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 > 第25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郎君,外面风大,进来坐吧。”

身后的车厢里,传来晚晚的声音。

韦安平摆了摆手:“不用,在外面吹吹风也挺好的。”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韦安平在看人间,人间的人,也在看着他们。

经历了城外施粥一事,如今的秦王府已经有了一个特殊的标识,就连马车上也有,百姓们一看这个标志,就知道是秦王府的人。

于是,行人们纷纷停下脚步,或许驻足观看,或是拱手行礼。

李世民也坐在马车外面,朝着行礼的士人学子,一一回礼,显得十分亲民。

今天,他的心情极好,脸上的笑容就一直没有停过。

要不是坐马车不方便,恨不得立刻把韦安平叫到身边来,让他看看……什么叫做人心所向。

马车很快驶出南门,来到南郊的灵感寺外。

远远望去,一片姹紫嫣红。

灵感寺的桃花正盛,前来踏春游玩的士子文人,也有不少。大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纵声高歌。

看到秦王府的马车,许多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也有人拱手行礼。

李世民一一回礼,但却没有让马车停下来,而是一直驶入寺中。

秦王驾临,又带着家眷,灵感寺按例封寺,将闲杂人等清理出去……也就是后世的包场。

清场结束,马车这才纷纷打开,众人依次下来。

这次春游,李世民特意带了三个孩子。

李承乾看到老师身后的众多美人,立刻瞪圆了眼睛,仿佛不认识一样。

李泰此时已经有了胖子的雏形,但却心思聪明,很快就想到了什么。

李丽质则毫无反应,甚至还跟韦安平打了个招呼。

“老师,我们在这边。”

韦安平闻言看去,顿时哈哈一笑:“你们自己去玩吧,回去之后,写一篇游记。”

“啊?”

三人当场愣住。

此时,李世民也带着长孙氏走了过来,随后向韦安平招了招手。

“先生可否与我一同前去赏花?”

“那她们……”韦安平看了一眼自己的妾室。

“就交给王妃和静怡大师吧。”

“行吧。”

韦安平无奈答应下来。

最佳的赏花地点,自然是高处。

灵感寺地处平原,周围地势平坦,但好在寺里有一座高塔,登上塔顶,顿时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韦安平脱口而出。

念完之后,他又觉得不对……这种时候,应该念杜甫的“会当凌绝顶”才对,怎么开口就成了王之涣的诗?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改口,就被李世民打断了。

“这是先生所作?”

“不是。”韦安平很诚实地答道:“这是后世大唐的诗人所作,一千多年后的学生都还要背诵,我只是脱口而出罢了。”

“千年之后,竟然还有后人吟诵?”李世民对此十分感慨,又充满了好奇:“这位才子是谁?”

“王之涣。”

韦安平笑道:“还没出生。”

“可惜!”李世民十分遗憾,但又不甘心:“先生还知道哪些大唐的才子?”

“李白,后世称为诗仙。”韦安平很快回答:“还有杜甫,号诗圣。”

“哦?”

李世民眼前一亮,然后就无语了。

“都还没出生。”韦安平又补充了一句。

没出生你说个屁啊!

李世民差点想打人,但还是耐着性子问道:“难道就没有已经出生的?哪怕小点,也可以。”

他还没登基,也十分年轻,才二十七岁,完全可以等。

“这个年代的……不记得了。”韦安平摇了摇头,随后安慰道:“其实殿下不必在意。秦王府的文臣武将,已经足够优秀,他们后来的功绩也十分耀眼,足以名垂青史。”

换句话说就是:你们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靓的仔了!

不必再去寻找虚无缥缈的人才……

“先生说的是。”

李世民点了点头,但却并未完全赞同对方的说法,毕竟谁也不会嫌自己手下的人才太多。

就像后世玩游戏的时候,谁会嫌弃自己的ssr太多呢?

韦安平一听这话,就知道李世民还是不甘心。

于是,想了想道:“殿下可有听过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从未听过。”李世民摇了摇头:“请先生指点。”

“意思是:殿下与其在我这里打探人才,不如完善大唐的人才选拔机制,让人才自己冒出来。”韦安平很快解释道。

“先生说的是科举之道?”

“对。”韦安平点头道:“这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方法。科举制一直延续了千年,直到清朝覆灭才废止,但后世也有类似的选拔考试机制,可以说科举精神一直都在。”

“原来如此!”李世民恍然大悟。

能够历经千年,还在使用的制度,绝对是一项正确且成功的制度。

只是……

“听先生的语气,如今的科举之道,似乎不够完善?”李世民又问道。

“差远了。”

韦安平摇了摇头:“科举制的巅峰,是在宋朝。你们大唐的科举制,被门阀把持,只是徒有其型罢了。”

“这……”

被这样当面讽刺,李世民顿时有些尴尬,忍不住反驳道:“科举选才,难道不应该从学子中选吗?”

“话虽没错,但殿下别忘了他们。”

韦安平说着,指了指灵感寺外的农田,那里正有大量的农人在耕种,也有许多小孩在帮着做事。

“百姓……百姓的智慧?”

李世民忽然想起了韦安平曾说过的话。

“先生的意思是,让百姓读书识字,然后通过科举选材?”

“没错,后世的宋朝就是这么做的。”韦安平点头道。

“何其之难也!”

李世民一声长叹。

如今这种情况,让百姓吃饱就已经很难了,让百姓读书识字,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当然难。”

韦安平赞同道:“别说大唐,就算是后世,也做不到人人识字,人人读书。”

那你说这些干嘛?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满脸疑惑。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韦安平再次开口道:“路虽然难走,但又不用一步到位,我们只管往前走,剩下的交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