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商末三国志 > 第307章 未竟之梦何去何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已是傍晚,邑姜在房门前站立了许久,在进不进门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定。

一名侍女端着托盘,托盘里盛着一个小陶碗,陶碗里大半碗粟米粥还冒着热气,陶碗边上则是两碟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得上是精致的野菜。

远远地,邑姜朝侍女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接着上前接过侍女手上的托盘,用眼神瞟了一眼房门。侍女会意,上前帮着邑姜推开了房门。待邑姜端着托盘入了房门,门外的侍女将房门轻轻地闭合,远远地站在院中等候房中的人随时召唤。

“还是西岐的粟米香啊……怎么是你?”一直做沉思状的姜尚闻到粟米粥的香味,很快便从思考的问题中走了出来。朝着房门的方向望去,这才发现给自己来送饭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儿。

“父亲一路舟车劳顿,着实的辛苦。但是先侯刚刚崩逝,加之父亲此番出使大唐国是为了战败之事,实在是不宜大肆地为父亲的归来举办太过隆重的欢迎宴会,还请父亲能恕罪。”邑姜将手上的托盘放在姜尚面前的矮几上,朝着父亲又微微行了一礼,礼罢便蹲下身来开始帮父亲布起饭菜来。

“女儿说的是哪里话来?老头子我年届七十,心中早已是无欲无求,这些俗事老头子我早就不放在心上。”姜尚答着女儿的话,端起面前的陶碗,放在鼻下使劲闻了闻,闭着眼回味着粟米的香味。片刻功夫后,这才睁开眼轻轻地啜了一口碗里的粥。

“父亲还在生我和诵儿的气吗?”邑姜望着头发已经几乎全白掉的父亲,突然鼻翼一酸,拉着哭腔朝姜尚问道。

“生气?我缘何生你和诵儿的气?”姜尚端在手中的陶碗顿了顿,抬头望向自己的女儿、鬓角已经有些许白发的长女,口气很是和蔼地问道。

“生诵儿提议对大唐国开战的气,生我没有阻拦诵儿提议的气。”邑姜轻轻地坐在了姜尚的对面,整理了整理自己额前散落下来的发丝,朝父亲问道。

“女儿,你还是不了解老父我啊。从当年渭水边遇到老君侯起,我与他的目的就是一致的,就是为了伐商、灭商,将商王受残暴的统治推翻。后来老君侯崩逝,你夫接过了老君侯的重担,我们仍然是以推翻商王统治为目标。只是可惜啊,可惜你夫命运如此多舛,几次伐商的大战下来,竟然均是无功而返。不仅无功而返,还落的一身的顽疾,最终英年早逝……”

“你、我,旦公子、奭公子,还有先侯五年前一致决定培养诵儿,这五年下来,诵儿着实地长进了不少。便说大半年前他提议对大唐国的战事,那几条开战的理由道出来,其实老父我打心底里是赞同的。诵儿经过四五年的历练,思考问题逐渐全面,做事也开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于公于私,能见到诵儿能成长成这般模样,我这当太师的、当外公的,心中颇感欣慰。假以时日,诵儿定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姜尚将手中的陶碗放下,很是郑重地朝邑姜说道。

“那为何当日父亲见我等均同意了诵儿的提议,第二日便辞去一切职务,就此云游四方。假若此番大战有父亲坐镇,战局说不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并且往日但凡我们和周边的诸侯、方国起了冲突,只要父亲出面,以父亲的才智和手段,最终都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可是此番父亲出使大唐国,也面见了大唐国的首领姜林,为何没个结论……”邑姜终于将自己大半年来心里的怨气和此次的疑虑朝姜尚道了出来。

姜尚听罢邑姜的话,沉思了片刻,嘴唇动了动,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父亲,你到底是怎么了?”邑姜终于伏在矮几上,哭了出来。

“父亲老了,父亲真的老了……”姜尚上前抚摸着女儿的头,很是温柔的说道。

“可是父亲,诵儿成长地再快,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还挑不起这么重的担子。此番战事大败,旦弟在国府中的威信一落千丈,现在文武官员对旦弟继续做辅相已经颇有些微词。往日奭弟在国,还能帮着旦弟出谋划策,还能靠着在军中的威望镇住国府中一众心有不满之人。可现在奭弟被俘,旁人更是指望不上。现在靠旦弟一个人拿主意……父亲,你难道真的看着我们孤儿寡母的就这么惆怅下去吗?”周国新败不久,加之听闻战败的消息,西伯侯姬发就一命呜呼,自己的儿子还小,而整个国家这些时日的军政大事都要靠着自己几个人拿主意,对于一个妇人来讲,最近的压力可想有多大。现在当着自己父亲的面,已经咬牙硬挺了多日的邑姜终于绷不住,在父亲面前像个孩子般将心中的压力宣泄了出来。

“哭吧,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哭吧,哭吧……”姜尚一直摸着女儿的头,没有过多的安慰之词,就这样喃喃地说道。

“父亲,正逢多事之秋,国府之事,还需你接着帮我和诵儿一把。”哭够了的邑姜终于从矮几上抬起头,用衣袖擦了擦脸颊的泪水,朝姜尚朗声说道。

“这个……”姜尚听罢邑姜的话,有些犹豫不决道。

“父亲,你还是不愿意吗?”邑姜见姜尚并没有一口答应,仍不肯善罢甘休。

“多年前,也就是我和你师伯最后一次会面闲聊的时候,你师伯曾对我言讲,说是那姜林说的,说这少年成长到十岁左右的时候,便进入了叛逆期。叛逆期的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常常表现出一些不听话、爱顶嘴、爱逞能等行为,总之就是让父母亲很是头疼。还说这叛逆期表现高峰的时候,是十四岁,就是诵儿现在这个年纪。”

“从上一次诵儿提议对大唐国开战的事情上,我想到你师伯当年说的这话,当年你师伯说还是那姜林说的,这个时候的孩子不能和他对着来,更是不能强行地违背他的意愿,要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尊重孩子的选择。我看你们当时都同意了诵儿的提议,而我内心里其实是对此番战事极其不赞成的,倘若让我像以前劝谏老君侯、劝谏你夫那般地教导诵儿,诵儿能听得进去吗?自是不能,或许还会记恨我这个做外公的……这便是我辞去一切职务,云游四方之因。”

“再说我为何当时极其不赞成战事的原因。大唐国是处在我们东进的侧翼不假,但……你们真的都不了解大唐国的情形。当然了,我也不是非常了解,但这么多年来我为何与你师伯每季都要通信?为的就是能从你师伯的只言片语里,多多了解那大唐国。”

“刚开始的几年里,你师伯的信里其实大多数时候是要我看在师兄弟一场的份上,不要让你夫敌视大唐国,说周国国府若是起了进攻大唐国的念头的时候,一定要让我极力阻拦,他那头也会经常劝谏姜林那个犟驴向你夫早日低头。可是后面的几年,你师伯信里的措辞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多的时候,便是在夸耀大唐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还说要让我们多向大唐国学习。后来更是毫不掩饰地警告我,说大唐国的武器很厉害,让我们不要起敌意。”

“多年前你也是见过你师伯的,你师伯那人可是从不虚言。后来你师伯再送来的信,我都呈给了你……女儿,为父今日问你一句,你可要老实回答我。”姜尚想着这些年的事,很是平静地朝邑姜问道。

“父亲想知道什么?”邑姜听的正是入迷,被姜尚这么一问,半天才反应了过来。

“我呈给你的你师伯的来信,你可曾仔细研读过?”姜尚盯着邑姜的眼睛,很是严肃地问道。

“我……”邑姜听父亲如此一问,结巴了。

“你可曾读过?”姜尚见女儿如此模样,心中一沉,却又换了个问题。

“我……”邑姜一脸愧意。

“难怪……”姜尚顿了顿,叹了口气,喃喃地说道。

“父亲,难怪什么?”邑姜见姜尚脸色突然变得不好,忙关切地问道。

“我和你师伯当年约定,我和他往来的书信,即便不涉及机密,也不会给第三人个人看。但是我对你,却是破了例,你师伯的信我都交给了你,可是你却……倘若你曾读过你师伯的信、倘若你仔细研读了你师伯的信,从中得出一些信息,此番战事……唉。”姜尚无奈地摇了摇头,一副落寞的神情。

“我师伯的信里,真的说了那么多机密?”邑姜仍然有些不信。

“你师伯的信中曾说过,大唐国只有三个团……大唐国的一个团,相当于我之两个旅的兵力,一千多人。你师伯的信里曾说,大唐国的兵士不着盔甲、不使戈矛。你师伯的信里还曾说,大唐国的一种武器,天崩地裂……”姜尚回忆着自己师兄来信里无意间透露出来的消息,颓然地说道。

“师伯信中说的都是真的么?”邑姜仍是一副怀疑的口吻。

“此番战事,旦公子和奭公子的谋划不可谓不缜密。从借着商王受丧仪上的龃龉,让费仲劝谏商王进攻大唐国,又提出联络北方十八个草原上的部族进攻大唐国北部……而我们和商王大军同一日发起对风陵渡的突袭,这番谋划真的是无懈可击。但是这些谋划,是建立在对大唐国完全不了解的基础上的,等你们了解了大唐国的真实实力,这一番谋划……”

“我这么给你说吧,姜林的那个卫队队长是个人来疯,只要你给他说点好听的,混熟了,他什么都能告诉你。此番战事,大唐国的兵力几乎就没调动。北部平城的一个团,击败了草原上十八个部族两万人的马队。孟津渡口的一个团,加上赶过去增援的两个营,不足两千人的军队,击溃了商王大军八万人。而同一天,芮国两个师从大河上游顺流而下抵达大河对岸,突袭风陵渡渡口,当时风陵渡渡口只有大唐国三百余不足四百人,硬是将芮国突袭的两个师差点击溃。”

“是不是不敢相信?说真的,我也不信,但事情真的就这样发生了。而且,还有一个更不敢让人相信的事情……”姜尚想着包爽一路上的趾高气扬,心中一阵抽抽。

“什么事情不敢相信?”邑姜听着父亲带回来的最真实的消息,心情也沉到了谷底。

“芮国大军突袭、占领了风陵渡渡口仅仅半日,我们后续大军尚未开始渡过大河,身在孟津的姜林就已经收到了风陵渡的消息。而姜林调兵遣将的命令,不到一个时辰后就下达到了各个作战的队伍当中。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的大军渡过大河,朝安邑城进发的半路上,就被大唐国军队突袭的原因。”

“姜林的卫队长对我说,无论是平城,还是安邑城,亦或是孟津渡口、风陵渡渡口,只要遇到敌情,无论姜林身在何处,半个时辰内定会知晓。只要是大唐国各个重要的城,姜林想知道的事情,超过一个时辰得不到结果,姜林便会拍桌子骂娘。一个时辰……一个时辰……”

“这次我出使大唐国之时,前哨渡过大河终于与大唐国守军接上了头,大唐国守军派人护卫着我渡过大河之时说,已经向姜林请示让我前往何处交涉。当时我心想,恐怕又要在风陵渡渡口耽误上一些时日了。可是等我刚刚抵达大河对岸,他们的人就说奉姜林之令,送我去安邑城。我当时还想,既然这姜林就在风陵渡渡口,为何不在风陵渡渡口与我见面,还要费这么大功夫去安邑城。后来我才知道,姜林那些时日一直在安邑城……从前哨渡过大河,到我渡过大河的功夫,真的不足一个时辰……”

“并且,如那大嘴卫队长所说,此番三处大战,大唐国仅牺牲一百六十余人……仅牺牲一百六十余人啊。这仗以后还怎么打?四个团,五千余人的兵力,击溃北、东、西共十四万人敌袭,俘获近七万人,只牺牲一百六十余人……女儿,你说这仗还怎么打?你可以以国府之令,将旅帅以上的军官集结起来,好好问问他们,看看这仗怎么打?老父我老了,一路上思来想去的,想不出来任何的应对之策,怎敢再在朝堂上指手画脚,误了两代先侯未竟之梦?以后该何去何从,老夫心中几无良策。”姜尚终于拒绝了女儿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