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书房,贾琮和一众三品及以上的重臣在此商议登基大典一事。殿里略有些拥挤,不过,总比在奉天殿里强。
奉天殿里满是陷阱,坑里面还有几具尸骸,不是商议开国大事之地。
登基大典大体规格已经定了下来,具体的细节,贾琮交给了内阁和礼部操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内阁的五人里,有两位是贾琮的师兄,原内阁大臣左士衡担任首辅,刑部尚书方子正入阁。
贾琮礼法上的舅舅,原户部左侍郎张敬也入阁。
内阁采用与后世相似的轮换机制。
由于这半年来,许多老臣在动荡中被清洗,一些位置空了出来。
贾琮将另外两位师兄,礼部右侍郎柳进益升为礼部尚书,工部左侍郎黄子固升为尚书。
新朝要平稳过渡,除了需要有能耐的人,利益与自己绑定在一起并忠于自己也很重要。
否则私底下使个绊子,就能添麻烦。
原太后的父亲是礼部左侍郎,贾琮让他继续担任,登基大典是检验他是否有二心的重要时机。
此外,贾琮始终没忘记当年凤阳府大饥荒时,治理灾情,救助灾民,有担当有能为的滁州府知府吕有为师兄。(见51章)
前朝改稻为桑之祸时,他听从贾琮给师兄们的建议,顺利避过。
如今他也不过三十多岁,贾琮把他当重臣培养,下旨将其调进京城。
国丈林如海避祸回了江南姑苏,贾琮看重其治理盐务和理财的经验,请其回京接任户部左侍郎,作为下届内阁历练。
金陵三杰和师侄李博远如今在治理台湾,也被贾琮下旨回京,作为年轻一代俊杰培养。
做完新朝的重要人事布局已是午时,折腾了半日,众人都有些饿了,
丫丫手持尖刺狼牙棍守在御书房外,肚子发出咕噜咕噜声,连里面的贾琮都听到了。
然而,如今的皇宫里,贾琮没有可用之人,只得命亲兵出宫,去自家的酒楼送些吃食进来。
一位老臣许是饿了,愈发不能抵抗京城的严冬,搓了搓手,道:
“陛下,如今北边鞑子、东北方向的女真都被陛下击溃,新朝已无需天子守国门,不如定都江南吧。
金陵乃是六朝古都,文化昌盛,人杰地灵,又是江南兵家必争之地,做都城甚为合适。”
一些文臣怀念江南富庶,气候温润,于是纷纷附和,口称皇上“文治武功”已无需戍边,不如定都金陵。
另一些文臣武将,则从历史上几乎都是从北往南一统九州,强调北方的军事价值,与定都南方的一派争论起来。
贾琮抬起右手,缓缓往下按去,百官顿时安静下来,贾琮道:
“江南气候温润,繁华似锦,若是个寻常百姓,朕也愿意在江南逍遥快活一世。
不过,一座城池像人一样,亦有其性情。
金陵就好似出水芙蓉的少女,朕很喜欢。但是,这样一座城做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不合适。
如今的京城街道宽阔,建筑恢弘,整座京城透着古朴、庄严、大气、沉稳。
冬季的冰雪和寒风,又给京城平添了一分肃杀之意!
这样一座城池方才配得上一个帝国的都城。”
文武重臣听闻,深以为然,忙道:
“吾皇圣明!”
接下来提到国号,贾琮希望用“中华”或是“华夏”。
然而这次遭到文武百官一致抗拒,纷纷谏言,自古以来,中原大地的国号都是单字,顶多称呼时在前面加个“大”。
用两个字做国号,有违正统。
贾琮见状,终究没在国号一事上与百官们执拗,将国号定为“夏”,华夏的夏。
由于前有夏商周的“夏”,史官记载为大夏,又称后夏。
这时,亲兵们把饭菜送进来了,贾琮吩咐众人在御书房就餐。趁着这空档,贾琮命亲兵抬进来一张巨大的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