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丽和朗巴尔夫人之间的象牙色案台上, 醒目地摆着两样东西。
其中一样,是朗巴尔见过的东西——马拉的提案。
另一样, 则是一封洒着淡淡香水、印着花边的信。信件的开头, 是“最尊贵、最高尚的王后”,而末尾,赫然是“亚当·斯密”的亲笔署名。
“斯密在信里面说,他的文章被报刊恶意截取了。他的本意是支持新税制的, 认为地价税是‘完美税种’, 说我们的改革仁慈而又明智。缺陷自然是他先前分析的那些理由,也提出了补救的建议。只要对所有类型的土地——不限于农田——统一改收地价税, 就可以维持原有得土地平衡。你有什么看法?”
玛丽淡淡地问。
朗巴尔苦笑着说:“斯密作为学者,有一个跨越国界的胸怀。可惜他猜错了你的心意。你根本不想维持平衡, 反而一心想破坏它。”
玛丽点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一时室内沉默不语。
朗巴尔抿着嘴,落在玛丽脸上的目光渐远,想起前生——或者说后世。
那时, 她是玛丽的下属, 敬畏多于亲近。
穿越时空之后, 在共同策划着改革大计的那些日子里, 两人无话不谈, 仿佛又变成了同舟共济的伙伴、亲友。
然而, 王后掌权的时间越来越久,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仿佛黑夜中相对而行的两条小船,交会后渐行渐远。如今的玛丽,真的是一个君主——那些云谲波诡的心思, 都隐藏在了波澜不惊的一双眼睛来,叫朗巴尔怎么也看不透。
中国那句话说,“伴君如伴虎”。或许她应该抛掉旧时那些幻想,安稳地退到臣子的位置,抛掉那些以君主为朋友的幻想。
然而她心中,既有不甘,又有不忍。
说她给自己贴金也罢;她还记得,玛丽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她一个人能理解她。假如连她都失去了做她朋友的勇气,今后王后恐怕就真的是只能做孤家寡人了。
“真的要这样吗?”朗巴尔深吸一口气,“真的不能暂缓吗?或者换一种方式?”
玛丽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直视着朗巴尔:“你果然是反对的。”
话一旦开了头,接下来就容易多了。朗巴尔迎着对方的注视,目光越来越坚定。
“我知道,向工商业倾斜,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政策不是越超前越好。想想王莽,意识多么先进,甚至被开玩笑说是穿越者,但结局是什么?身死名裂。
“我们不考虑别的,就说粮产量。我国原本就是粮食净进口国,改革之后粮食很可能减产,供给压力增大,进口依赖性提高——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怎么处理?”
玛丽拍手:“问得好。这个问题由你问出来,比别人问要好得多。
“国内粮食生产的潜能,我认为,其实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教会和贵族的土地不交税,他们如果觉得招租不划算,就干脆闲置;十多年前,我们曾就抛荒田地推行过强制性政策吗,结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贿赂前去检查的吏员了事。只要税制不改变,这一点就不会改变。改革之后,这部分闲置土地的产能会首先释放出来,无论转为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或是变成工商业用地,对国家都有好处。
“此外,虽然马铃薯一类的作物已经推广,但化肥农药的使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的实验室有专项研究,朝着固定方向努力,现在每年能诞生十来个新化合物,虽然不是每一种都能投入实际使用,但进步是实在的。工业化生产方面,产能仍然不足;改革后解放出的农业人口可以从事相关产业,反哺农业,这是良性循环。
“还有,就算前两项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别忘了还有美洲。美洲土地广袤,在后世也是世界粮食主产区之一。美国才刚刚独立,为了牵制英国,也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他们会非常乐意增加对法国的出口量。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还没有充分开发,完全可以在未来成为本土的粮仓。”
玛丽条分缕析,朗巴尔却没有退缩。
“假如你真的像自己说的那么有信心,为什么没有向大众说明?为什么只敢打着为农民减负的旗号?如果没有斯密的文章,前面那一番解释,恐怕一句话都不会有吧?那些生活遭遇巨变的农民,从头到尾都会被蒙在鼓里。这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愚民政策吗?为什么不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怎么‘知之’?你想一想,斯密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经济学家了。但即便是他,也想不到我的真正目的;可见他并未察觉到工业将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更想不到这种改变将会是颠覆式的。他这样有洞见力的脑袋尚且如此,我还怎么指望我们的理念能对大众解释得通?”
朗巴尔摇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斯密只是没有想到,假如解释清楚,他未必不能接受。不要说对远在英国的斯密,你连对执行政策的杜尔阁,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更不要说外人——对你善意的,说你只是犯了短视错误,心还是好的;心怀恶意的,直接骂你为了自己的产业假公肥私。你以往推行政策,总是先拿出厚厚的报告;这次呢?完全没有。难道不是因为底气不足?
你总是说大方向、大趋势、大未来,那身处其中的那些个体呢?那些我们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波折呢?政策推得越急,出现的对抗就越激烈。狗急跳墙的教会、贵族对抗不了你,就会朝比他们弱小的人下手。一夜之间,多少家庭可能失去赖以为生的农田土地?稍不留神,就可能家破人亡。只要想到这个我就头皮发麻。
“我们预计不了会有多少失业农民,也不知道我们工商业现有体量能不能充分吸收这些劳动力。即便总量足够,也还涉及到劳动技能转换的问题;从来只会种地的农民,能快速适应在工厂的工作吗?还有结构性问题:大量劳动力突然涌入市场,供大于求,工资必定大幅下降。企业主可以挑三拣四,将健壮的工人挑走,剩下的老弱妇孺呢?只有饿死的份。
“只有放慢改革步伐,我们才有时间和余力去关注这些最需要帮助的边缘人群,政府和社会才有缓冲的余地。”
“不能再慢了。”玛丽斩钉截铁,“初级产品不足,劳动力不足,资源不足,是抑制工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几年了。前些年我腾不开手,在地方上的行政控制力还不太足够,不得不先放任自流;如果还要再拖下去,好不容易对英国取得的一定优势,就很容易失去。英国本身具有工业革命的所有资质,只会前进,不会开倒车;法国只要一停滞,就是退步。”
“为什么要和英国比?”
“什么?怎么能不和英国比?它至少在未来一百年内都会是最成功的国家。”
朗巴尔忽然一阵头痛。
“你还记得,当初你明明已经躲到了朗布依埃,后来又为什么决心回到凡尔赛宫吗?你想为法国的贫苦人做些事,想让小奥兰和多米一家过上好日子,想让身边的人躲过大革命的劫难。你已经达到目的了。可是现在呢?你又要把你曾经帮助的人推回烧红的火炭之上?是为了取代英国,成为最领先的国家,还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和名声?”
“你就是这么想的?!为了我的事业和名声?”
朗巴尔已经为刚才的话后悔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以你的性格,做到了这个位置,就非要做到尽善尽美不可,加上各种非议声这么多,你想用最出色的成绩来堵住他们的嘴也情有可原……”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玛丽冷笑,“你看不顺眼了,所以匿名策划了暂缓改革的提案,推出马拉做代言人,自己躲在后面?”
朗巴尔愕然:“什么?”
”你以为我没听到传言?”
“简直莫名其妙!我就算是反对,也绝不会背后做小动作。难道你还不了解我?!”
“我可不了解你,你做什么只有自己清楚。”
朗巴尔猛然一震,不自觉后退一步,瞪大眼睛看着她的陛下。
“今天这次见面,从头到尾都是为了测试我的反应?”她问到最后,鼻子一阵发酸,胸口委屈得发疼。
“哼。”
“好,好。随便你怎么想怎么做!我不管了!不——是我自作多情,我本来就管不了!”
朗巴尔再也没说半个词,转身埋头冲出了王后的房间。
玛丽慌忙起身,朝她的背影伸出了手,最终只是放下。
“算了……我们都需要冷静冷静。”她自言自语道。
玛丽后来不知多少次后悔,为什么不在这时将对方叫住,为什么任她离开凡尔赛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夹个私货:wir sind wie zwei boote in der nacht.我们像暗夜中的两条船
知道出处的让我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