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住性命,吕布也毫无办法,只能传下命令,全军向合肥一带移动,退守合肥,并且派遣使者向孙策求救。
当天晚上,吕布便率领自己麾下的五万大军,急急忙忙的朝合肥的方向推了过去。
当吕布领着大军撤退之时,嬴信率领的水陆大军,正沿着淮河赶路,急匆匆朝着怀远杀去。
得知吕布率军撤退,整个怀远成为一座空城,并且被王蒙大军占据。
嬴信非常清楚,吕布这是打算开溜了。
在姚广孝、郭嘉等人一众分析之下,也猜出了吕布的意图。
定然是想往南逃窜。
要么就是死守合肥,打算与孙策联军,抵抗住秦军的兵锋,要么就直接逃往合肥,死守合肥,等待着孙策的援军,要么就直接率领手下,渡过黄河,投靠孙策。
亦或者是有其他的可能,朝着西面逃窜,然而这些可能都不大。
嬴信基本上已经确定,吕布是往南逃窜。
嬴信当即下令,郑和、常遇春所部的三万水军,加之留守怀远的两万水军,封锁住淮河一线,防止吕布与刘备西逃。
高宠、庞德、马岱率领秦军铁骑,从南面直插合肥,务必要挡住刘备撤退的路线,将对方在半路劫击。
同时嬴信又命令,已经拿下怀远的王猛所部,命其率领八万兵卒南下,与自己麾下的大军兵合一处,合围吕布。
高宠、庞德、马岱得到命令之后,率领着两万轻骑,长驱直入,直奔合肥而去,打算在合肥附近截住吕布的大军,秦军长驱直入的消息,令吕布再次为之惊恐。
吕布这一行携老带幼,加上还有大量的步军,速度压根就提不上去,
照这样的速度,非要被秦军抢先一步,夺取合肥不可。
尤其是在行军途中,吕布猛然发现,刘备与诸葛亮这一对奸臣,早已经不知所踪。
很显然,刘备非常清楚,吕布大势,已去跟随在吕布的身旁,迟早会被秦军抓住。
刘备与嬴信有着深仇大恨,一旦落入嬴信手中,恐怕会被对方折磨的生不如死。
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刘备便决定舍弃吕布,利用吕布为诱饵,吸引嬴信的注意力。
而他与诸葛亮,则是率领一众亲兵,渡过淮河,打算朝益州刘璋的地盘逃去。
只是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没有想到,嬴信虽然没有想到,这些人会从西面逃窜,可为了防止刘备逃窜的事件再次发生,嬴信干脆调动了五万水军,将整个淮河一线,全部都封锁。
刘备与诸葛亮这一对奸臣,无意之中已经跳进了秦军布置好的口袋网当中。
为了阻止秦军铁骑,率先一步抵达合肥,挡住吕布大军南下逃跑的路线。
无奈之下,便只得在陈宫的建议之下,派遣大将高顺,率领七千步卒,轻装前行,连夜赶往合肥西北方的仙台设防。
企图以高顺这支兵马,使秦军骑兵有所忌惮,不敢轻易突袭前进,
一天之后,高顺率领的七千兵马,便已经匆匆赶至了仙台。
高顺率领大军,刚刚进入城中,高宠与庞德便率领着两万轻骑兵,抵达了仙台以东。
高宠与庞德二人,率领着两万骑兵,一路长驱直入,沿途经过诸多的城池,压根就没有见到吕布大军大规模的兵马。
然而在抵达仙台之时,却发现仙台城头,旌旗遍布,刀枪如林。
派遣探马探查之下,这才得知,高顺率领的七千步卒,已经连夜抵达仙台,抢在他们秦军的前头先行,占领了此城,就是为了堵住秦军骑兵的去路。
“高顺乃是守吕布手下大将,手下又有七千兵马,看样子想要绕过仙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咱们只能够先行攻破此城,才能继续进兵,夺取合肥。”
“如若不然,腹背受敌,我军恐怕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劝说道。
一旁的庞德也补充道:“高顺乃是吕布手下大将,其人用兵本是道也不错,我秦军兵马虽多,却是骑兵为主,想要短在短时间之内夺取此城,只怕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届时吕布已经率领大军,渡过合肥,顺利的南下,岂不是坏了陛下两面合围的大计。”
“依我之见,就当高顺以及城中的守军不存在,我军直接绕过去,直取合肥,挡住吕布大军再说。”
“先前绕过城池,那是因为城池并没有太多的兵马,我们才能不去理睬他们,而今仙台城中有高顺的七千大军,倘若我军继续绕过去,一旦被吕布大军断了后路,该如何是好。”马岱继续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庞德却压根就没有将高顺,以及他麾下的七千兵马放在眼里,一脸傲然道:“那高顺倘若有胆出城,断我军后路,尽管让他来断好了。”
“陛下率领的主力大军,随后便能够赶至,届时正好前后夹击,将高顺以及他麾下的七千兵马。全部斩尽杀绝。”
这时身为主将的高宠,也点头同意庞德的意见。
“庞德将军此言不错,咱们的目标乃是吕布,至于区区的高顺,压根就不用理睬对方。”
“传本将军的命令,全军继续前行,绕过凤台,继续南下,直取合肥。”
秦军将士,当即执行高宠的命令,对于高顺重兵把守的仙台,视而不见,大军直接绕过城池,继续朝南面的合肥进发。
此时,刚刚进城的高顺,自然也察觉到了秦军铁骑,正在朝着城池靠近。
他一面命令手下加强防备,就地取材,准备大量的滚木雷石,打算与秦军好好的血战一场,
然而令高顺震惊万分的是,秦军将士如此的嚣张,压根就没有将自己以及麾下的七千兵马,放在眼里,居然堂而皇之地绕过城池,继续朝着南面进发。
秦军就这么走了,让高顺彻底傻眼了,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处置。
他只能急忙派遣探马,取小路飞马向吕布传信,让吕布想出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