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准备就绪,就等陈军的追兵到来。片刻之后,下游江面上,出现了几十艘船,正是张承所率的陈军水军。
余晖之下,张承看到前面几十艘船。其中前面有十几艘排成一行,船上有士兵正拿着火把,他一时不知道敌军是何意。
他没有停下来观望,而是继续进军,靠近敌军。他的意图很明显,敌军的船只那么小,自己直接率军冲撞过去就行了。
此刻,法正屏住呼吸,目测双方的距离。眼看敌军越来越近,他打了个手势,船上的鼓手敲了几声鼓,这是点火的信号。
十几艘上的士兵用手中的火把点燃船上的马料或柴火,船只燃烧了起来。点燃之后,船只上的士兵转身跳入江中,向后面的船只游去。船只没有桨手划船,便顺江而下,向陈军的水军而来。
张承一看敌军把船只点燃,心中大骇,敌军这是使用火攻。他连忙下令:“快,调头后退,往侧面躲。”
战船上的士兵连忙摇动旗帜,用来传达命令。陈军的士兵久经训练,各船只上的士兵收到命令后,开始有序地调头。这战船可不小,调头也不方便。
此时,火船越来越近,眼看要到眼前了,陈军的战船才调头完毕,先是往后划了一会儿,再划向侧面,躲过了火船。
看到火船顺江继续飘到下游,张承这才松了口气。然而,这么一折腾,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天已经暗了下来。张承气得直跳脚,又下令再次调头,继续追击。追到刚才那个地方时,敌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又率军追了一刻钟时间,连半个敌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天已经完全暗了,他这才死了心,让士兵点了火把,调头回去。
陈飚在江阳城等候各路追击的军队陆陆续续回来,得知让刘备给跑了,虽是有些遗憾,但他也没有在意。
两天之后,陆逊率一万五千大军来到了江阳。又过了几天时间,南郑被黄忠攻破的消息也传来到江阳,陈飚大为高兴。如此一来,益州大局已定。
他反倒不急了,越是最后时刻,就越当稳妥。他打算在江阳休整半个月时间,待后方粮草押运过来,再做打算。如果要进军成都,这粮道就直接就拉长了上千里水路,他不得不谨慎。这时,陆逊匆匆忙忙来到陈飚。
“拜见庐江王。”
“伯言无须多礼。”
“庐江王,我大军既已攻破江阳和垫江,为何不进军成都呢?”
“如今大军疲惫,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孤需等下一批粮草辎重送过来,才进军成都。”陈飚有点想不明白,陆逊会来催他进军,陆逊并不是一个急躁之人。
“可是,我军进军慢了,刘备必会有准备,如此一来,我军仍需费些时日,更何况……”陆逊微微犹豫
“更何况什么?”
“我以为刘备回成都后,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坚守成都,若是坚守成都,他可能会坚壁清野,只是这招对我军并没有用处,因为我军粮草一向由水路运输,不会掳掠百姓以补充粮草,只是苦了蜀郡百姓。”蜀郡是成都及周边地区的郡名,其治所是成都。
“其坚壁清野,让其获得一些粮食,最多也只能再坚持几个月,我军迟早攻破成都。只怕,刘备会选择另外一条路,那便是逃跑。纵观刘备征战半生,从幽州南下到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直到入蜀,刘备几乎无时无刻都在逃亡。”
“如今益州不保,他多半仍会潜逃而去。若被其潜逃,将来必成祸患,因此,此次攻占益州,庐江王务必要抓住刘备,生死勿论,绝不能再让其逃跑。”
“可是。”陈飚低头沉吟了一下:“今大汉天下将定,他能逃去哪?莫不是要去雍凉二州?”虽然鲁肃大军已经平定了雍州,但路途太遥远了,陈飚仍未收到消息。
陆逊摇了摇头:“我军已占据汉中,北上之路被堵,刘备若北上去雍凉二州,一则中途遥远,二则要经过我军的地盘,实为不明智。我以为,刘备可能会选择南下,进入南中地区,因此我军需提前派大军封堵其南下之路。”
“怎么封堵?”
“占据僰道县,僰道县(宜宾县)是长江与渎水交汇之处,渎水又流经成都附近,若刘备选择南逃,最快捷的道路便是从成都坐船而下,在僰道县进入长江,再向长江上游而去,进入南中地区。”
“我军占了僰道县,于两岸设置关卡,对过往船只加以盘查,如若刘备走水路,则必会被拦住。”
“那若是刘备走陆路呢?”
“据我所知,从成都南下的陆路主要有三条,分别是五尺道、灵关道和旄牛道,五尺道其起点便是僰道县,乃秦李冰所开,因其道宽五尺而得名,我军占了僰道县,即可防范刘备走此道。”
“灵关道从成都到越嶲郡临邛再往南,旄牛道是经旄牛县往西南,进入身毒,此道乃先汉之时博望侯张骞所开。旄牛道到了异域,恐怕刘备不会走,所以,刘备若走陆路,只能走灵关道,进入永昌郡。长江倒也通过永昌郡,只是这水路就有点长了。”
陈飚顿时明白了陆逊的意思,那就是占据僰道县,堵了刘备走水道以及陆路上的五尺道。刘备不会走旄牛道,灵关道则距离江阳或僰道县太远,已是无能为力。换句话来讲,陆逊是建议陈飚兵进僰道县。
“我以往在江州时,会派人仔细勘查过益州的道路,由此知道这三条主要的南下道路,至于是否还有其他道路,恐怕就不得而知了。”陆逊似乎也担心自己搞错了,又解释了一句,没把话说满。
“好吧。从江阳到僰道似乎并不远,伯言,不如你率一万五千大军,兵进僰道县,占据此水上要道。待时机成熟,你留下几千军队,留守僰道,再率大军进军成都。”
陆逊听了,连忙行礼:“庐江王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