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苏武渴望获取知识的眼神,许强决定倾囊相授,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都说给他听。
“大人您跟我来。”
许强引领苏武来到甲胄打造之地。
“大人,你看这是明甲制作。”
“这是第一步,炼铁。”
苏武顺眼看去,一个工匠正在挥洒汗水,不停的敲打着夹子中的铁块,待一定程度后,又把铁块放入烧的通红的炉火中,过段时间,再用夹子夹出敲打。
“这是在淬火。”苏武听过许强对于精铁锻造的解释,不由的出声道。
许强点了点头道:“待五火之后,该工匠方可按甲胄种类锻造外形。”
“鳞甲,锻甲叶,扎甲,锻部块。”
“待所有零部件都锻造完成后,该工匠才能开始用麻线布袋把各零部件连接成整体。”
“然后是打磨,最后刷漆上色。”
“经过这些步骤,一副完整的明甲就算是制作完成了。”
许强尽量简单的为苏武做着介绍。
“你是说,一副完整的甲胄要一个工匠从头到尾的打造?”苏武惊讶道。
许强心中纳闷,这有什么不对吗?
武器装备制作向来如此,不然一个工匠会要十年才能出师。
这里面的技术工艺可不是那么好学的。
自家大人还是不懂啊。
“哎...”苏武重重的叹了口气。
怪不得这么慢。
敢情问题出在这?
一个人制作全部工艺流程,不慢就怪了。
这古代人啊,就不会动脑子。
分部制作不会吗?流水线制作不会吗?标准化制作不会吗?
“大人,你说的这是啥,小老儿不懂。”
许强眼巴巴的看着苏武,一副俺不懂,求解释的表情。
苏武沉吸了一口气,张口道:“许师傅这很简单。”
“就拿明甲制作流程来说,咱们可以把它按关键点分解。”
“一淬火,二锻铁,三链接,四打磨,五上色。”
每一关键点由同一批人制作,这批人也只负责这一关键点的制作。
其他的关键点则由另一批人制作,这就是分部制作。
各关键点按部按顺序串接制作的流程就是流水线。
因为各工匠制作的零部件都有自己的经验尺寸,所以不同的人制作的零件都会存在误差,所以我们要对每个部件制作,规定一个固定尺寸。
这样就能让各部工匠做到完美快速的衔接。
而这就是标准化。
苏武说了一会就口干舌燥,他想找些水喝,可许强听完后就凝神思索,完全没有注意他。
没办法,苏武只能强撑着。
许久之后。
沉思的许强忽然有些明白了。
自家大人说的这几种流程,好像大有所为啊。
因为每人按分工只制作某一关键点,这样的话,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对这一关键点工艺练习,能大大加快学徒的出师时间。
同样,因为每个人只负责某一关键点,所以对其它关键点就不会熟悉,更不会制作。
这就保证没有了偷师的可能,符合工匠技艺不外传的传承理念。
再加上固定的尺寸,完美快速的衔接,那么制作铠甲的速度会提升几倍不止。
这是大智慧,大谋略。
自家大人真是高!
只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这几种制作流程会需要很多工匠。
而红土堡的工匠貌似都在这了。
苏武对许强缺人的问题感到莫名其妙。
这老许,看似明白了,其实还在雾里飘着呢。
还缺人?
缺什么人?
淬火,锻铁是要懂技术的人制作。
但后续的连接,上色也要专业的人来干?
这样简单的活,堡内大妈也能干吧。
特别是绳索布袋连接等这种费眼的活,女人要比男人强多了吧。
说到这,棉甲制作根本就不需要专门的工匠,完全交给堡内的大妈也没问题吧。
不就是棉花加水、摔打、阴干再缝合,这事只要是个人,都能做。
工匠坊只负责验收不久行了。
其它的武器装备制作,苏武也不多做解释,只是吩咐许强按造这个模式来,争取把堡内所有人都调动起来。
许强听后豁然开朗,他表示完全按照苏武的模式来,绝对能把武器装备制作效率提升上来。
不过让人干活是要花钱的,这事大人不提。
是忘了?还是就不想付?
按自家大人对钱财的热衷度,还是要打好预防针。
不然到时候肯定会跳起来。
“大人,这调动堡内人员是没问题的,但月给..是不是也要考虑。”
“军户家眷是没有义务为堡内免费劳动的。”
苏武闻声懊恼。
尼玛,牛逼吹大了。
只想着免费的劳动力了,把月俸忘了。
现在红土堡已有一千多人了,都调动来,那得花多少钱粮。
等下,让我算算,每人一天给两升粮这不多吧。
按一千人算,每天就是十石粮,折银近五两,一个月一百五十两。
我滴妈呀,用不起,用不起。
“那啥,我算了一下咱们堡内好像也就一百多军士,真把全堡的人都调动起来,岂不是很快就制作完了。”
“到时候,大家不。就闲下来了?”
“对吧?”
我就知道,大人不舍得。
许强看着苏武左右而言它,不禁庆幸自己有远见。
“大人说得对,按咱红土堡得规模再找个四五十人产量就能大部提升了。”
四五十人?苏武又在心中合计了一下,好像每天才几十文钱。
合适,合适。
就这么办。
苏武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许强还挺善良的,见自己尴尬还知道给自己台阶下。
不像那个许广,又臭又硬,只知道顶我。
事情完美解决,苏武也不打算再在这长呆了。
毕竟这么长时间一口水也没捞着喝,苏武嗓子都快冒烟了。
这老头,心是停善良的,就是没有眼力见。
哎,人无完人啊。
回到操守官厅的苏武,连忙让李沫兮给自己倒了杯热茶。
然后坐在椅子上,又开始了摆烂生活。
不过,苏武还未悠闲几日,山西的天又出了问题。
大明崇祯十一年四月中,陕西,山西两地连续几个月滴雨未下。
田地里庄稼因为长期得不到水的滋养,枝叶已经开始泛黄。
几十万百姓自发于龙王庙求雨。
但苍天似乎一点也不怜悯苦难得百姓,直至四月下,依然没有滴雨落下。
秦晋大地已有大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