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但启元帝这一次并不打算给太后面子。
“母后,就算朕和老七是亲兄弟,但谋朝篡位是不可饶恕的死罪,儿子这一次不会再放过他。还有,我们兄弟之间的事情母后就别管了,省得难做。”
太后看启元帝态度强硬,心里有些慌乱,急道:“皇帝,你真的要如此绝情吗?”
启元帝露出一个嘲讽的笑,说道:“母后,老七带兵谋反,逼得朕这个皇帝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难道就不是对我这个亲哥哥绝情吗?
相信母后对这件事情也不是一无所知,怎么就不见母后劝劝老七,一开始就不要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太后有些心虚,她的确知道逍遥王的心思,也对他所做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年先帝立太子的时候,太后心里就是偏向逍遥王的,是先帝看中启元帝,执意要立启元帝为太子。后来启元帝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
两人都是太后的儿子,太后虽然心里有遗憾,但也欣然接受了。
当时的逍遥王还没有夺嫡的心思,毕竟是长幼有序嘛,长子继承皇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直到逍遥王的心爱之人董月荷嫁给了启元帝,董月荷还跟逍遥王说是圣意难违,她也是被逼的,没有办法,逍遥王这才有了不臣之心,萌生了夺下皇位的想法。
后来,董月荷生下了二皇子,逍遥王得知了这个孩子是他的,便开始谋划着杀了大皇子,也就是现在的太子。这样,他的儿子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以后就可以继承皇位。
只是,逍遥王几次对太子动手都没能成功,还因此被启元帝赶去了封地,无召不得回京。
实际上,先帝见在的时候,兄弟俩感情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是一母同胞,也算得上是兄友弟恭。
所以在逍遥王伤害了太子的时候,启元帝才顾及了兄弟亲情,没有杀了逍遥王,而是把他赶去了封地。
逍遥王在封地虽然一直不安分,也在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但迟迟没有动手。
直到这一次,逍遥王下定决心带兵造反,依旧是因为董月荷和睿王。
太后做为他们的母亲,小儿子谋朝篡位的时候不去阻止,兄弟俩人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才站出来为小儿子求情,启元帝怎么可能心慈手软?
太后被质问,也听出了启元帝语气中的绝决,知道这一次她这个母亲的威压也没有用了,于是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皇帝,如果你执意要杀小七,便先杀了哀家这个母后吧!否则,哀家是绝不会放你进去杀自己的亲弟弟的!”
启元帝心里对这个母亲是前所未有的失望!之前太后偏疼逍遥王,启元帝也不与其计较。毕竟他已经拥有了皇位,母后从其它方面多给小儿子一点关爱也没什么。
可现在,逍遥王谋朝篡位,犯下滔天大罪太后也视而不见,只一味地偏袒逍遥王,还以性命相要挟,启元帝心里就更加心痛和委屈了。
当然,他是不可能弑母的,但也不会因为太后的要挟就放弃杀逍遥王。
“来人!太后身体不适,把太后请回自己的房里休息。”
启元帝这是要让人强行把太后带走。
侍卫们上前,就要按照启元帝的要求,带太后离开。
太后的身边也有护卫,但她知道这么几个人在对方面前不堪一击,干脆也没让他们上前阻挡,而是拔下了自己头上的簪子,抵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皇帝,只要你饶过小七一命,母后保证,他日后再不会有非分之想,绝不敢再觊觎你的皇位。
但若你今日执意杀他,母后就死在你的面前,到时候天下百姓都会知道,是你这个皇上逼死了自己的母亲,以后你还怎么以孝道治天下?”
启元帝被太后苦苦相逼,此刻已经不是委屈了,更多的是气愤和埋怨。
气愤太后一味的偏袒逍遥王,毫无底线;也埋怨太后丝毫不为他这个大儿子考虑,心里一点都没有他的位置。
但即便如此,他这个做儿子的也不能不顾及母后的死活,就像太后说的,如果太后真的死了,他会遭到天下人唾弃的,还如何治理天下?
“母后,您这是做什么?快把簪子放下,小心伤了自己。”
赵逸晨和赵逸峰也是眉头紧皱,对太后如此做法甚是无奈。
太后清楚地看到启元帝脸上无奈的神色,听他说话的态度也比刚刚软了一些,觉得是拿捏住了启元帝。于是再接再厉道:“皇帝,哀家说过了,你若是硬要置你的亲弟弟于死地,就从哀家的尸体上踏过去!”
沈清浅几人没有跟着赵逸峰和韩青山一起,她们一直都躲在暗处,偷偷地观看着这出闹剧。
看着启元帝面对太后时无计可施的样子,沈清浅决定再帮他一把。她对知青和知竹两人悄声道:“知青知竹,你们想办法往逍遥王所在的屋子放一把火,把他逼出来,别想躲在里面当缩头乌龟。”
“是,姑娘。”
知青知竹应声离开了。没一会儿,太后身后的屋子里便出现了火光,众人也闻到了浓烟的味道。
“着火了,那间屋子着火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所有人都看向了那屋子。太后也下意识地回过头去看,就见屋顶上已经是浓烟滚滚。
赵逸晨给身边的亲卫使了个眼色,两个亲卫趁太后不备,闪身来到太后跟前,把她手里的簪子夺了下来,同时也将太后牵制住。
“你们做什么?放开哀家!”
太后气急败坏,眼里满是愤怒。
启元帝见太后被制住,如释重负,给了赵逸晨一个赞赏的眼神,然后大手一挥,说道:“给朕冲进去,抓住逍遥王。”
只是,士兵们刚要往屋子里冲,逍遥王就自己出来了。但他不是一个人出来的,他是挟持着穆欣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