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群没有造次。

他们对尹煊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按道理来说,对普通百姓,尤其是远离长安城区的百姓们而言,他们基本是不在乎这些勋贵侯爵的,这些人物,在长安城区里的百姓们口中,还能作为谈资议论一二。

可…

这群远离长安城区的人,都不知道长安城里今天发生了什么。这些勋贵侯爵,就连当做谈资的资本都没。

唯独尹煊是个例外。

其他贵族们再怎么好名声,再怎么义气云天,百姓们几乎看不到他们带来的好的改变。也就是不打仗了…可不打仗,那不是皇帝的功劳嘛。

可尹煊带来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

家里的青壮,有些去了工坊打工,每个月都能捎回来一大笔铜钱。

地里种了棉花,每一亩多卖出去的那些钱,让他们碗里都能多一块肥肉,小孩贪吃,还能任性地给他两片。

那日子是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那都是活神仙。整个大唐,孙思邈算一个,这位正阳公也算一个,至于陛下…嗯…如果没徭役什么事的话也算一个,但是有,那就只能算半个了。

黑衣不良看着人群,努力回想着尹煊的姿态,稀奇古怪地折腾出一个还算是狰狞中能看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出来:“正阳公托我给你们带了一个问题。”

“你们是否信任正阳公?”

信任?

人群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只要不是让他们掏钱,那他们对尹煊就是百分百的信任。

“正阳公说了,这朝廷新政、公学开办,其中大半花销都是朝廷出钱,各家各户,只需替自己孩子出个书钱便可。”

众人的脸色稍微松垮了一些。

老人站了出来,依旧皱着眉头:“这位郎君,朝廷虽是好意,可这…读书莫不过就是买书的花销。”

“就是如此,我们小家小户的又怎么可能负担得起。”

纸墨笔砚都还好说,书可是贵重物。

黑衣不良又笑了笑,笑容更狰狞了:“正阳公说了,他先前拿出的纸张贱价之法,已经开始应用。”

“公办学塾所需之书,就是用此法造出来的,朝廷又负担一部分成本,每一年级的书,仅需数十文足以。”

数十文?

老人颤颤巍巍地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耳朵:“是文而不是贯。”

黑人不良点头,重复了一遍:“对,是文而不是贯。”

老人心情有些激动,到他这个年纪,是知道读书的好处的——可性价比摆在那,几十贯去做和几十文去做,那是两码事。

一个是一家人几乎一辈子的收入,另一个则不过是工坊几天的工钱。

老人没了反对意见。

人群里有人站了出来,壮着胆向黑衣不良讨教:“我听闻朝廷是强制让人去公学读书的,这可咋行,俺家男人去工坊了,地里可就指着我那几个孩子。”

黑衣不良迟疑着点了点头:“确有此事。”

人群沸腾起来。

黑衣不良又举起手里的锦盒,把人群镇住,他接着说道:“朝廷规定,凡满五岁,而不满十二岁的,必须要去公学读书。”

五岁到十二岁。

这让人群里稍微安心了一些——这个年龄都是半大的孩子,没几把力气,往日里做的都是些杂碎的活。

他们去读书人了,大不了他们这些为人父母的让那些做哥哥姐姐的辛苦一些就是了。

但还是有些人心里不甘,他们是真的舍不得这些劳动力去读了书。

“这读书有嘛用,难道让他们读几年书,就去参加科举嘛?”一个人忿忿不平地开口, “那些读几十年书的都不成,他们就成了?”

读书有什么用?

养几年闲人,以后不还是要在土里刨食。

黑衣不良嘿嘿一笑,他的想法和这个人算是不谋而合。近日来,他们这些不良,也在准备着强制让去识字、读书。

他也觉得没甚鸟用,但…这些他不能说,他是过来劝服这些人的。

“正阳公说了,你们若是信他,将孩子送入读书,日后就算不能科举高中,就算只是在家里种地,种出来的粮食都会多出数成来。”

人群惊呆了。

他们瞪圆了眼看着黑衣不良。

读书还能对种地有加成的?这…不太符合他们的印象啊。他们对读书人种地的印象,那只停留在“糟践”这两个字上。

读书人哪里会种地。

“这…我见过读书人种地的。”一个人高高举起手,皱着眉头,“那都不叫种地,只会拿着锄头随便晃悠几下,苗能活下去,就算不错的了。”

黑衣不良耸了耸肩:“这是正阳公的话,你们信正阳公吗?”

人群没了声,心里有些打鼓。

黑衣不良又接着说道:“正阳公说了,公学教授的内容,不止是经文要义,还有正阳公的一些本事。”

“这些本事,都是能有助于生活的。”

还有正阳公的本事?

这下那些之前还负隅顽抗的人,现在一个个都松懈了起来,这…读那些死书他们不乐意,可学正阳公的本事,真的让他们心动了。

正阳公最大的本事是什么?

做饭?火药?读书?

都不是。

在这些人的眼里,正阳公最大的本事就是赚钱。从区区农户出身,到现在日进斗金,这才几年的时间?

能学得正阳公的本事,哪怕只是百分之一,不,千分之一,这一个月至少也能挣到一贯铜钱吧?

这种能挣钱、挣大钱的本事,谁不想学?现在尹煊的名号一搬出来,别说是送自家孩子去公学,他们自己都动了这样的心思。

黑衣不良劝住了众人,把他们劝了回去,让他们和家里的人说一声,让他们继续支持朝廷勘测、创办学堂的事。

这样的事,不止是发生在灵武乡这一个地方。

长安附近大大小小的村、乡,都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或是不良、或是金吾卫,拿着棉花、盘子,就如同尹煊亲临一般。

没有人敢对这两样东西不尊敬的。

转天,甚至有人真把这两样东西当作了替身,供奉了起来。只是…供奉的名号有些问题,不是食神、文曲星什么的,而是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