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科技王座 > 第250章 大工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这些三点五英寸大小的铝合金圆盘,正是机械式硬盘的存储基片!

硬盘的工作原理,其实和录音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一个涂上磁性涂料的载体上,用磁头放电改变磁性涂料的排列方向,以记录信息。只不过录音机、录像机所用的载体是带状,而信息量更大,要求读取速度、定位速度更快的硬盘,采用圆盘作为为磁性载体。

最早的硬盘出现于一九五六年。

限于材料、加工工艺、电子技术水平、气动理论的不足,这个硬盘庞大无比,它由五十片直径六百毫米的钢片组成。每张钢片上涂抹了磁性物质,然后从中心将这五十片盘片叠在一起,每层盘片都有单独的磁头以读写数据

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储量却只有五兆!

经过了几十年研究,科研人员终于设计出一款成熟的硬盘,也就是后世很有名的温彻斯特硬盘体系,它包括了一个密封的硬盘外壳、固定并高速旋转的盘片、从盘片中心向外径向移动的磁头,并且磁头漂浮在盘片上方,并不直接接触盘片,这几个技术原则所构成。

这中间,磁头自漂浮技术、表面高度光洁的盘片制造技术、高精度磁头技术、稳定且定位精确并能快速响应的高速电机,是制造硬盘的几个主要技术难点。其他诸如接口、数据保护、防震、数据缓存等技术,则相对要容易实现得多。

而在这几个技术难点之中,又尤以磁头和电机,为重中之重。

特别是磁头!

磁头读取磁盘信息的间隙宽度,决定了一张磁盘能够存储多少数据。而磁头的灵敏程度,又决定了信息的读取可靠性。

早期的磁头采用的是铁磁性物质,可靠性差,数据存储上限低,一个包含了三到五片磁盘的五点二五英寸大硬盘,存储总量只有不到五兆。虽说比起初始版来说体积缩小了几百倍,但是存储上限却并未提升。

直到七九年,ibm研发出了薄膜磁头,读写间隙缩小到了比头发丝略粗一点的程度,硬盘的存储总量才得以提升。不过直到八一年,实际可用的硬盘存储上限,也仅达到了二十兆,而售价更是高达上万美元,就算是财大气粗的研究机构,也没有财力大量购买,只能作为计算中心保存数据所用,少量购买!

反正是自用,关飞可没耐心跟着国外的技术亦步亦趋,一点点提升。

根据他提供的制造图纸,组装的生产线,直接跳过了薄膜磁头,生产的是mr磁头。

不过他也没疯狂到一下就拿出存储容量以g计,甚至是以t计的大容量硬盘,而是选用的amr各向异性磁阻技术,用薄膜磁头写、用条状的磁性材料读的方式提升了硬盘容量。

在这种技术下,磁头通过感应磁盘磁场变化读取数据,因而灵敏度极高。

而且由于写入数据,还是采用的薄膜磁头,所以技术实现难度很低。反倒是新的读取电路,所用的元件更少,更容易制造,加工成本比原版薄膜磁头更低。以根据地自制的生产线折旧、工人工资计算,单个硬盘的成本价不过一两百元人民币,可谓价廉物美。

最难的磁头不是问题,盘片制造、磁性涂料、接口、数据保护等更没有任何难度,不但都轻易解决,而且性能都远超同时期其他同类型产品。

通过改进,他可以很轻松地拿出百兆级别的硬盘。

初期作为练手,他让先从八十兆硬盘开始生产,等品控达到一定水平后再逐步提升,生产一百兆、一百五十兆、两百兆等系列的硬盘。

光是八十兆硬盘,已经比现在市面上可买到的硬盘容量高出三倍,单兆数据存储成本更是降低到了两元钱。相对于ibm二十兆硬盘上万美元的零售价,单位存储成本降低了二十几倍!

关飞在硬盘厂待了两天,就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答了厂部技术人员的疑问,并对生产中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提了一些改进意见。这些意见都是经过生物副脑模拟,能够大幅提升产能、生产质量、控制良品率的关键环节,而对工人进行初步训练,虽然尚不熟练,但实际生产效率已很明显有极大提升。

最后,他带着厂里生产的第一批五百台八十兆硬盘,满载而归,随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了下一个工厂——光纤厂。

……

光纤能够诞生,是源自于十九世纪后半页的一次实验。

众所周知,光是不会拐弯的,它只会沿着直线前进,随着扩散而光子数量逐渐减少,最终消失在其他背景杂波之中。

但是一八七零年的一次实验,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在皇家学会进行光反射的演讲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人在一个装满水的木桶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用光照亮水桶。

人们吃惊地发现,光竟然被包在弯曲水柱,没有漫发射出来,而是发生了扭曲,并随着流淌的水发出一地亮光。

由此,人们才发现了光反射效应,并以此理论,用透明材料作为管芯、外部包以不透明的外壳,制造出了光纤,作为了激光扭曲传递的介质,从而可以将激光信号传递到数公里、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以外,实现信息交流。

看起来光纤的制造好像一点都不难,只要是透明的物体都能拿来作为光纤的传导材料:石英、玻璃纤维,甚至是塑料,都可以。

可在实际运用中,光纤好与坏的标准只有三个:传输损耗、长度和光纤直径!

光线在长距离传输中,无可避免地会因为折叠、转向而产生折射,损耗越低,则光能传输的距离就越远、带宽越高,携带的信息量就越大,而中间所需要的中继信号接收、放大装置则越少,铺设成本就越低。

长度亦同此理。

单根光纤的长度越长,那么需要的中间设备就越少,成本自然越低。

而光纤直径就更好理解了。

光纤线路中间,可以是捆束一根光纤,也可以像普通电缆一样有很多根。直径越细,单根光纤中的光缆数量就越多,信道量就越大,能够即时传输的信息量就越大,支持的同时通讯用户数量自然也就越多。

目前的技术力量,单根光纤的传输损耗被降低到每公里0。2db,这意味着一个100db的光信号,要传输五百公里才会全部衰减殆尽。

而单根光纤的制造长度,则为两到三公里。

至于光纤的直径,则由单根光纤的数据传输量来衡量,现在的光纤传输上限为每秒一百四十兆。

由此可见,虽然光纤损耗率已经足以实用,但是限于长度仍然很短,因此即便是作为城市信息干线,仍然成本极高。以百公里传输长度计算,共需五十套中继设备,平均说来每公里的铺设成本高达五百万美元。

哪怕是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内来说,中继设备的单位造价也高达几十、上百万。

要知道,一个城市的电缆铺设,动辄就是以千公里计算!

要是每两公里就准备一套中继设备,一个城市光纤网络所需的中继设备就数以数百套,铺设成本数十亿

这样高昂的造价,使得就连美国、英、德这样富裕的发达国家,也玩不起全光纤网络,只能作为主干线路使用。与各街区、居民小区相连,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电缆作为入户连接线路。

玩得起的,只有那些分支机构众多的大银行,因为传输率高,将之作为atm机的数据传输中介。

关飞提供制造图纸,生产的这套生产线,并未在传输损耗上费太多功夫,仅仅将每公里损耗降低至0。15db,其他基本使用的是现有技术、材料,而着力在单位长度上下功夫。有这条生产线,单根光纤的拉制长度达到了十五公里,并可以利用端头熔接技术,将多段光纤链接为长达数十、上百公里的超长光纤线路。

不过为了降低传输损耗带来的带宽损失,单根光纤的长度还是保持五十公里为最佳。

就是这么一项改进,千公里全光纤网络,中继设备使用的数量就降低到了二十套左右。哪怕是挖路、埋设管线等工程造价不降,单位铺设成本也降到了几千万美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仍是不菲的花销,但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中东石油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国家而言,这简直跟不要钱一样!

……

关飞趁着各个研究单位,还在对分发下去的各种零部件进行逆向研究的间隙,抽出两周时间,在几个关注的重点企业走马观花视察了一遍,主要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他们理顺生产流程,提高产能、提升良品率。

在这段时间,硬盘、光纤、程控设备芯片、激光二极管、光放大设备……等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纷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北方战区司令部,分为军令部、行政部、党委三个独立的部分。

其中行政部、党委总部,都位于人民大道三段,西面背对大山、东部面朝商业区,紧邻新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侧则是研究区域。

两个总部各有一栋办公楼群,外部有两个独立的出入口,但在内部却是连为一片,并未作区隔。

而最重要的军令部,则仍在老的军营所在地,也就是距离龙康镇十公里左右的丘陵地带。

正规军大部分赴兴威、果根、滚弄、清水河、贵概、木姐等地驻防。其中尤以面对偭定军的兴威一线防御体系部队最多,一共放了六个旅,呈梯次铺开,防御正面宽达五十公里、纵深六十公里。

面对人民党中央所在的佤族山区方向,也放了四个旅。

总部这里只有两个旅。

其他尚未整编的国内退伍老兵、俘虏,以及待整编架子部队,都放在了最中间的山区,塔孟页一带,将其作为训练基地,一边整编一边训练,顺带保护未来的军工基地。

关飞私人研究所,就在军令部后方山谷之内,工程兵已经开始在山壁掘进,未来部分实验室,还会进一步隐藏到大山之腹,安全性和保密性更上一层台阶。

而今天,在关飞的带领下,这里正在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