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顷,许劭便坐着箩筐晃悠晃悠地上了城头。
从箩筐里钻出来之后,许劭便对着太史慈深施一礼。
开口说道:“前番刘州牧兵败,老夫为孙贼所执,只好苟且偷生,暂住敌营,意欲另觅为刘州牧报仇之机。今日孙贼久攻秣陵不下,欲劝太史将军投降,老夫才寻得机会逃离樊笼,幸甚,幸甚!”
太史慈皱了皱眉头,问道:“先生从贼营而来,可知敌军虚实?”
许劭一听,心道这正好是一个夸大孙策势力的机会。
便摇了摇头,用一种很是无奈的语气说道:“要说这江东孙氏,倒是根基深厚,甚有渊源。吴景在丹阳更是任职太守达五年之久,颇得地方百姓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前番虽败于芜湖,但有了百姓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其兵力恢复极快,粮草更是堆积如山。
不仅如此,周边各郡也是支持孙氏的。前有吴郡太守许贡不顾自家基业全军来援,今又有豫章太守朱皓亲率数万大军前来相助。而且据说会稽王朗的大军也正在赶来的路上。
也不是老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若论江东人心向背,陶应终究是不如孙氏多矣。今陶应虽有小胜,但大势之下,恐会……举步维艰。”
这番话,听起来颇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将周瑜合纵连横的计谋说成了几位太守主动相助孙策,等于是大幅夸大了孙氏一族在江东的影响力。
在场的那些将校们,包括于糜等人闻言,都面有难色。
太史慈脸色不悦,冷哼一声,手按腰刀道:“先生如此推崇孙氏,为何又要假借做说客之名而逃离敌营。此前之言,莫非诳吾?”
“太史将军休要多心。”
许劭笑道:“孙氏在江东虽然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但许某又岂是趋炎附势之人。许某与刘正礼相交数十年,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又岂能屈从孙氏淫威。”
这言语之中,却只提刘繇而不提陶应。
太史慈闻言,脸色稍缓,但仍就语气不善地说道:“刘州牧得安东将军相救,已无生命之忧,尔后自愿隐退。如今本将已认安东将军为主,今后休要在本将面前提起刘州牧之事。”
“子义毋需多心。”
许劭依旧笑道:“老夫依你便是。”
顿了一下,又道:“看来,子义对安东将军倒是一片忠心啊,只是可惜……”
“可惜如何?”太史慈问道。
“可惜安东将军却并不信任子义。”
许劭摇了摇头道:“名为让子义独统一军,实际上,却又安排老将陶温与于糜将军同为副将。有陶温将军在,子义行事多受掣肘,这又哪里称得上信任。”
“休得妄言!”
太史慈再次不悦地说道:“陶老将军熟悉军务,是在相助本将掌军,对于本将的军令,也从未有过任何掣肘。”
“那就好,那就好!”
许邵闻言大笑:“子义得遇明主,可喜,可贺!”
说罢,又意味深长地看了太史慈身边的于糜一眼,然后便大踏步向城中走去。
……
接下来几天,许劭并没有对太史慈有过任何劝说,只是偶尔拜访太史慈、于糜和陶温。
每当太史慈等人问及孙策军情时,许劭总是夸大其辞,并且说得有板有眼。
而与此同时,城内却开始出现几种谣言:
其一:会稽王朗,率军四万相助孙策,正在赶来丹阳的路上。欲助孙策合攻秣陵。
其二,陶温是陶应安插在太史慈身边的耳目,陶应并不信任太史慈。
其三,太史慈这支军队已是弃子。陶应夺了吴郡,并没有回援秣陵,显然是有稳固吴郡而放弃秣陵的打算。
这三种流言交织在一起,弄得城内人心惶惶。
军心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而且,这种似是而非的流言,就连太史慈自己……嘴上不说,其实心中已经有了一些迷惘。
而就在此时,郭嘉安排在城中的寒鸦司黑卫成员,却查出了这些谣言跟许劭和于糜有关。
但是,由于寒鸦司才刚组建,这些黑卫人手不多,能力也不强。
当发现问题时,黑卫们却不去报告太史慈,而是……跑去报告老将陶温!
这样一来,这误会就闹得越来越大了。
好在陶温倒还稳重,当即让人抓了许劭去见太史慈。在见到太史慈后,更是自请解职交出兵权。
老将陶温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一举动,也消除了太史慈的心中的顾虑。
太史慈并没有接受陶温自解兵权的请求,反而对陶温多了一份敬重。
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太史慈下令将许劭和于糜全都抓了起来,砍头示众。
并且开始清洗于糜的亲信和传播谣言者。这些举动也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种清洗行动也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守军的士气。
而且,由于寒鸦司才组建不到一个月,对城内的情况并没有摸透,使得这次抓捕行动中有了漏网之鱼。
原刘繇的旧部中有一位名叫汤昭的军侯,平时与于糜交情不错,见于糜被杀,便心有怨言,竟暗中向攻城的孙策军射出信箭,约定时间开门献城。
……
这一切,便都是周瑜的谋划。
许劭实际上是充当了周瑜的“死间”。在与许劭一起策划如何应对的时候,周瑜就知道事情必会败露,而许劭必死。
同时,周瑜也算准了这三种流言的威力,对守军军心士气的影响,以及太史慈、陶温、于糜等人的反应。
一切都在他周瑜的算计之中。
太史慈虽是良将,但是,对上周瑜,终究是差了一些。
……
于是,当天下干,汤昭在守城之时,突然下令让手下亲兵打开城门,放孙策大军入城。
太史慈闻言大惊,赶紧带人前来堵截,意欲夺回城门。
混战之中,太史慈怒斩汤昭。
此后又遇上孙策,两人在城内街道上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败。但随后黄盖韩当赶来助阵,想要围杀太史慈。
太史慈苦战良久不能脱身。
正危急间,老将陶温带一千丹阳亲兵赶到。陶温一边率丹阳亲兵拼死抵挡着孙策的军队,一边对太史慈高声大呼:“太史将军,事不可为,快率军退出城外!”
太史慈不从,高声大叫:“城在人在,本将誓与此城共存亡。”
“糊涂!”
陶温厉声喝斥:“主公曾有言曰: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汝若战死,谁为主公保着这支军队?谁为主公再夺秣陵!”
太史慈闻言,含泪而退。
率军从东门出城,退往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由于老将陶温拼死断后,太史慈虽伤亡过半,但总算是保住了八千多人马。
而老将陶温,因死战不退,殁于秣陵。所率一千丹阳亲兵,无一投降,尽皆战死。
孙策有感于陶温忠勇,令人厚葬于钟山(即紫金山)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