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升官记 > 第154章 书房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朕想知道,与西突厥的和亲,你怎么看?毕竟你去过草原。”李世民说到他头疼的事了。

寒云能怎么看,除了后面有一个汉人朝代不和亲外,自汉起和亲都是一种代价最低的外交手段。

不过西突厥这个和亲他还真有办法,于是说道:“臣认为表面和亲,暗地破坏。”

李世民一愣,这话说得,满朝文武百官都没人提过,果然这小子有点门道,接着问道:

“何为表面,何为暗地?”

“所谓表面就是不但要爽快答应和亲,还要大张旗鼓,传诏草原。”

李世民似乎明白了,“你是想让颉利也知道?”

“正是。”

李世民不再问后面的,他在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少许,一拍大腿,“妙,妙不可言。表面答应了和亲,稳住了西突厥,又刺激了东突厥与西突厥矛盾。颉利必然拦截西突厥迎亲的队伍,这和亲自然就和不成了。”

“我就说,你小子有办法嘛。”李世民一高兴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寒云一听,心里清楚了,这是挖好坑等自己跳啊,还有称呼我小子啥意思。

不说叫云峰,称呼官职也好啊。

“不过,陛下,臣还是觉得,制服四夷,还得武力和经济双管齐下才行,和亲终究是下下策。不服就弄到他们服,让他们听话除了刀枪还可以用经济手段。”

李世民捋了捋性感小胡须,眯着眼,心想:

“这话难道不该是宰相说出才对吗?这小子难道还有治国安邦大道,不行,再诈他一下。”

“详细给朕说说。”

李世民一直是一个学习型的皇帝。

他在玄武门之变前,根本没有接受过当皇帝的培训。

在当太子前,李世民几乎都在研究打仗,研究如何赢得战争,考虑的都是大唐最高军事统帅的事。

至于处理政务和外交手段,他考虑极少。

李世民处理外交就一个模式,降不杀,不降杀之。

处理政务,他能亲自过问的也极少。

虽然他有一系列官职,但是给秦王府直接授官的名额才五十几个,而且还限制了品级。

另外管治的地盘里面,除了军队,地方官员和世家他实际都控制不了,也是李建成敢叫板他这个天策上将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必须被根除的原因之一。

“臣不过七品县令,若有不妥之处,还请陛下谅解。”

“朕就当是交流,不算上议。”

寒云这才说起后世知识提炼的精华:

“自中国形成之日起,四夷不断,历来与中国有好有恶,同一国不同时期也有好有恶。非其变化,而是中国之变化。”

“中国强,四夷皆好;中国弱,四夷皆恶。亘古不变。”

李世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臣认为,如今大唐宛如冬后老虎,该下山寻食了,别认为老虎冬眠后就不是老虎了。”

“好!这句说得好。我大唐本就是山中猛虎,不过小栖片刻,倒是被蛮夷小觑了。”

“但是下山前,老虎也要先吃饱。故而,臣在云阳试验官营模式和不辞辛苦从极西之地寻得这些粮食。”

“朕倒是知道这些粮食来自极西之地。如此说来在极西之处还有比大唐更强大的国家?”

寒云摇了摇头,这套说辞他早就考虑成熟了,缓缓说来:

“良种、田地、劳耕、天气,四项是粮食耕作缺一不可的条件。虽然极西之地天然产这些粮食,但是当地人不善耕作、也无大唐这样的山川河流,遍地良田,自然气候,自然是种不出来的。”

李世民想了想还真是,就算把这些种子给了突厥,他们也种不出粮食。

“想云阳这种模式,初期也无需太多,有十余州足矣。便能支撑大唐抵抗天灾,筹备军资,更能控制四夷之经济。”

“朕听你提及多次经济,朕不甚了解,你详之。”李世民对经济这个词很感兴趣。

寒云一听有点懵,要想把经济讲透,放在千年后都是一件难事,想了想干脆简化一下。

“经济两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说起来,其含义还和陛下的名字有关。”

寒云说到这里不敢说了,毕竟经济在古代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

李世民听后哈哈一笑,“莫不是经世济民,倒是和朕的名字济世安民,同出一辙。你只管畅所欲言,无需避讳。”

李世民越听越有兴趣,他当皇帝后,更多在关注选人和用人上,至于国家的一些治理概念一半来源于大臣的谏言,一半来源于自己的执政心得。

这个时期的李世民还是执政初期,远达不到贞观中后期的执政水平。

“臣所言之经济仅仅是其一部分,专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随后寒云噼里啪啦讲述一些关于经济的简化理论,并尽可能翻译为古代词汇讲解。

李世民不至于听不懂,但觉得少一个具体的指向,于是问道:“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如何用经济来对付突厥。”

寒云想了一下,指着面前的茶叶说道:“把茶叶做成这种泡茶便是生产,再用茶叶交换突厥的羊便是再生产。”

“陛下觉得此茶是不是对清除油腻感也特别有效。”寒云突然转了一个弯提出一个问题。

不说还好,一说李世民端起茶杯喝上一口,点了点头:“的确有奇效,朕觉得茶叶还要加一份。”

寒云一脸黑,不过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但凡李世民能给他写一幅字,都是无价之宝了。

“突厥人是不是肉食油腻之物更多。”

“你的意思是把茶叶卖去突厥,换回他们的牛羊或者其他。”

“陛下聪慧,一点就通。”

说完,寒云就后悔了,特么是在和皇帝对话呢,好在李世民也不在意。

“只是这茶价值不菲,似乎只能是突厥贵族才能享用。”

“不不不,茶叶也分高低、好坏。大可把便宜、差的茶叶送去草原,一来可以利用商队深入到草原各部,指定物品交换,迫使其牧民扩大非战争物资生产,限制其战争物资产出。”

后面的不用寒云继续了,李世民也许马上就想到了好几种方式。

至于派出的商队要干什么,当然是绘制详细准确的舆图,还有刺探消息。

包括最后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大唐交换的时候,实际上,大唐已经在一定程度控制了突厥的小部落,甚至是牧民。

李世民觉得需要休息一下,好好消化一番这些信息,他察觉到,能在其中找到非常多的有用信息。

李世民想起一个话题,试一试这小子对打仗是否了解,于是又问道:“你如何看待大唐与突厥的战争。”

千年后的人最喜欢就是分析古代战争,那时候的人相当于全亮地图打仗,哪像现在大唐对突厥只是探亮了一小片黑影。

对于草原大大小小的部落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甚清楚。

“臣并非武人,恐不善兵事。”

加以推脱的话寒云还是要说的,那是因为在他面前的是历代最能打仗的皇帝。

“无妨,朕还是那句话,就当交流。”

“臣就说了。”

“说。”

“突厥人打仗的优点:战争动员快,几乎全民皆兵,是个能骑马拿刀的都能打仗……”

寒云噼里啪啦说了一通突厥人打仗的优势,总结起来:马多、兵源多、补给压力小、机动性强、骑射强、纵深大。

然后又噼里啪啦说了一通突厥人打仗的劣势,总结起来:缺乏战术训练、缺乏优秀将领、单兵对抗比唐军差、不善攻城、军心不统一、内部矛盾多。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这些他都想到过,寒云甚至还比他多想出几个出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也是用心了。关键如何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劣势,我方的劣势变成优势呢?”

这……寒云能随便说吗?

说用单兵电台可以保证数千里范围内的军队保持即时联系吗?

说用对讲机保持战斗时的即时通讯和调度吗?

说用无人机侦查周围十多里的敌人吗?

说用便携式指南针配合卫星地图,可以保证不会迷路吗?

这些都能实现,可现在不能说。但是寒云想到一些可行的,于是提出二个建议:

“既然突厥可以在两国数千里边境上袭扰大唐,唐军也可以将骑军化整为零,深入突厥内部袭扰对方,打乱他们的部署,削弱他们的人口,破坏他们的生产,变守势为攻势。”

“突厥就那么点人口,经不起如此折腾。待时机成熟,再集中兵力寻求决战。”

这招就是当时蒙古对付西夏的绝招,称之为抽血战术。足足抽走西夏两百多万人口。

李世民想到这个战术和李靖提出的战术雷同,都是将骑兵化整为零,灵活作战。

不过李靖受限于对突厥腹地的了解,和相互联系的难度,不敢太深入,故而是一种机动防御作战。

而寒云提出的则是进攻作战。因为寒云能解决地图、方向、联系、侦查一系列问题。还有高效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