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孚郡王府在东齐省有不少产业,所以对于东齐今年的年景情况还是有一点了解的。至于东省地方官员的奏报,他根本直接忽略。
可即使如此,那些王庄的汇报远不如这些照片震撼。
汇报只是预测、分析,是一堆数字和文字,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肉眼可见。
过了片刻,奕譓终于坐下,闭上眼用手指按摩了一会儿自己的头部。
在场所有人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奕譓按摩了一儿,终于又睁开眼,表情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李先生,这些照片都是您亲自拍到的吗?”
“是的,整部片子都是我在最近几个月里,在东齐省各地拍到的。”
“为什么,要给本王看?”
“回殿下,实不相瞒,我之前已经将这些情报向东齐省官员做了汇报,并且这次我来京师,也将这些情况整理成文件通过吉利国使馆提交给了贵国各国事务处。但是,都没有任何回应。无奈之下,只好打扰王爷您了。”
“永禄。”奕譓轻轻的唤了一声。
“王爷,奴才真没看过这些个呀。”永禄早吓得跪地不起。
“没看过,可是现在也看着了。算你有功,回头到账房领赏。”
“王爷,这?”
“这什么这?这里没你的事儿了,先下去吧。”转过头面向李伯约“此事既然本王知道了,本王自然会有安排。也自然会给李先生一个回复。”
事实上,饥荒这种事情,在黛青王朝统治下的中土几乎是年年都有,只不过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在黛青王朝之前的日月王朝的灭亡虽说是各种综合原因,但一个最大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土连续数年出饥荒而,饥荒在激起农民军的同时又导致了瘟疫,最终将号称“史上最刚硬王朝”的日月王朝压垮了。
天灾是可怕的,但是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帝国如果运转正常通常是顶住天灾的。最终导致一个帝国倾覆的,其实还是天灾的人祸。
而偏偏现在的黛青王朝,就处于这样的一种人祸状态。
有哪些人祸呢?
一是赋税太重。
黛青国本来推行的是“永不加赋”的政策。
泰熙五十一年(1712年),泰熙帝颁布了一道重要的谕令,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政策的实行影响是巨大的,其后的君正朝又实行了摊丁入亩政策,自此,人丁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泰熙帝在谕旨中曾说:“朕览各省督抚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正是永不加赋,推动了黛青帝国宽松和平的社会环境,使大多数底层百姓减轻了压力。从而开创了传说中的“泰翔”盛世。得到释放的劳动力暴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当时黛青帝国的经济甚至达到了全球经济的30%。可以说:“天下三分,黛青独居其一,列强共享其一,其余万国共享其一”。
然而,自德光年间,以福寿膏战争开始吉利国首先以坚船利炮打破了黛青帝国封闭的大门。随后,而兰西国、利坚国、罗斯国,纷纷效法,先武力威胁开道,后巧取豪夺落实,向黛青帝国索要各种好处。或要赔款,或要割地,或要特权。
黛青国再富,也架不住这么割肉啊。
而且,洋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有大平军、搓军,等各种内乱。所有这些无一不需要用钱,国库迅速变空。
为了应付,朝廷只好事实上放弃了“永加赋”的祖训,开始巧立名目的增加各种苛捐杂税。
在这些税外之税的压力之下,百姓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要用来缴纳额外的赋税。如果风调雨顺的年景,百姓尚能勉强维持温饱,可是一旦出现各种灾害,那恐怕就难以为济了。
二是朝廷允许百姓种植福寿膏。
第二次福寿膏战争失败后,福寿膏贸易开始变得合法化。福寿膏的吸食者无论如何就摆在那里,供应福寿膏的却只有洋人,结果就是不仅吸食者身体垮掉,家破人亡,而且因此花掉的白银最终还只能外流。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就提出:与其白白被洋人赚钱,还不如干脆咱们自己也种,让福寿膏本土化,这样最起码还能少赔点。
朝廷最终默许了这种观点,于是百姓开始种植福寿膏。而种植福寿膏“其利十倍于种稻”,因此各地百姓纷纷改种福寿膏,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即使是农户很多也需要购买粮食方能度日。
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灾害,粮食供应不上,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三是仓储制度弱化。
在封建王朝中,天灾人祸都是时有发生的,为了应对灾荒年景,历朝历代都会设立各极粮仓,从采买粮食,管理粮仓等都有一套极完备的制度。
不过,制度是人定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监督。一个王朝强势的时候,执行力和监督力都会比较强,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而因为各种内忧外患,黛青王朝的管理力度几乎形成虚设,仓储制度也是日益衰弱。主管的官员,往往不仅不能及时添补粮食,防备万一,反而侵吞、变卖仓库中本就不多的粮食。仓储几乎就是个空壳子,
那么,一旦出现灾难的时候,这最后一道防线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些情况,奕譓都明白,其他王公当然也明白。而朝中实际操作的官员,自然就更明白。
当然,两宫和皇帝,其实无所谓明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