬那里。
但高家去动员的大多数人家,转过弯来的,都选择了玉安园作为安身之所。
比如顾晓颖的娘家顾家,除了顾父顾建国和两个儿子顾晓洋、顾晓强买了玉安园的房子,就是顾晓颖小叔叔顾建设,也买到了玉安园。
还有高父的三个哥哥和姐姐妹妹家,还有高磊的师兄们,都买在了玉安园。
只不过各家不都在一个小区。
玉安园是小区套小区的形式,整个小区象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学校、银行、商店等,小区是开放式的。里面还有五个独立的小区,那是封闭管理的,分别叫牡丹园、夏莲园、芙蓉园、冬梅园、玉兰园。
顾晓颖家住在芙蓉园。
芙蓉园里也有高家的亲戚朋友入驻,但大多数是住在其它几个小区。
但不管怎么说,总是属于玉安园,平时都能见到。
这次高家找人来家里帮忙,几人就在这些亲戚朋友之中寻找合适的人。
“要不请三婶婶来帮忙吧,”高胜美说道:“她家两个儿媳妇都在家里,她出来做事,不会受影响的。”
三婶婶就是荣明的妈妈。
荣明父亲排行第三,所以荣明妈妈一嫁到荣明家,村里人就叫她三婶婶。
三婶婶和高母干活时,都是好手,性格脾气相投,两人属于惺惺相惜的伙伴,关系一直挺要好的。
他们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荣明,还有个小儿子庆明,已经成家。
拆迁时,荣明爸爸本来是想着俩儿子每人买一套拆迁房,他们老夫妻俩就住车库里,多出来的钱,一分为三,父子三人每人拿一份,算是分家了。
结果荣明听了顾晓颖的建议,就是能买多少尽量买多少,荣明家一共八口人,加上荣明弟兄俩的安家面积,一共300个平方的优惠购房面积。
最后他家买了两套83平方的中户,两套75平方的小户,当然是补了点钱的。
现在两套中户弟兄俩住,一套小户父母住,还有一套小户出租补贴生活费,弟兄俩就还没有分家。
荣明一小长得唇红齿白,属于奶油小生类型,人还很机灵,不过读书不算认真,所以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了。
那时候,村里的桔子水厂还没开呢。
横塘镇离苏城很近,荣明不读书也不上工,就到苏城去找机会。
工作机会没找到,但找到了一个城里姑娘谈恋爱,你看看,小白脸什么时候都吃得开。
姑娘是正宗的苏城市里人,家里条件还特别好,父母是和服厂的领导,还有两个哥哥,是家里的宝贝女儿。
那时候的和服厂,是最辉煌的时候,主要出口港城和本子国。
那时候,本子国着名的演员,山口百惠,结婚穿的那套和服就是苏城和服厂制作的,利润非常高,而且赚的是外汇。
荣明女朋友叫孙立新,标准的苏城姑娘,水灵的很。
据说她家父母,妈妈比爸爸赚钱多,和服嘛,刺绣为主,女的可能就比男的更容易出彩。
他俩的恋爱肯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拗不过女儿喜欢,最后父母败下阵来,孙立新嫁到了荣明家里。
要说这两人也是占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不然,城乡差别那么大,怎么可能会成哦。
他俩结婚时,已经是九十年代了,和服厂早就改制了,孙妈妈是厂长,孙爸爸是副厂长,实际上这和服厂就是她家的。
夫妻俩看女儿一心要嫁荣明,觉得自己开这个厂,留下的资产很多,到时候一分为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每人一份,女儿一世无忧,就同意女儿嫁了。
他们是叫荣明到和服厂来上班的,但荣明死要面子,不肯,就到了村里新办的村办厂上班,就是那家朱建荣在的桔子水厂。
几年下来,在那厂里没混出名堂,反而因为看不惯厂长等人的做派,很是郁闷。
这才有孙立新父母出面,找了亲戚,这亲戚就是在长途汽车客运公司做领导的,才把荣明、高磊五人招进了公司。
孙立新因为每年都有娘家分红,日子过得极其舒服,生孩子前,还象征性地要去和服厂逛逛,等生了儿子,就留在家里带孩子了。
也是巧了,孙立新的两个哥哥生的都是女儿,所以孙家对这个外孙,那是疼到了骨子里。
苏城和其它地方不一样,这里的人性格真的很温顺,国家实行计划生育,那真的是执行得非常彻底,再有钱的人家,生一个就是生一个,很少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当然,这和人的观念也有关系,象吴芳华家里,父亲也是大厂长,生了两个女儿,但两个女儿都是出嫁的,特别吴芳华,夫妻三个和父母住在一起,单老师还要照顾思思小朋友,顾晓颖的红包都是单老师出的,但思思小朋友没有姓吴,而是跟着父亲姓的冯。
所以苏城人,对宋丹丹那个小品《超生游击队》,里面为了生个儿子,在外面东躲西藏的,真的不能理解。女儿也是你生的,都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为啥要区别对待啊?
话扯远了。
孙立新就这样,拿着分红,在家带孩子,荣明呢,和高磊一样,在公司开汽车。
当然,孙立新所谓的带孩子,还是以她的婆婆三婶婶为主的,她属于搭把手。
但是人家有钱啊,平时给公婆生活费之外,隔三岔五还要买礼物给婆婆,什么衣服啦,包包啦之类的,尽管三婶婶用不到,但儿媳妇送的,她还是很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