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24章 权相秦桧:从抗金义士到南宋奸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权相秦桧:从抗金义士到南宋奸佞

一、早年仕途与抗金立场

在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之际,秦桧,这位出身寒微却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以其卓越的科举成绩步入了封建官僚体系。秦桧字会之,关于其出生地,学界存在黄州(今江苏南京或广西永福)两种说法,虽然家世并无显赫背景,但他凭借自身的才智与不懈努力,于政和五年(1115年)一举高中进士,展现了其在学问上的深厚造诣。时隔八年,秦桧又在宣和五年(1123年)通过词学兼茂科的严格选拔,进一步证明了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才华和行政能力,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就了坚实基石。

随着政局的急剧动荡,秦桧的政治生涯在靖康年间迎来了严峻考验。此时,金军铁骑南下,势如破竹,北宋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危机。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秦桧已经历官场磨砺,升任为御史中丞这一监察要职,身处抗击外敌、维系朝纲的重要位置。面对金人的凌厉攻势,秦桧展现出鲜明的抗金立场,坚决反对通过割让土地、妥协求和的方式来换取一时安宁,这种态度在当时朝廷中显得尤为可贵。

秦桧的抗金主张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深知金人贪婪无度,深知割地只会刺激其进一步侵略的野心,因此力主加强国防,积极备战,呼吁朝廷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以期凝聚全国之力共抗强敌。在金军兵临城下之际,秦桧更是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欲以使者身份前往金营,试图以外交手段缓和局势,同时表达宋廷绝不轻易屈服的决心。他慷慨陈词:“金国远来,利在速战,宜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而击之,毋令近城邑。”此番言论,足见其对于军事策略的独到见解及以智取胜的勇气。

二、金廷受宠与思想转变

秦桧被金军俘虏后,其人生轨迹进入了全新的篇章。在金朝境内,他遇到了对他今后政治立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完颜昌(挞懒)。完颜昌乃金朝宗室,时任右副元帅,权势显赫,且在金朝内部具有一定的主和倾向。在秦桧被囚的日子里,他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位来自南宋的士人身上所蕴藏的政治智慧与才干,对其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与赏识。

秦桧在金廷受到完颜昌的重用,一方面得益于其自身出众的才学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当时金朝内部对于如何处置南宋问题的分歧有关。完颜昌主张通过扶持亲金势力、与南宋议和以实现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而非一味依靠武力征服。秦桧的出现,恰好契合了完颜昌的这一战略构想,使得他视秦桧为实现和议目标的重要棋子。于是,完颜昌不仅给予秦桧优厚的生活待遇,更为其提供了参与金朝高层决策的机会,使秦桧得以深入了解金朝内部的政治生态与对外政策。

三、南归主和与权力巅峰

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南归,面见宋高宗赵构,此时的他已完全转变立场,坚定主张与金议和,寻求短暂的和平。这一转变不仅得到了高宗的认可,更让秦桧迅速崭露头角,一路升至宰相之位,成为南宋朝廷的核心决策者。

在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八年(1138年)间,秦桧两度出任宰相,其权力达到顶峰。他运用各种政治手段,极力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张浚、赵鼎等忠贞抗金之士,均受到他的打压,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这种政治清洗,使得朝廷内部主和之声日益高涨,抗金力量遭受严重削弱。

更为令人痛心的是,秦桧不仅压制主战派声音,还迫使高宗下令北伐大军班师回朝。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岳飞等抗金将领无法继续施展抱负,甚至遭受不白之冤。岳飞,这位忠诚于国家的英雄,因秦桧的陷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在秦桧的操控下,南宋朝廷逐渐失去了抵抗金国的决心和力量。绍兴和议的达成,虽然暂时缓解了战争的压力,但却是以牺牲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代价的。秦桧的这些行为,不仅强化了自己在朝中的独裁地位,更使南宋陷入了更为深重的危机之中。

四、绍兴和议与身后争议

绍兴和议,发生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秦桧政治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和议是在秦桧主导下,南宋与金国之间达成的和平协议,旨在结束持续多年的战争状态,寻求南北之间的相对稳定。然而,和议的内容却充满了屈辱与妥协,南宋被迫向金称臣,承诺定期纳贡,并割让大片领土,包括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部分地区。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和议中还包含了一项特别条款,即南宋不得以无罪之名罢黜秦桧的首相职位,这无疑确保了秦桧在和议达成后能够长期掌控朝政大权。和议达成后,秦桧地位更加稳固,先后被加封太师,进封魏国公,权势达到了顶点。

尽管绍兴和议暂时结束了宋金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为南宋带来了表面上的和平,但其代价却是国家主权的严重受损与民族尊严的极大挫伤。南宋在和议中所展现出的软弱与妥协,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与不满,更在长远上削弱了南宋的国际地位与民众的抵抗意志。岳飞等抗金名将的冤死,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秦桧及其主和政策的愤怒与谴责。这一屈辱和议,成为南宋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秦桧也因此被后世视为卖国贼的典型。

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病逝,其死后待遇起初体现了当时朝廷对其生前“功绩”的认可。秦桧被追赠为申王,赐予忠献这一赞誉性的谥号,似乎表明当时的南宋朝廷仍视其为稳定政局、维护和平的功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抗金情绪再度高涨、国家利益遭受进一步侵害的背景下,秦桧的历史评价开始发生显着变化。

开禧二年(1206年),在主战派的推动下,宋宁宗追夺了秦桧的王爵,并将其谥号改为谬丑,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其生前卖国行径的公开谴责,标志着官方对秦桧历史地位的彻底否定。然而,政治风向的变动往往伴随着历史评价的起伏。嘉定元年(1208年),在史弥远执政时期,秦桧的王爵与原谥号又被恢复,这反映出南宋朝廷内部对秦桧评价的复杂心态与政治力量的博弈。

直至宝佑二年(1254年),宋理宗再次对秦桧的谥号进行更改,将其定为缪狠,这一谥号既揭示了理宗时期对秦桧历史定位的再评价,也显示出南宋后期对秦桧的评价依然在反复与挣扎中徘徊。秦桧的谥号更迭,实际上映射了南宋不同时期对和议政策、抗金态度以及秦桧个人角色的不同认识与评价,它既是历史反思的产物,也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五、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四大权相之首,被列入“奸臣传”】

秦桧被后世视为南宋四大权相(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之首,其政治生涯以主和、卖国、专权、陷害忠良等行径着称。《宋史》将其列入“奸臣传”,充分反映了官方史书对其历史角色的否定态度。

【千古骂名,岳飞墓前长跪】

秦桧最令人诟病的行为莫过于对岳飞的陷害,这一事件使其背负了千古骂名。至今,秦桧与其妻王氏的跪像仍立于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前,象征着后世对这对夫妇背叛国家、残害忠良的永恒谴责。

综上所述,秦桧从一名早年展现出抗金决心的官员,到成为南宋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权相,其一生的政治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变与复杂的人性挣扎。尽管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南宋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其主和卖国、独断专权、陷害忠良的行径,使其在历史评价中饱受批判,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具警示意义的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