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浪荡子,却成了千古一帝 > 第185章 陆氏三英,陆康陆绩陆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5章 陆氏三英,陆康陆绩陆逊

陶应的军队,依旧驻扎在逡遒城中。

广陵收入囊中,许褚也回到了陶应身边。陶应战略规划中的北线就算是暂时稳住了。淮河和长江天险,现在已经全都控制在了陶应手上。凭水师之强大,袁绍和曹操便奈何不了江东。

他俩想要南征,纯属痴心妄想。

若再攻取荆州,便可半壁江山稳固。不过,此时广陵虽然已经拿下,但寿春和庐江却还分别在袁术和陆康之手。

陶应并没有急着进攻寿春。

而是在等陶虎进攻庐江的消息。

不过,等了很久,没等到陶虎的捷报,却等来了陶虎兵败的消息。

陶虎被庐江太守陆康给打败了!

原来,庐江郡的兵力也被袁术调走大半,陆康手中仅有八千多人固守郡治舒县,陶虎有两万人马,兵力占优。

但陆康利用陶虎轻敌的心态,趁雨夜出城袭营,杀得陶虎损兵折将,大败后退三十余里。

战报送到陶应这里。

陶应忍不住长叹道:“陶虎之败,乃吾之过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陶应觉得自己轻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陆逊的叔公……陆康!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策攻打庐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攻破舒县。孙策占领庐江之后没多久,陆康就病死了。在那一战中,陆康的族人也死了大半。陆康的儿女和子侄辈,凡是成年的也都战死了,只剩下年幼的儿子陆绩和侄孙陆仪(陆仪也就是陆逊)。

……

(附录:陆逊图片。)

……

陆绩是188年出生,现在才九岁。

陆仪(陆逊)是183年出生,现在才14岁。

这两人后来都成了江东的重臣,史载陆绩才学还要超过陆逊,但是陆绩三十岁就死了,所以名声没有陆逊大。

而陆逊则成了后来江东的顶梁柱,向吕蒙献“白衣渡江”之计击败关羽,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将刘备打得一蹶不振,随后又多次击败曹军护得江东安全。

陆逊父母早亡,一直是陆康带在身边教养。能教出陆逊这样的人物,陆康的本事也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陶应才觉得自己是轻敌了。

不过,陶应有些奇怪。

在原本的历史上,陆康是拒绝听从袁术的号令,袁术才让孙策去攻打陆康的。但是,这一世,陆康却并没有与袁术闹翻,这又是什么原因?

想来想去,可能还是跟自己有关。

陆康是吴郡人。

江东有四大家族,也叫吴郡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是……顾、陆、朱、张。

陆家是老二。

陶应在江东多次打压、清洗世家士族,做为势力排行老二的陆家,肯定也被打压、清洗得非常严重。

很可能是因为家族受到陶应的严重清洗和打压,陆康才不得不暂时顺从袁术反抗陶应。

毕竟对这些世家来说,家族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想到这里,陶应便下令陶虎暂停进攻舒县,然后,传讯给秣陵的顾雍,让顾雍尝试去劝说陆康归降。

顾家是江东四大家族的老大。

四大家族盘根错节,互通婚姻,他们之间是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的。让老大去劝说老二,只要晓以利害,应该是有机会让陆康屈服的。

想来以陆康的眼光,应该是早就看出了跟随袁术是必败的结局,只是现在无处可投才只好死守庐江郡。

果然,数天之后,顾雍进入舒县。

在顾雍进入舒县的当天晚上,陆康就很干脆地开城投降了。据后来顾雍私下里跟陶应说,陆康早就想弃袁术而投陶应了,只是怕被陶应看不起,才故意要在投靠陶应之前显显本事。

如今本事也显过了,又得四大家族中的老大前来劝说,也就很干脆地顺坡下驴投了陶应。

陶应也没有慢待他。

将他调去做丹阳太守,而吴郡太守则由陶虎担任。等于是将陆康和陶虎的职位对调。这样做,也是考虑到陆康在庐江担任太守的时间太长,需要进行轮换了。

除此之外,又让陆康将陆绩和陆逊送去秣陵书院读书。陆康也知道陶应是一片好意,欣然接受。

至此,整个淮南地区,仅剩寿春还在袁术手中。

陶应整合陶虎、陶威的军队,共计五万人马,挥师向西,直达寿春城下,开始了对寿春的进攻。

……

寿春,即后世的安徽省寿县。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楚国的都城,易守难攻,城高池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何是兵家必争之地?这还得看一座山脉和一条大河。

山是大别山。

河流是淮河。

大别山位于寿春西部,东西延绵七百六十多里,南北纵贯三百四十多里。为秦岭褶皱带在东部的延伸。

数千年来,大别山一直是几个行政区的……“界山”。

此山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三省辖区以此山为界。那么,在汉代,则是荆州、豫州、扬州这三州的交界的界山。

而寿春的位置,刚好就是扼守在大别山的重要交通要道上:即位于东西贯通扬州、豫州的要道上。

然后,再说“一山一河”中的淮河。

淮河的发源地在大别山山脉的桐柏山,向东流经寿春,再经广陵(今扬州市)三江营汇于长江。

在后世,有很多江苏人看不起安徽人。

这不是地域黑,而是事实。因为数千年来,安徽人逃荒江苏,挨家挨户乞讨,已成常态!

原因就是这条……淮河!

淮河流域,“三年两淹”!

而且,洪灾与旱灾并存,往往是一年之中,涝了又旱,旱了又涝。所以,每逢旱涝粮食欠收,许多百姓就进入江苏逃荒,这也就造成了两地之间历史悠久的偏见。

现在,年轻人中这种偏见几乎没有了,但是问一问上了年纪的人,大家就知道了。

那么,在军事上呢?

淮河流过正阳关,第一个“紧箍咒”便是寿春城。由此可见寿春城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这也是袁术“定都”寿春的主要原因。

寿春的护城河,一半是东淝河,东淝河绕成而过汇于淮河;另一半则是人工护城河。

护城河的河水,是引自东淝河和淮河的活水,要填平很不容易。

这是很难攻破的坚城。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吕布、孙策三路大军合围寿春,攻了半年没攻下来,最后是袁术坐船从东淝河上跑掉了,留守的军队主动投降,寿春才被攻破。

……

此时,寿春城内,袁术有六万守军。

陶应带来的军队,是五万人马,从人数上看,比袁术的兵力还少。

不过,袁术却不敢出城野战。这厮清楚得很,若是野战,他的六万大军能够匹敌陶应的两万人马就算差不多了,所以,只能借助高大的城墙据城而守。

陶应来到寿春城外之后,将扎营的事交给陶虎、陶威。

然后,便带着典韦、许褚、张辽等大将来到寿春城外。

对着城门楼上的袁术喊道:“逆贼袁术,汝之死期至矣,还不引颈就戮,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也大骂道:“无耻小儿,坏朕大事;不忠不义,朕誓杀汝!”

“好一个不忠不义?”

陶应闻言放声大笑:“你袁公路逆贼一只,也配谈“忠义”二字么?大汉天下之间,最受汉禄皇恩者,亦莫过于你汝南袁氏,若无汉室,何来你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显赫兴盛?

然,值此汉室暗弱,天下板荡之际,你袁公路,却不但不思报效汉室予你袁氏之恩,反而公然反汉称尊,如此奸邪无耻之逆贼,竟然还有脸谈“忠义”二字,真是千古奇闻。如此逆天而行,人神共诛,必遭灭门之祸!”

说到这里,陶应又提高了嗓门,对着城头大声喊道:“城上的弟兄们,尔等都是豫扬淮南百姓子弟,请问这袁贼称帝之后,税贼如何?衣食如何?父母妻儿又如何?

横征暴敛、残暴不仁如袁公路者,是否值得尔等用鲜血和生命去保护?尔等真的相信,如此残暴不仁的无耻之徒,会带给天下百姓以安康和幸福吗?”

守军将士闻言,尽皆默然。

袁术见状,心中暗惊,赶紧下令守军以弓弩射向陶应。

不过,距离太远,纵有弓弩可以射到陶应站立的地方,也都失去了准头和力道,又有虎卫在旁护着,根本就伤不了陶应分毫。

陶应的目的已经达到。

也就没必要在再说什么了,遂与众将勒马而回,下令组装各种攻城器械,于翌日攻城。

不过,寿春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又宽又深水,短时间之内想要攻克也不容易,战争也由此而进入一个短暂的相持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