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知不知道自己是西夏人?
在阮响看来,这是个很玄学的问题,家国观念,对她这个废土时代出身的人来说,是很虚幻的一种观念,废土时代已经没有国家了,基地里的人,也未必对这个基地有什么归属感。
归属感究竟建立在什么之上?
教育上?辛苦劳作而有收获上?还是土地上?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只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有归属感,因为这是自己熟悉的,能养活的东西,倘若这一点得到了满足,那么接下来才是对村庄,邻居的归属感,自己属于这个村子,属于这个姓氏,这大概也就是最早的氏族概念。
只有接受了教育的士大夫们,才会接受家国教育,才会有“忠心国家”这个概念。
但这也是很虚的,他们忠心的国家,很难包括底层民众,他们忠心的是“天赐的土地”和“上苍的儿子”,即国土和君王。
落到实处,大多也只是忠心自己的家族,能真正忠诚于君王的,都可以在史书里记一笔了。
阮地的人有家国观念吗?这恐怕也得打个问号。
阮响虽然在教育上尽量给他们塑造家国观念,但收效并不大,阮地的人接受了汉人是他们的同族,但也仅仅是接受,实际上仍旧存在很多分歧——宋人和咱们已经分属两边了,无论是官话还是衣冠,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百行百业都不相同。
连对宋国都如此,更何况对辽国西夏等地了。
甚至有更激进一点的人,认为辽国西夏都是蛮夷,就算打下来了,这些地方的人也不配和阮地百姓一般待遇,应该恢复唐朝的羁縻制度。
所以阮响至今没有真的建国,没有定下首府。
一旦定下,那么这种隔阂就当真难以消除了。
人是很复杂的,不是阮响登高一呼,大喊“百族一家”,百姓就真的认同这个概念,他们弱小的时候,自然不觉得党项人回鹘人和他们有太大不同,可一旦强大起来,那千百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属于天朝上国百姓的自傲又会冒出头来。
接受宋国的汉人,可以,毕竟以前也是一家人,分家还可以合家嘛。
接受西夏人回鹘人?也可以,但这些人必须老老实实臣服在自己之下。
而西夏人呢?西夏人其实也不觉得自己是西夏人,他们最多觉得自己是党项人,党项人有自己的王,这当然更好,毕竟同族不会像汉人皇帝那样拼命打压和压榨他们,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读书识字,被提拔为官员,这是汉人皇帝给不了的。
可不能读书识字,没办法当官的人,他们恐怕对自己是党项人这件事都没有什么概念。
对他们而言,在哪里种地都可以,在哪里放牧也都可以,只要能吃饱肚子,能受到律法和秩序的保护,那么他们就听从谁的指令。
阮响派了无数吏目到西夏,这些吏目有些成绩斐然,在她们控制的山村中,不少村民都宁肯要她们来统治,没有税收,没有压榨,甚至还有廉价的盐和糖,他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了。
轻松之后,自然就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
阮响其实是有些愧疚的,只是这种愧疚一闪而过,并不长久,她加速了混乱的来临,如果没有她,西夏人或许还可以等待很长时间再经历这种混乱,但混乱不会消失。
阮响有时候觉得,这里的人其实大多都很单纯,女吏们不少都深信,她是为了让世上所有都过上幸福的日子,才决定起兵。
但阮响自己却很清楚,无论有多少大道理,她起兵的真正原因都只是“侧卧之榻岂容他人安睡”,如果她龟缩一隅,等到阮地军民都被和平生活磨平棱角,到时候,休养生息后的临近国家,看到阮地这个大粮仓,他们会怎么做?
技术是会外流的,粮种也是会外流的。
而技术的更迭却很慢,她如果不趁着己方还保持巨大优势的时候,去消灭威胁,那么到时候面临威胁的就是她了。
这大概就是“我不想死,所以请你去死吧”。
“如果你不想体面,那我来帮你体面。”
政治是很残酷的东西,它的理由没有那么光辉璀璨,道义很美,但政治不美。
宋国就是例子,它和平太久了,日子太好了,好到他们忘记了周边的威胁,好到他们以为只要自己道德高尚,周围的国家就不会碰他们,宋儒们高喊着要恢复三代的德政,要无为而治,要做好人。
下场是什么呢?
强则盛,弱则亡。
这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除去所有矫饰,天下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消除所有威胁,倘若不能消除,就要压制这些威胁,赢家才能通吃,既获得好处,又邀得美名,输家会被扣上一大堆屎盆子。
阮响以前看历史,也思考过,明明是清朝被入侵,被掠夺,八国联军才是行不义之战的恶徒,但人们并不同情清朝,他们固然厌恶八国联军,但对清朝的厌恶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晚清弱小——它无法完成百姓对一个政权最基础的要求,当它无法完成的时候,它的存在本身都是罪过。
道德礼仪,都是强盛国家才能追求的东西。
强盛国家的国民甚至会要求,世上所有人都应该以我们的道德为道德,以我们的礼仪为礼仪,否则就是蛮夷,是野人。
这何尝不是一种霸道?只是身处其中的人察觉不到罢了。
阮响并不追逐正义,当她成为周围最大的一个拳头时,她自然就是正义了。
到时候,和平会到来,正义的大旗会竖起,当人们安居乐业的时候,幸福就降临了,道德会再次占领高地。
她骑在马背上,目光落在道路两旁的山林中。
她会尽量把战争的破坏限制到最小,但她不会停下。
这是她的选择,所以她永远不会迟疑,不会退却,直到她走不动的那一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