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宋 > 第273章 白陀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耶律郭三的失踪让大辽国对此讳莫如深。

他作死就作死在:为了能够迷惑萧得里底与李宁一的耳目,他自己便在南京道这里事先故意布下了诸多的疑阵:

表面上,他带兵去武清县进行剿匪,并在县里安置了他的指挥大帐。但实际上这顶大帐里从头至尾只有几个一无所知的使女守在那里。当然,武清县所谓的剿匪行动,也就是去驱赶了几十个连武器都没有几把的流民,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军情的汇报又或者从这个地方传出来的任何指令。

而耶律郭三事实上悄悄潜去的营州水寨,如今不仅空无一马、空无一船、更是空无一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知道他来过营州水寨的活物,也都不复存在了。

所以,对于大辽南京道而言:耶律郭三的失踪与营州水军的全体失踪,应该是发生在同一时期里的两件独立奇事。

不过能够知道这两件奇事理应是同一件事的四个人:萧得里底、李宁一、耶律宁、耶律南仙,却又不无法或不愿讲出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幕后背景。

幸好,在对营州水寨的仔细检查中,终于有人发现了有渤海人遗忘在现场的一两只旗帜、还有他们的士兵所独有的武器残片、甚至还有他们在隐秘角落悄悄刻下的复国口号。

于是,南京道很快得出了营州水寨是被渤海人突袭并劫掠一空的结论,同一时期失踪的耶律郭三由于曾镇压过之前渤海人的起义,所以也应该是被其派人暗杀了。

只是,无论是营州水军的集体消失、还是南京道统军使大将的失踪,这样的事实情况对于大辽国的威名总是损伤颇重的。

在萧得里底的密奏建议下,大辽朝堂掩盖了他们以为已经清楚知道的事实,并且对外正式宣告:耶律郭三于剿匪归途中失蹄坠亡、而营州水寨那里,只不过将水军临时调去了临海军进行换防而已。

这两件大事,居然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瞒了下来。

只是,没过多久,大宋京城里的《东京时报》却刊登出了带有传奇文学色彩的系列报道《渤海人的复仇之路》:

第一篇像是历史故事,介绍在辽国渤海周围生活着的一群渤海国的旧人:几百年前,他们曾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国家,但是最后却是被契丹人亡了国。可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哪怕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都相继死去,哪怕是一批又一批的族人被打散迁移走,哪怕又是一次又一次的残酷镇压、清洗甚至是屠杀,他们依旧不屈不饶、卧薪尝胆,坚守着兴复故国的伟大理想在冰天雪地里顽强生活、坚持斗争。

第二篇却是一个传奇,讲述了一个渤海国的奇女子。年幼时父母被一契丹将军所杀,却因其姿色极美,便强纳为妾。将军不仅勇猛,常人难近其身,虽贪恋其美色,却常存戒备。曾派人扮渤海族人诱其报仇却发现该女子从不为所动。之后便有其族人不断骂她忘恩负义,同样不以为然。此女子始终一心一意地服侍将军起居,甚至还因自己读过诗书,指点将军以权术获皇帝信任,得以升职。此女又劝将军主动去南京道,获得更高职务;再挑拨将军勿受同僚干扰,不合作不纳言,极力怂恿其不断追杀渤海国叛民。终于,有一天,该将军只身进入一个有着神秘诅咒的水寨里身亡,尸骨不存。消息传来,此女以酒祭奠双亲,哭道自己以一生为代价,终得报大仇。

第三篇更是一篇神异传说,记载在渤海西北角的某处渔村,是古渤海国的长寿之乡、幸福之村。村民祀奉海神、敬天礼佛,多得苍天庇佑。渤海灭国时,有村民请求契丹军队放过村中妇孺而不得允,于是举村自尽,留有神秘咒语称此处不得驻军,否则二十年一次月圆之夜,此处纵有千军万马,尸骨不得寻。契丹人开始畏惧此咒,每二十年快到时间了,就移走该地驻军,如此处理竟也无事。只是年岁久远,开始偶尔有人遗忘,便于一百年前、八十年前两次出现此地数千契丹兵神秘失踪之事,于是再次重视了两次。直到今年七月,时间又近,原本此处驻扎的水军计划移师他地避开这一个月,却因为来了一位急于追捕叛匪的将军,未能按原计划移防,结果一个月圆之夜,千余水军及来此坐镇的将军,瞬间化为乌有、不知所踪。

这三个故事互有关联,第一篇是背景,第二篇是写人,第三篇写事,共同构成了这个系列的《渤海人的复仇之路》故事。

其实,这三篇文章都是出自秦刚之手,第一篇是转述了一段渤海国的历史,稍许加了点春秋笔法,但基本依托的史实;第二篇却是他所记得的清代文豪纪晓岚所写过的一个故事而改写的,算是以假事叙真情,表达了渤海人不折不挠、虽柔却刚的斗争精神;第三篇虽然完全是天马行空地杜撰,可这在崇尚天人感应、善恶有报的宋代,太多的人坚信世间应该存在有这种因果关联的神秘力量。

近期关于辽国南京道以及营州水军方面的那两桩怪异的事件也已经传到了大宋京城,秦刚的这种有意而为之的春秋笔法,使得这三个故事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

故事是以匿名者的身份寄给了《东京时报》的主编李纲。

刚开始李纲只是觉得它的文笔流畅、趣味性不错。之后又发现,这三篇故事虽然并没有写清具体的时间、地方、对象姓名,但却是实实在在地与近期辽国南京道发生的怪异事情极具巧合性。拿来影射,倒是很有时效感,于是最终决定连载了这三篇故事。

而且,李纲最清醒的做法就是:故事归故事,事实归事实,一面印的是这吸人眼球的传奇故事,另一面却是由他亲自执笔而写的大辽南京道的时局剖析。

《东京时报》竟然再次因此而声名大振,连续几期都卖得脱销。就连许多朝中的大臣,也关注到了这张小报,以及主笔与主编的这个年轻人。

甚至还有说书人,趁热也推出了经过自己加工之后的《渤海国旧闻演义》。

而这几期《东京时报》的影响也不仅仅只是在大宋,由于事关辽朝,它们甚至被在京城的契丹商人买下后,再转而传播到了大辽的南京以及上京这些主要城市。

故事本来只是故事,只是不同的人听了之后的感悟与用途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辽国境内,有人把这种小报文章视为南人吃饱了没事干之后的意淫,多会觉得宋朝人在军事上打不过自己,就只能玩玩这种文人的诋毁方式来挑衅大辽。

当然,也有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却从这几份小报里看到了自己可以捞取利益的大好机会。

比如,此时正在上京城做着白陀寺住持的年轻僧人慈云法师。

慈云是契丹人,俗名菩萨奴,这就是因为父母笃信佛教而取。长大之后,由于天性聪慧,常常被父母去庙里烧香还愿时,被当时白陀寺的住持道深法师看中,说服了他的家人送来出家为其徒弟。

从辽圣宗开始,辽国基本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一直到此时的皇帝耶律洪基,更是将佛教视为了自己最大的信仰追求,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大批的寺庙。

仅此不够,他还进一步地尊崇与强化了辽国的僧官制度:在大辽,僧人不仅可以担任寺院的官职,甚至还能兼任世俗官职。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尊崇佛教,就会导致僧人激增。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阶层,设置相应的僧职,委派有能力的僧人来管理佛教事务,本来也算是说得过去的事。

因此在辽国,会有“都僧录、左街僧录、右街僧录”等等的中央僧官、也会有“州管内僧政,都纲”等等的地方僧官,还有各种基层寺院僧职。

不过,一旦有皇帝所看重的僧官,往往还能够被委任兼俗职,除了一般的文散阶官以外,甚至还能担任公卿官与门下省官。

有的僧人会被皇帝任命兼职门下侍中,可以经常出入宫廷,陪同天子,甚至还能掌握国家机密、参与国政要事的讨论。

这一代的皇帝耶律洪基丝毫不在意朝臣的进谏与劝阻,经常随心所欲地给他所看重的和尚加封俗职。这些俗职不仅让朝廷的官俸开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更是让一些根本不懂政务的和尚随意插手朝政,将原本就已经不太景气的辽国朝堂政事搅得是乌七八糟。

当然,朝堂乱不乱,并不是菩萨奴以及他的师父所担心的,道深法师在发现自己穷极一生,终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进入朝堂和理想与目标,于是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徒弟的身上。

他给菩萨奴起了法号为慈云,不仅教其大量的佛经教义,更是将其毕生的权术感悟、投机心思与诡辩之术全部教给了徒弟,希望他能够最终登顶辽国僧人的最高阶层。

慈云虽然年纪轻轻就接任了师父传给他的寺庙住持职位,但是因为所在的这座白陀寺在辽国上京,只是一座并不太有名的普通寺庙。加上偶尔有过的几次机会都没有被其掌握好,至今依旧还在这小寺庙里碌碌不得志。

当他偶尔看到契丹商人从宋国带回的这几期《东京时报》之后,便极其敏感地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

所以慈云立即花以高价将这几份报纸买下来,并针对几天后皇帝耶律洪基要来白陀寺进香的机会,为自己的下半生以及师父交待的愿望而尝试一次冲刺。

慈云悄悄地把这三份报纸放在了皇帝进完香准备休息的房间蒲垫之旁。

果然,这一天到了之后,耶律洪基非常虔诚地在寺中进完香之后,便在众位和尚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后殿休息。他虽然极其重视佛教,也亲手提拔了大量的僧官。只是像慈云这样的年轻僧人,此时并不能太入得了他的这双眼睛。

按理说,皇帝休息一会儿,再随口勉励几句,给这座寺庙再赏些金钱财物也就算是结束了。

不过,慈云的刻意安排却起了重要的效果,像报纸这样的新事物,而且是宋朝京城的报纸,一下子就引起了耶律洪基的注意。

虽然年纪大了之后的他更加懒于政事,可是这些报纸上所刊登的三个故事,实在是写得精彩又生动。他也想起了前些日子,朝中几个重臣关于这南京道的统军使死亡原因的各种争执,远远比不上这里写得有趣且神秘。

慈云此时趁机上前告罪,说这是自己前几日读过此报纸,一时却是忘记了将其收好,怕是扰了皇帝的耳目清静。

“无妨!不知法师看了这上面的故事之后,对于南京道那里的事情是如何看呢?”耶律洪基并没有追究此事,而是顺口问起了慈云的观点。

于是,早有准备的慈云迅速抓住机会,开始了他的讲述。

先是便是颂扬了在耶律洪基尊佛崇教的仁政治理之下,大辽疆域万里,万民景仰。而在国空的周边,也是诸邦臣,与宋交好,此为千年不遇的盛世之景。

然后指出,这渤海国的问题就是出在了南京道及东京道这两道的尊佛不够、崇教不足之上。从而导致那里的民众信仰缺失,以至于让旧渤海国的邪说歪理趁虚而入。

慈云说到这里时,耶律洪基倒是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因为,营州水寨之事,大臣也是向他汇报过实情,耶律郭三之死与水寨被攻破,都是渤海国的复国武装所为,对外只是顾及颜面未曾承认,以至于有了如宋朝过来的小报这些传言。

而眼前的和尚却能从其佛教普及的角度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倒也是比较符合他的心意的。辽东一带的百姓,也就是太闲得慌,又没有什么信仰的东西,才容易被那么一帮复国的人所鼓动。

所以,他继续听着这位年轻的住持和尚有条有理地讲着以佛教普及来根治渤海人的复国隐患的思路,于是大手一挥,直接打断了他的讲话道:“尔之法号是慈云吧?”

“……啊,正是小僧。”慈云一时不知其意,只得躬身应道。

“传朕的旨意,加封慈云为左街僧录,兼……门下省给事中。”耶律洪基随口给出的这个官职便是正五品以上,也就是说这慈云从此一步登天,成为了大辽的中上层官员。一时间,竟然激动地站立不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呼“万岁!”

耶律洪基摆摆手,他太满意这种只需他随口一封,任由对手是征伐疆场的大将,还是得道已久的高僧,皆会把持不住地向他谢恩的感觉。

“朕即刻派人去东京道进行佛教寺院等事的督查与部署,你便按你刚才所说的方略,替朕把这两个地方的民心好好地收拢收拢!做好了之后,朕还会赏你!”

“谢陛下隆恩,小僧定将尽心尽力,将佛祖的真经真言普及辽东大地,将陛下的金玉良言传至万民心间,愿陛下的光辉永照我万里疆土,愿大辽之百世江山永固不变。”

“还有。”耶律洪基扬了扬手里的那几张报纸,“南人搞的一些东西还是不错的。这上面虽然都是胡说八道,但的确是很吸引去看啊!你可以琢磨一下,在咱们辽朝也搞出一份来。这些事情,也就一并都交给你了!”

“小僧谨遵圣命!”

耶律洪基一摆手,便回宫去了。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看出这个慈云住持眼中那份对权务的渴望、也不是没有觉察出对方是故意放了这三份报纸让他来注意的。可是,就算是这样又怎么样呢?有野心的臣下没有什么问题,至少他们会为了自己的野心而去努力做事,总是好过一些尸餐素位的老朽贵族。

在他耶律洪基的身边从来就不会有野心家的缺位,饶是像耶律重元、耶律乙辛这样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又能怎样呢?最后还不是被他这个天命所在的天子一个个地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吗?更何况,眼前的这个,不过是一个小小僧官而已,正好便是可以利用他的野心与积极,尽快地帮助自已完成对于辽东及、东南的区域稳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