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马向东告别的黄浩乘径直从办公楼下来,朝着二车间走去。
此时易中海已经在机床前忙碌了。
由于现在厂里的活儿多人少,每个人分配的任务都很重!
易中海这边作为技术将要突破高级工的中级工,更是这样。
尤其是现在厂里新政策按零件合格率,算新的工资。
易中海这边为了拿到最近新政策下的高额收入,闷着头干活儿。
连过去抽空教其他工人技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中午易中海吃完饭,刚回到车间,黄浩乘带着身穿干部装的中年人一起过来了。
正准备休息的易中海见到黄浩乘过来,连忙放下水壶,起身迎接。
“黄经理,您来了!”
“这两位是?”
黄浩乘也不客气,先是朝着易中海介绍了两人的身份。
“这两位分别是工会的干部和宣传部门的干部。”
“他们过来找你有事的!”
接着黄浩乘直接说出了自己一行人的目的。
易中海最开始听到马书记和娄厂长都很重视自己的事儿,也很吃惊。
甚至心里翻腾起来了。
这怎么回事啊?
一个镇政府给的表扬信,哪里有这么大的作用?
还调动了书记和厂长?
难道在这里面还有什么说法?
我还以为黄经理找书记,只是帮忙争取奖励呢,这还有采访是我没想到的。
想到这,易中海就有点儿犹豫了。
采访这事儿怎么轮到我了呢?
太不可思议了吧?
易中海疑惑的看着黄浩乘。
而黄浩乘跟两位干部对视了一眼,神秘的笑了起来。
接着又打量了两下车间,然后说道。
“易中海同志,你看在车间里不仅人多眼杂,而且还比较吵闹。”
“咱们去办公室说!”
“正好我有好消息通知你!”
易中海虽然不明所以,但是还是跟着去了。
一行四人来到黄浩乘的办公室。
黄浩乘先是招待三人坐下,然后用热水瓶给三人倒了一搪瓷杯的白开水。
接着又坐了下来,笑着跟易中海说道。
“易中海同志,我把你的事情跟马书记说了。”
“而马书记又找了娄厂长。”
“两位领导现在对于您所做的事儿,都很满意。”
“现在就是向您确定那感谢信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不仅你的奖励还很丰厚,而且厂里还会公开表扬你,顺便把你的事迹给发表到报纸上。”
黄浩乘说完,办公室里其他的三个人也都看着易中海。
易中海一听彻底的懵了。
这咋回事啊?
感谢信这事儿,我不是说了么?
我亲眼见证的啊!
再说了,厂里公开表扬,我没意见,这对我是好事儿。
可后上报纸这事儿,是不是太随意了?
报纸啊?
易中海呆滞了一会儿,然后急切的说道。
“黄经理,这感谢信怎么能作假呢?”
“我可是亲眼看到人家宋书记给开的介绍信啊,而且上面有别人的签字盖章!”
“您要是不信,等两天不就行了?”
黄浩乘听后,朝着两位干部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
“看,我就说吧,人家易中海同志的介绍信,是真实存在的。”
“不会弄虚作假!”
“再说了,弄虚作假也犯不着啊?”
“有什么问题您二位就直接问吧?”
两位干部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工会的那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干部微笑着说道。
“易师傅,您不要误会。”
“我们不是不相信您,只是为了确保事情的真实性,所以再次向您确认一下。”
“既然这事儿是真的,我们就放心了。”
那位工会的干部说完,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过了一会儿,又放下茶杯,从上衣兜里拿出一个小本子,一支钢笔。
看着易中海,微笑着问道。
“易师傅,您的事迹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想问的是,您对于这次下乡是怎么想的?”
“我们从后勤得知,您家可没有土地的啊?”
易中海听后稍微琢磨了一会儿。
自家没有土地,去帮徒弟啊,但是这能直接说么?
要上报纸的啊,这样说合适么?
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厂里的任务可是非常重的啊。
稍微思考了一会儿,易中海决定从贾家的家境来说。
“领导,是这样的!”
“这贾东旭同志啊,不仅是我们院儿的邻居。”
“而且他的父亲去年在我们厂里,因公牺牲了。”
“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的。”
“为了不被欺负,贾嫂子就把抚恤金给买了土地。”
“毕竟变成了固定资产,别人没法惦记不是么?”
两位干部点了点头。
易中海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两位领导!”
“贾东旭同志是我在院儿里长辈的撮合下,才收下的唯一徒弟。”
“我就想着人家家里都这么困难了,咱是不是该多帮衬一点儿,也能给厂里减轻一些压力和麻烦嘛!”
“至于这次下乡,那是因为我考虑到贾家母子是外地人,我担心他们被当地村民欺生。”
“于是下乡给他们撑腰了!”
两位领导听后又点了点头,然后低头在小本子上记录起来。
在易中海看不到的情况下,两位干部的小本子上记得都是易中海的好话。
【易中海同志常年以助人为乐,为己任。】
【照顾孤寡老人,提携困难家庭】
【易中海同志为人大方,积极帮厂里照顾因公牺牲遗孀和子嗣。】
【易中海同志考虑问题周全,做事细致。】
别看这些内容记录的简单,但是大家回去一整理、扩充,就是一个伟光正的工人形象。
哪有半点儿易中海的私心在里面?
两个干部记录下来之后,又抬起头,看向易中海,微笑着问道。
“易中海同志,您能说一说你借出农具是怎么想的么?”
易中海一听,眼睛就亮了。
呵呵!
这终于到了正题了。
不过这个方面再说跟张家等村民闹矛盾,就有些不合适了。
于是易中海修饰了一下下乡办事的经过,朝两位干部说道。
“两位领导,您是不知道啊?”
“我们两家当时带着厂里平价卖的农具下乡,村民们看到是有多么稀奇。”
“要知道现在村里到处都缺少铁制农具的。”
两位干部点了点头。
这个事儿,大家都有所耳闻。
要不国家也不会制定经济恢复政策,并且积极扩大金属冶炼规模。
易中海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我们这不是刚进入别人村里嘛,为了跟人打好关系,我们就在村里挨家挨户的拉关系。”
“结果一上门,才发现,人家村里是真穷啊。”
“我一想,这都春耕了,而大家合适的农具都没有,这要是耽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该咋办?”
两位干部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示意易中海继续说下去。
同时手里的笔也没有停下,迅速的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
易中海见两位干部相信了,不由的松了一口气说道。
“我当时一想,贾家十亩地可没有肥料的啊。”
“正好我们农具充足,我们干脆就用农具跟大家换粪肥,三十斤农家肥换农具使用权一天。”
“后来又得知有一户十几个人口的村民,他们家连一分地都没有。”
“我就想着帮人家一把,然后就许诺把农具借出去,让人家开荒,开垦属于自己的地。”
“我也没想到,因为我们借出农具的事儿,让村民们异常热情。”
“于是,在村民们帮帮助下,很快贾家的十亩地就种完了。”
“而我就提前回来,参加厂里的任务了!”
两位干部听了之后,迅速的在小本子上记着。
【易中海同志极富同情心,下乡之后看到村民贫困,主动帮忙。】
【易中海同志是经历过我党党课的,学习了我党的思想,贯彻了我党的宗旨。】
【易中海同志善于团结群众,积极帮地方贫困人口解决麻烦。】
【易中海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扶农、助农,体现了工人阶级优秀的品质。】
两个干部记的都是夸赞的话。
如果不是简单的谈话纪要,估计内容就是天花乱坠了。
一方面易中海自己选择了修饰言行。
另一方面干部也选择了捡好的说。
一份与易中海的初衷和目的不相符的通讯稿和宣传稿就这么成型了。
我们完全难以想象,等这玩意发出去了之后,等待易中海的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