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清晨。

谢龙照常登门拜见卢植,卢植今天是在客厅等待谢龙,谢龙远远看见卢植连忙一路小跑至卢植面前道:“拜见,师君!”

卢植微微颔首道:“无须多礼。”

随后卢植照常检查谢龙的学业,不过今日有所不同,在抽查完毕后,卢植合拢书简看向谢龙问道:

“子云啊,你也随为师来京半年之久了,你的学业我觉得很好,你很聪明,聪明人得和聪明人交流,为师决定把你推荐进入太学学习,可好?”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虽然太学生人数很多,不乏寒门出身的士子,不过依旧是世家大族的地盘,至于黔首也就是平民在这个时代,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和本钱的,太学也基本算是党校了,如果能出仕基本就是县长起步,相当于镀金。

不过太学也不是那么好进的,要么是权贵子弟也就是类似于外戚,要么是世家大族高官之子,要么是有大儒名士举荐这三种办法,卢植就是通过自己的大儒身份举荐谢龙,准备让谢龙入太学学习。

谢龙自然知道卢植对他寄予厚望在栽培他,而且进太学自然是极好的,于是连忙拱手道:“师君之命,但有不从!师君之恩,吾不敢忘!”

卢植见此心中十分高兴不过表面上也道:“子云,不必如此多礼!明日,你就可以去太学了。”

谢龙只是一揖到底,卢植只得上前扶起谢龙,二人相视大笑。

次日。

谢龙走入太学,见太学内来来往往诸多学子,自然想见识是否有日后扬名天下之人,就见那处人多久就往那走。

太学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经验。太学建有供太学生居住的房舍,学生们可以分室而居、偕家室同居以及在校外赁屋而居。太学的教育及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也不尽完善,但确有一些独到之处:第一,以经师讲学为主,学生互教为辅,比现代大学自由度更高,所以人多处也可能是某个天才在教同龄人。

太学的教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 、以教学为主。但 国有疑事仍应掌承问对 (《后汉书·百官志二》),即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此外还有 奉使 及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汉代的博士是过问政治的,其教职体现了通经致用的原则。众博士之上还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为祭酒。祭酒由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的博士担任,他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由于博士属于朝廷命官,所以也有由诸科始进和他官迁升的。两汉挑选博士非常慎重严格,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要有明于古今、 通达国体的广博学识,具有温故知新的治学能力,应当为人师表,使学者有所述 ,又可以尊为道德的风范。此外,还必须具有足以胜任博士职责的专经训练和相当的教学经验,以及身体健康等条件。后来皇帝颁布的诏书又规定,任博士必须在五十岁以上。

汉代文具虽然已有缣帛、纸、笔,但是使用并不普遍。在书写出版相当困难的汉代,大师们的经说难于书诸简牍,多是师师相传,学习儒学就必须从师,经师讲学也就成为汉代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经师讲学有专门的讲堂,据说洛阳太学的讲堂长十丈,广三丈 ,还有内外之分,称内外讲堂 ,可以想见当时讲学的规模宏大。太学博士多为一代名儒,对儒经都有专门研究,他们说经,具有讲学性质,致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学,在其初创阶段就有了学术性。同时汉代社会也较注重经师的教学艺术,这种时尚直接影响太学的教学。

太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卿相,有的任官为吏,有的收徒为师,但也有学而无成白首空归的。除大将军、大官僚的儿子不靠太学的资格就可以做官之外,大部分的大学生,其出路仍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办学宗旨。统治者建立太学,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吏治效能,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代太学实行了养士与选才相结合的办法,与此同时又改革了文宫的补官与晋级规定,使之与太学的选才原则一致起来,这一方案也是由公孙弘统一拟定的。公孙弘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批准,自此以后, 文学礼义、 通一艺以上都被列为补官、晋级的条件,而且优先使用通多者。官吏的文化程度,儒学的修养水平受到高度的重视,造成汉代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汉书·儒林传》)的局面,即从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儒学和仕途完全结合起来,读书人都变成了儒生。养士育才和职官制度的一致性,是汉代政治思想统一的重要原因,也是贯彻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关键一环,这在当时具有顺应历史发展需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补充和修正世卿世禄制度的积极作用。但是,剥削阶级升官发财的思想,也随之侵蚀着学校教育,毒害着读书人的思想,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是应当批判的。

谢龙通过询问其他太学生了解了个大概,主要就是太学学规和老师也就是博士,还有就业前景的方向,觉得这大学,呸,这太学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