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大事分别是:
陈天豪攻破京师。
孟阳称帝。
永安五年冬,陈天豪率部攻入了中州。
陈部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不做任何停留,直接杀奔盛京。
见反贼马上要杀到京城了,永安帝本想诏令各地前来京城勤王。
右丞相杨兴甫却劝谏道:
“孟阳率大军平叛两年,不仅未能剿灭叛军,反而让叛军势力越来越大。现在陈逆已经攻入中州,孟阳不思救驾,反而陈兵羽西。恐怕他早已有了不臣之心。
若陛下固守京城,恐怕孟阳会借陈逆之手杀害陛下。
那时,我们不仅等不来援军,恐怕还会给了孟阳给陛下报仇,然后称帝的机会。”
永安帝被杨兴甫这段话吓的不轻。
他知道盛京难保,于是君臣商量之后,连夜逃离了盛京。
没了皇帝,陈天豪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盛京。
一进入盛京城。
他手下的将军们,就被盛京繁华的景象迷住了双眼。
他们再也不想走了。
当然,更不想打仗了。
所以,一进城,他们就极力鼓动陈天豪称帝。
陈天豪也想称帝,可是大琼帝国的皇帝还没有死,现在称帝,他怕不被世人认可。
众将见陈天豪不同意,纷纷找到李世昌,央求他去劝劝陈天豪。
李世昌安抚住众将,来到陈天豪面前,说道:
“将军,我们现在已经攻入京师,大琼帝国已经灭亡了。大琼帝国已亡,国家无主,现在您是众望所归,理应称帝。”
永安帝准备逃亡的时候,他决定把皇宫烧了,不留给叛军一砖一瓦。
是杨兴甫劝他暂时不要烧,说,他们只是暂避叛军锋芒,早晚还会回来的。
就这样,皇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这就便宜了陈天豪。
他进城之后,哪里也没去,直接就住进了皇宫。
这几天在皇宫里住的舒服,他暗地里已经默认自己是皇帝了。
就连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明黄色的。
可他嘴上还是说道:
“孟平还没有死,我现在称帝,恐天下人不服。”
李世昌继续劝道:
“将军乃是义军领袖,天下义军均以您为尊,谁人会不服?
将军称帝,乃天命,也是众将所期望的。
何况将军称帝有三利,不称帝则有两害。”
陈天豪问道:
“有哪三利两害?”
李世昌分析道:
“一利为君:将军抢先登基称帝,则可成为王朝正统。进而可号令天下群雄,共同讨伐残琼。
若日后,其他人敢称帝,则为逆臣,将军也可号令天下共讨之。
二利为臣:凝聚军中将士之心。众将士跟随将军,就为了一个富贵。将军称帝,他们则可封侯。
他们为了保住眼前的富贵,定会更加卖命的为将军驱使。
三利为民:群雄听从将军统一号令,避免了各自为战,将会加快战争的结束,减少了百姓的战乱之苦。
若将军始终不肯称帝,则有三害:
一害为:若其他人抢先称帝,将军是甘居人下还是再称帝对抗?无论哪种,将军都要落入被动。
二害为,将士们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心生不满,离您而去。
那时大义、军队都将不在将军这边,我们日后恐怕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有此三利两害,将军您还犹豫什么?”
在李世昌的劝谏下,陈天豪终于答应称帝了。
他决定明年开春称帝。
为什么要等明年称帝呢?
因为他要邀请各路诸侯前来参加他的登基大典。
同时,他还对外放话,登基大典,也是分封大典。
来的诸侯都会受到他的封赏,并承诺日后有事,他会出兵保护对方的。
不来参加登基大典的,他则视为敌人,日后就是他攻伐的对象。
无数的信使,从盛京出发,前往了各个义军所在地。
陈天豪在准备称帝,而孟阳已经称帝了。
在陈天豪攻入盛京后。
孟阳部下以永安帝已经遇害,国家需要雄主为由,劝孟阳称帝。
孟阳在三劝三让后,在羽西首府游仙城称帝。
并准备第二年改年号为‘中兴’。
可在孟阳刚称帝没多久,就传来永安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青华的消息。
永安帝在得知孟阳称帝后,大怒。
他派使严厉斥责孟阳,并责令孟阳去掉僭号,同时发兵攻打陈天豪,戴罪立功。
孟阳谋划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称帝,他哪里肯答应。
就算他肯,他的部下也不肯啊。
再说了,现在已经称帝了,自己就算放弃帝位,永安帝日后就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了?
孟阳把永安帝派来的使臣扣住,另派人去青华,宣读圣旨。
尊永安帝为太上皇。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都不肯退位。
因为中间夹着一个陈天豪,他们每次都是打嘴仗,慢慢的两方达成了默契,成了两朝并立的局面。
在两方打嘴仗的时候,慢慢的,有一股流言流传开来。
那就是孟阳不是剿灭不了陈天豪,而是故意不灭。
他要借陈天豪之手,把永安帝杀了,然后他再挥师攻入盛京,替永安帝报仇。
永安帝又没有子嗣,这样他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位了。
千算万算,孟阳就是没有算到永安帝逃了。
现在孟阳也不准备对陈天豪用兵了,他准备把全部精力用来整合各个势力。
现在对陈天豪用兵,打输了自己的帝位恐怕要坐不牢了。
打赢了就坐实了流言了。
他才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就这样,表面上,天下三分。
永安帝占据了焦侥、青华、朱卷、禺中、朝云五省。
陈天豪占据了鹿蜀、鹿吴、巴照、昌意、中州五省。
孟阳名义上控制了剩余的东部的十四个省。
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