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一停顿,陶应又接着说道:“以后,寒鸦司和黑狼卫会独立运作,互相合作又互相制衡。互为依托又互为监督。
在具体分工方面,就现阶段而言,都是内外兼顾,但侧重点又略有不同。寒鸦司的侧重点在对外,而黑狼卫的侧重点在对内。”
四人闻言,尽皆点头,口称:“主公英明。”
陶应这样做,也不只是因为会稽出现的这件事情,而是确实有必要这样做。后世的霉国有cIA、FbI、dIA、NSA四个情报系统;约翰牛有SIS、mI6、mI5、dIS、Gche五个情报系统;白极熊有FSb、KGb、SVR三个情报系统。
各系统之间互相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被滥用。
才能防止有权者……“以国为家”。
郭嘉等人,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都知道这是迟早要改变的事情。只是因为陶应自成一路诸侯的时间还短,总计加起来不到六年(从194年8月到200年4月),一直都又忙于对外扩张,所以才没来得及组建第二个情报部门。
如今刚好处于中原诸侯休战阶段,正好有时间和精力来筹备组建黑狼卫。
遂纷纷表态赞成
陶应见四人都已明白自己的用意,便又接着说道:四位军师的工作也做一下调整:
由郭嘉担任军师祭酒,兼任中军军师,为众军师之首。
贾诩为左军师,兼任寒鸦司总管。
陈宫为右军师,兼任寒鸦司副总管。
庞统为前军师,兼任黑狼卫总管。另调原寒鸦司副执事陶虎至黑狼卫担任副总管。”
这样一调整,军师之间的架构就显得更加合理,职责和分工也更加明确了。
四大军师闻言,再次高呼“主公英明”。
随后,陶应又道:“着人去会稽郡将陶威、陶诚收押,送来郯城受审。会稽贪腐之事,由贾文和出动精干寒鸦司人员,协助刘辟、黄邵等人查明真相,从严处理。”
……
在让四大军师和刘辟等人都退走之后,陶应才召来在一旁看热闹的祖郎。
对祖郎道:“本将御下不严,致使山越兄弟受难。不过,请祖首领放心,棉花种子很快就会免费发放到山越兄弟的手中。
并且,从此以后,县府只收棉花,不收棉籽。棉籽由山越兄弟自己留种处理。”
祖郎闻言,拜伏于地。
很是感动地说道:“汉人官吏,总是欺压山越族人。纵有口称善待山越者,亦多为口不应心。
今日亲眼见到将军处理此事,始知将军是真心待山越如同兄弟。祖某此次回去族中,必将今日之事告知族人,让族人永感将军盛德。”
“祖首领不必如此。”
陶应上前扶起道:“山越与汉族,本是同根同源,不该分出彼此。本将已让人制定律法保护山越,敢欺凌、歧视山越族人者,按律治罪。”
换了口气,又道:“本将还有一个建议,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将军有吩咐,直说便是,祖某信得过将军!”祖郎诚恳地说道。
“既然这样,那本将就说出来,供山越兄弟参考。”
陶应欣慰地点了点头,又道:“山越兄弟们,为汉人所迫,生活于穷山恶水之间,而平原地带的肥沃土地,皆为汉人所占,这实在是有失公允。
今有豫州汝南郡,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曾经养活三百多万百姓。然历经战乱,民生凋蔽,很多百姓又被曹操强制迁往关中。所剩人口不足五十万矣!
大量肥沃的土地荒芜,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野猪、野兔遍地,虎豹豺狼出没。
如果有山越兄弟愿意迁移过来垦种这片肥沃的土地,迁移费用由将军府承担;除此之外,还可以按江东的流民收容规范,给予一年的粮食以及安家费用,免费提供所需粮种、农具、耕牛等等。
所耕种的荒地即为耕种者所有,第一年免税,第二年为三十税一,从第三年开始改为十五税一。”
这是天大的好事。
祖郎有些发愣,怀疑自己刚才是否听错。
陶应以为祖郎有些犹豫,便又说道:“祖将军允文允武,吾看这个汝南太守,也可由祖将军来做……”
“末将拜见主公。”
祖郎终于拜倒在地,大声说道:“得主公如此善待,末将此生必为主公马首是瞻,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何须如此,何须如此!”
陶应赶紧扶起祖郎道:“能让山越兄弟过上好日子,亦本将心愿也。依吾看,如果山越兄弟们愿意,以后就……干脆自称汉人好了,也省得一些怙恶之徒心存歧视。”
“善!”
祖郎郑重地抱拳道:“末将一定劝导族人们归汉。从此归于一家,再无族群之争。”
“将军能这样想,吾心甚慰!”陶应感慨地说道。
……
祖郎这部山越,算是就这样搞定了。
在会稽郡的崇山峻岭之间,除了祖郎这部山越,还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山越部落。祖郎的部落,只是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而已。
但是,祖郎以其勇猛喜战,又学过汉人文化,在一众山越部落中影响极大。如今祖郎率部族迁入汝南,并担任汝南太守,其它部族必会纷纷仿效。
不愿仿效的,就依旧让他们在山上种棉花,用“单一的殖民经济”模式制约他们,以后也不用再担心他们造反。
如此一来,苦恼了江东上千年的山越之患,便从此消弥于无形。那些走出穷山恶水的数十万人口,也成了陶应治下的子民。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煌煌之名。
会稽山越盘踞之所,号称“兵家不争之地”。陶浪子不动一兵一卒,便使山越出山臣服归汉,从此汉越合成一家,不分彼此。此行必被世人铭记,永载青史。
……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汝南太守祖郎,率八万山越百姓迁入豫州汝南。这些人着汉服、说汉话,自称汉人。
此后,又陆陆续续有其它部落共二十多万山越族人迁入汝南,皆自称汉人。
汝南地广人稀,除了迁入三十万山越之外,陶应又用同样的政策,让十几万五溪族人迁入汝南,也都自称汉人。
这些人在陶应的倡导下,与本地汉人通婚,百年之后,再无人想起自己还是山越或五溪族人。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民族大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