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赵云是我弟 > 第39章 题外话:威海暴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今天早上刷到一条新闻,说是威海暴雪持续三天三夜,积雪深度达74cm,刷新全国纪录。在感慨凛冬将至的同时,亦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威力。

恰好这本小说上一章刚好写到青州之事,而威海正处在古青州的最东端,因此作者的脑回路不禁大开,胡思乱想了很多。

刚刚心思走神,又翻阅了很多旧新闻,发现古青州之地还真是多灾多难,但总体来说无外乎两种灾难,大旱和大涝,旱涝并举。

结合上一章的内容,兹以为,还是跟青州这个地名以及所处的位置有关,试分析如下。

事先声明:作者不哗众取宠,亦不宣扬迷信,只当是‘事后诸葛亮’,而且是借着生搬硬套五行的内容,试图以五行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说白了,作者就是个写小说的,我就随便一写,你就随便一看,切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输了,科学都解释不了的现象我能解释个嘚啊。

此外,本章节如果有不当的地方,作者将第一时间删除。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作者多想了,因为都没有人看,自然就不会有人提意见,所以被人看到的概率几乎为0,这还不是想咋写就咋写,哦了个耶!

(意思是解释权在我,我说删就删,哈哈……手动滑稽、狗头保命)

本章内容只分析古青州的情况,不牵扯其他地区,不掺杂个人感情,至于威海暴雪,作者亦不作分析,不要过分解读。

青州处于东方,属木,东方木旺,木旺则水缩,水缩就是水少呗,水少肯定就旱呗,所以忌见木、火的年份。

因为见木为帮扶,木越旺水越少;而木生火,木旺则火旺,火旺亦能把水烧干。

纵观历史上山东大旱的年份,能查到的记载如下(主要是某度上的搜索),第一条记载为:1637年-1641年,崇祯大旱。

1637年,丁丑年,丁属火,丑为金库。金入库不能生水,所以水少而火旺,忌夏季火旺,所以这一年的记载为‘夏旱无麦’、‘大旱米饥’。

1638年,戊寅年,戊属土,寅属木。木克土,忌春天木旺,土受克而不能制木蓄水,所以本年的记载为‘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木盛生风,故知风大。

1639年,己卯年,己属土,卯属木。同上,忌春天木旺,果然,本年记载为‘自正月不雨及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古人言:“旱极而蝗。”意思是大旱之年往往伴随着蝗灾,而六月、七月为夏季,火旺,旱之极也,故有蝗灾,这样解释很合理吧。

1640年,庚辰年,庚属金,辰为水库。金克木,木受制,而且金又生水,水应该旺才对,看似这一年应该太平无事,可是仔细一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辰为水库,何为水库?可以这么理解,水库就是水池,意思就是把水收入水池中保存起来、隐藏起来。

把水藏入水池中这水还能用吗?

很显然,不能。

不要抬杠说水池中的水随时都能取出来用,按五行理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必须逢冲、逢合这库中之水才能用。(不要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五行的世界不是科学的世界,他俩不一样)

而且这一年中,金生水,生的再多也只能藏于水池中。同上,别抬杠,说什么水满则溢,可以把这个水池看作无限大,生再多的水也能存得下。

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明白‘水多金沉’的道理,水多金沉,金沉入水底,导致金无法克木,这样金就没办法再起作用了,而木、火不受影响,该旺的还是旺,所以这一年肯定继续旱啊。

而且更可怕的是,庚金为肃杀之物,而水多生寒,可知这一年中整年都不太平。

果然,这一年的记载为‘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

看到没,惨烈至极,同时也坐实了庚金为肃杀之物以及水多生寒的证据。

1641年,辛巳年,辛属金,巳属火。火克金,春夏木旺火相,辛金无用,故而‘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

但是秋冬以后,金水当令而旺,巳中所藏丙火,合辛而化水(丙辛合化水),水复生,而木火受制,所以持续了五年的大旱到这一年终于结束。

虽然记载没有明确说明是在几月份结束的,但依作者推断,必然是在冬月前后,水旺之时。十月为亥,壬水当令,壬为天河之水,冲奔无势;十一月为子,癸水当令,癸为雨露,能滋养万物,故知大旱是在十一月结束。

第二条记载为1665年和1785年。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年份放在一起呢,因为实在是太巧了,这两年都是乙巳年,乙属木,巳属火,木生火,木旺火相,忌春夏。

果然,这两年的记载中,也是惨不忍睹,而且多有这样的字眼,‘山东六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春饥’、‘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以及‘春夏大旱’、‘秋九月不雨至是年秋七月,大蝗。人有不辨路径为蝗所食者’、‘春无雨,至于六月始雨,岁大饥’、‘春飓风连月,损濒海麦苗,夏六月大热,人多渴死……秋大旱’。

单看字面意思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惨烈,毕竟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作者也不想感情用事,亦不会妄然煽情,请自行理会。

第三条记载为1875年-1878年。

(估计是写错了,因为这一阶段的内容是从1874年开始的,所以作者按1874年开始分析)

1874年,甲戌年,甲属木,戌为火库,火通根而旺,木旺火旺,水无生机,故春夏连旱。

1875年,乙亥年,乙属木,亥属水。水生木,春天木旺,木旺则水缩;夏天火旺,火旺则耗水;所以这一年的记载为‘春夏旱无麦’,这一点作者能理解,但是接下来的‘秋歉收,冬无雪’,实在理解不了,秋冬金水旺,乙木受制,水复生,为啥还会‘秋歉收,冬无雪’呢?(望指教)

1876年,丙子年,丙属火,子属水。水克火,春夏木旺火相,水不能克火,但是也到不了水耗尽的地步吧,而记载为‘春大饥,草根树皮食之为尽……秋歉收,大疫,死之甚众’。

说实话,这一年的记载作者实在理解不了,虽然没说是大旱,但是‘大饥’是怎么来的?而且秋冬之后,有丙火暖局,怎么还会出现‘秋歉收,大疫,死之甚众’的情况呢?(实在理解不了,莫非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可是作者搜索之后也没发现重大事件啊,真是令作者费解)

1877年,丁丑年……

哎,啥也不说了,竟然又跟1637年重逢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1878年,戊寅年,还有什么好说的,肯定跟1638年是一样的呗。

由于搜索丙子年事件的原因,作者突然有了新发现,1877年和1878年的大旱是有明确记载的,而且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丁戊奇荒”。

这次大旱从1875年开始,持续四年,干旱程度为200年一遇,饿死的人达千万以上。

唉?

为什么没提到1874年的情况,难道那时刚露苗头,没人在意吗?

还有啊,为什么1879年就没记载了呢,还有1880年呢,这两年的情况不应该跟1639年和1640年是一样的吗?

真是越来越令作者费解了。

至于第四条记载,1927年-1929年,我看也没必要继续再分析了。

果然,一味的信奉五行学说是不对的,是不科学的,毕竟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的事物,该接受的还是得接受,越快融入新世界越能体会到新快乐,何必给自己找烦恼呢。

好吧,就到此为止吧,以上内容一派胡言,各位看官就当看个热闹罢。

最后,

瑞雪兆丰年,祈愿威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