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臣不敢欺瞒陛下,不过番薯产量虽高,也可做主食,不过储存有些不便。需要切成片晾干磨面储藏才行,三斤多新鲜番薯才能切一斤干出一斤番薯面,而且番薯面的食物的味道远不如才摘下来的时候。”

徐光启当然不会撒谎,而且奏事清清楚楚,利弊都给说了出来。

“这都不是问题,一亩地两千斤斤,这就是天降祥瑞!”

朱翊钧现在可听不进去这些,满脑子就是两千斤。

别说按照徐光启说的,三斤多番薯能出一斤面,就算四斤出一斤番薯面,那一亩地也能有五百斤番薯面,比起一亩地两百斤出面一百五十多斤的小麦,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你说啥,味道不好。

你问问那些每天都吃不饱饭的百姓,他们在乎味道好不好么?

别说灾荒之年,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即便是风调雨顺之年,能放开肚子吃饱的农民又有多少?

“孙儿恭贺陛下,天降祥瑞于大明!”

拍马屁这种事,水平高不高是一回事,拍的快不快是另外一回事。

“臣恭贺陛下,天降祥瑞于大明!”

徐光启其实也明白番薯对于许多处在吃不饱饭状态下的百姓意味着什么,他刚才之所以要说那么多,只是为了防止皇帝日后算账。

“哈哈哈,好,等到这番薯成熟的时候,朕亲自前往王庄去收割,朕要亲眼看到祥瑞出世!”

朱翊钧激动坏了,这么多年了,骂他的人那么多,尤其是这些年天气变得异常,不知道多少人都说他是无道昏君。

到时候就让你们看看,上天还是偏爱朕这个儿子的。

“殿下怎么知道那玉蜀黍,哦不,是玉米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可以煮着吃的?”

出了乾清宫,徐光启不由的开口问道。

没错,现在玉蜀黍改叫玉米了,这是刚才心情高兴的朱翊钧金口御封的名字。

“哦,是朕听一个小太监说的,他小时候嘴馋吃过一次。”

朱由校随口应付了一句。

徐光启倒也没有再多问,要知道玉米也传入大明几十年了,只不过之前一直在福建等地种植,并没有推广开来。

若不是他偶然知道了这玉米和番薯,他也不会想着推广。

不过现在他倒是信心满满,毕竟有了皇帝钦封的祥瑞,以后想要推广简直不要太简单。

“徐师傅可是担心番薯数量不足,难以大量推广?”

看着徐光启有些心事,朱由校大概猜出了原因,便开口问道。

“都瞒不过殿下,的确如此,虽说这番薯、玉米产量确实高了一些,可要想大量推广,需要的种子确实更多。”

徐光启笑着点了点头,他确实是在担心的种子的问题。

“此时徐师傅无须过于担心,不管是番薯还是玉米要种植也得到明年了,这两种作物本就不是我大明所有,到时候徐师傅一道奏折让市舶司放出风去,那些以前只能拿银子来做生意的泰西商人,自然愿意将这两种作物运到我大明来。”

“我反倒是觉得,徐师傅现在应该好好将这两种作物该如何种植整理成册,以免要推广的时候来不及整理。”

朱由校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并且温馨提示。

“殿下放心,这两种作物如何种植,臣早就总结好了,不过修改一番还是需要的。”

对此徐光启信心满满,既然想到了要推广,这些工作自然是早就做好了的,只是现在皇帝将玉蜀黍更名为玉米,有些地方还是需要修改的。

“对了,推广玉米和番薯的册子不如就用我之前跟徐师傅说的白话文写作。到时候即便是不识字的老农,也能知道该如何耕种。”

朱由校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的温馨提示有些多余了,不过他很快又想到了白话文,便建议道。

“殿下言之有理,臣回去之后便好好总结!”

徐光启眼前一亮,未来推广玉米、番薯面向的是百姓,用白话文确实更合适一些。

八月十五很快到来,按照惯例这一天皇宫是要赐宴的,不过朱翊钧嫌麻烦,直接改为赏钞,免得那些大臣跑到皇宫来。

看着早就是废纸的大明宝钞,已经习惯的大臣们倒也不在意,其实如果不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谁也不愿意中秋佳节,跑到皇宫吃那顿饭。

大臣们虽然没来,不过皇家的宴会还是要举办的。

朱翊钧子女不是很多,后妃活着的也就十几个人,加上太子一家子十来口人,拢共就三十来口。

按照惯例应该是男的一席,女的一席,不过现在人不多,干脆就在一起了。

就这,朱常洛都激动的不行,记得上次赐宴还是上次,说起来也有十几年了。

好像自从开始争国本,就没跟自己老爹一间屋吃过饭。

这次的饭菜做的,说实话味道并不怎么滴,不过有个煮玉米,还有蒸番薯,倒是颇受大家的喜欢。

尤其是蒸番薯蘸上一些白糖,吃进嘴里绵柔可口。

“这玉米味道确实不错,上次校儿让人送过一次,臣妾就一直想着再吃一回呢。”

跟朱翊钧坐在一桌的皇后王氏笑眯眯的说道。

“是啊,皇后若是喜欢,朕便叫人冰存一些,以后也能吃到。”

朱翊钧点了点头,向王氏说道。

“就是因为吃的少,才好吃,若是经常可以吃到反倒不会那么觉得了。”

王氏笑着婉拒。

“皇后说的是,尝尝这个番薯,味道也很不错。”

朱翊钧知道皇后的性子,也不在意,用筷子夹了一块番薯蘸了白糖然后放在了王氏的小盘子里。

“多谢皇上。”

王氏道了声谢,便夹起来吃了起来。

如果说朱翊钧和郑氏更像是民间的夫妻,平时还有嬉笑打闹、甚至生气吵架。

那么和王氏就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儒家眼中最好的妻子。

实际上王氏也确实贤良淑德,除了十来年前脾气有些暴躁,这些年好了许多。

至于为何如此,朱由校倒是知道一些。

皇后王氏自从15岁也就是周岁14嫁给了万历皇帝,18岁的时候生下了长公主朱轩媖,从那之后一直没能怀孕。

国本之争的时候,朱翊钧不知道是真的想要嫡长子还是故意以王氏为借口,总之就是以皇后还年轻为由不立朱常洛。

可想而知,那时候王氏的压力有多大,更年期提前也说不定。

不过随着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她的脾气渐渐的就变好了。

对于这个妻子,朱翊钧不管是出于尊重也好,念结发妻子的旧情也好,总之一直没有废掉她,两人平日的关系也还不错。

实际上两人去世的日子也颇为临近,王氏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初六去世,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就驾崩了,前后不过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