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零随军:海岛生活好惬意 > 第395章 食品厂门口摆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我们今天就去那里。”陈朝阳一听说可能会有便宜食品卖,立刻来劲了。

董晓丹乐不可支,以前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柴米油盐为何物,一心只是工作工作的陈朝阳,什么时候也变得跟自己一样,浑身都是烟火气了?

“好。”本来想第一站去电影院广场的,不过,反正都要试的,在哪里先开始都是一个样。

去车站的路,陈朝阳很熟悉,两人人高腿长,骑车也特别有劲,也没用多久,大概上午九点多的样子,就到了食品厂门口。

这年月,地皮不紧张,食品厂门口有很大一片开阔地。

大概每年都形成的惯例,每到腊月,尤其是腊八节以后,食品厂就要清库存。

所谓的清库存,就是把仓库里的边角废料拿出来低价处理了,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得老百姓欢迎。

这个食品厂,虽说是在县里,可却是国营的大厂,百分之七八十的食品都是出口的。

所谓的边角废料,其实就是品相不好的食材,完全不影响食用。

食品的残次品,跟衣服啊,其他东西的残次品还不一样。

比如说,要做芋头罐头,他会选用大小适中的芋头,而生产基地送来的芋头,虽然已经经过初步筛选了,但去皮后,还是会有一些不符合的。于是小的芋头被剔除到一边。大的芋头会用机器加工成同样直径的大小芋球,这被削下来的边角料也是可以食用的。

但同样被剔除下来的,价格就不同。

比如这个小芋头,价格就会比削下来的边角料要高。

毕竟小芋头还是保持了芋头的本色,而边角料等于是废品了。

但不管是小芋头,还是这样的废品,还是有人会去抢。

要是大芋头两毛三毛钱一斤的话,这些小芋头只会卖五分钱一斤。而这些边角料,一毛钱可以买一大袋。

手巧的家庭主妇,把这芋泥拿到家,加点面粉,或者糯米粉,可以做成各种点心丸子,要是再加点肉的话,就可以做成肉丸子了。

而这个花一毛钱买的一大袋,大到什么程度呢,力气小的都拎不动,至少有十斤左右,这都是食品厂冻在它的大冷库里的。

小芋头同样如此,一买就必须一袋,一袋十斤左右,都是冻得邦邦硬。想拆包都不能够。

所以要么不买,一买就是一袋。

而且要事先想好了,你是要小芋头还是要芋泥。

当然不只是只有芋头,还会有一些夏天的蔬菜,四季豆之类,太长太短,太宽太窄的,都被挑了出来,现在拿出来清库存,也算丰富一下百姓的餐桌。

当然在清库存之前,内部员工,已经囤足了货,平日里三天两头他们内部就会清一批,所以这会儿,厂里的员工也不会跟着凑热闹。

而附近的百姓,已经近水楼台先得月,囤了好几批货。

一般情况下,越往后清的货,质量会越差一点。

所以这会儿在食品厂门口蹲着的,大多是县城住得偏远一些的居民,并且是家里较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他们不用上班,也不会干重要的活,在家看着讨人厌,还不如给一两块钱,到食品厂门口蹲点,能赶巧买点食品也好,买不着也没关系。

当然,总会有一些居民无所事事,喜欢来看热闹。

反正这年月也没啥娱乐项目,到这边来听听新闻,说说笑话,万一有好东西出来了,还可以抢一波。

董晓丹和陈朝阳就在这种情况下,赶到了食品厂门口。

食品厂门口的摊位已经摆出来了,但还没货送出来。

几个人围着摊位在闲聊。

董晓丹就把车支下来,想挨着他们把摊位铺开。

“你们不能放这儿。”立刻有人过来说。

董晓丹立刻像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烟,一个个发过去,包括看热闹的,都见者有份。

陈朝阳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买的烟,他自己不抽烟,所以完全没发烟的理念。

“我不是不让你摆摊,而是等会儿冷库里发货出来的时候,大家会围过来抢,到时候,踩了你的东西就不好了。”师傅们抽着董晓丹发的烟,对她抱歉地解释。

“好,谢谢你们的提醒,那我离远一点。”董晓丹说着就开始移摊位。

“也不用太远。”看热闹的几个人,看董晓丹不仅人长得好看,还很有礼貌,她身旁的男的虽说没怎么说话,但看着也挺正的,让人很是喜欢。

陈朝阳手脚很快,两个人很快就把摊摆了出来,昨儿个两人已经分门别类整理过,这会儿有条不紊,每一种都拿了几样出来。

陈朝阳部队出身,只擅长行动,不怎么喜欢营销。

于是董晓丹就出去活动:“冷库的货还没出来,大家站着也是站着,来我这边看看,有没有喜欢的东西。”

昨儿个让董晓兰去学校找了个小黑板,分门别类,把各种价格都写得清清楚楚,董晓丹把黑板挂在自行车上,省得一遍一遍反复解释。

“男士棉毛裤五元一条,女士棉毛裤四元一条,小孩的三元一条。男士上衣七元一件,女的一件六元,小孩的一件五元。”有人不看黑板,董晓丹只得又不停地重复。

“买一套可以优惠吗?”

“没有,这已经是厂家清仓,最优惠的价格了。”反正就这么多货,真卖不完再说。

“店里也比你这贵不了多少。”有人一边挑,一边嘀咕。

“可是店里要布票啊,你要没有票,有钱也买不着。”董晓丹知道,粮票在历史的舞台时间还久一点,布票没几年也蹦跶不了了,可是这时候没有布票还真的不行。

“你这不要布票?”有人才恍然大悟过来。

“是啊。”这年月,这些针织衫只能在店里买,店里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要布票的产品,可这样的好事,哪轮到外面的人?一般在他们内部就分掉了。

难得这次遇到不要布票的。

“你这衣服质量好不好啊?”有人不放心地用手搓搓布料。

“这么厚实、柔软你看不出来吗?”董晓丹反问。

“质量好为什么不要布票啊?”

董晓丹指指食品厂那边的摊位:“我这情况跟这一样。只不过是出口转内销的,一直在省城那边卖,这次正好机缘巧合,我也就抢了一些回来试着卖卖,要是有市场的话,以后打算在这边弄个摊位专门卖。”

本来是为了营销,脱口而出地,说完后,觉得,好像这样也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