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中国旅游攻略大全 > 第251章 朔州市(1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4.右玉古长城,作为山西省右玉县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以下是对右玉古长城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晋蒙两省交界处,素有塞上“边城”之称。这里的古长城始建于战国与秦汉时期,现存长城主要为明代所建,是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长城沿线分作九段分区管辖,每一段“边”设一“镇”,称为九边重镇,右玉长城属大同镇辖区。

二、长城概况

右玉古长城全长约168公里,沿线古堡、烽火台林立,雄伟壮丽。其中,杀虎口段长城砖石砌面,筑有城楼、望台等,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长城沿线最着名的关口为杀虎口,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也是当年“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特色景观

1. 杀虎口关城:位于右玉县境内,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7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杀虎口关城与周边长城共同构成了中国长城沿线唯一的“目”字型城堡。

2. 三十二长城: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烽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

3. 铁山堡与破虎堡:铁山堡地处右卫镇西南25里处,西至边墙30里;破虎堡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筑堡,万历二年(1574)砖包,设南门1座,保存基本完好。

四、文化价值

右玉古长城不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民族间互相对抗与交融的舞台,以及经济互补的空间。它见证了历史上的无数战役和边塞文化,体现了古长城文化价值之所在。同时,长城也是晋商走向大西北、走向内蒙的重要通道,晋商的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旅游信息

右玉古长城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沿着长城漫步,感受其雄伟壮丽的气势;也可以参观周边的古堡、烽火台等历史遗迹,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此外,游客还可以在当地品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和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文化。

总之,右玉古长城作为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历史的好去处。

5.杀虎口,又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界处,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要关口。以下是对杀虎口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境内,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现今由山西通往内蒙古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

1. 早期历史:早在战国赵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史上着名大将李牧曾多次从这里出击,攻败匈奴的进犯。汉代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曾从这里挺进大漠,驰骋疆场。

2. 名称由来:明朝时期,因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后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3. 经济与贸易: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杀虎口曾是重要的税卡,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三、建筑结构与布局

1. 关城:杀虎口关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行了砖包加固。

2. 双堡结构: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3. 军事设施:堡内衙署、教场、仓库、营房、庙宇遗迹众多,一条南北向主街贯通,向东西伸出一些支路。

四、旅游价值与文化意义

1. 历史文化价值:杀虎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不仅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2. 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杀虎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同时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此外,杀虎口博物馆也是游客不能错过的地方,这里收藏了大量与杀虎口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总之,杀虎口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代建筑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6.右玉县安山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名镇泗张镇境内,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老寺庙。以下是对安山寺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沿革

安山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原名安山涌泉寺,因寺旁有涌珠泉而得名。寺庙在明清时期经历了三次重修,规模宏大壮观,僧伽数佰,佛事频繁,香火萦绕,音鼓声不绝于耳。然而,后经战乱,寺院旧址几乎殆尽。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弘扬民族佛教文化,保护文化遗产,2003年泗水圣源酒店捐资200万元进行重修,使得安山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

安山寺位于泗水县城东南15公里处泗张镇境内,S244省道右侧,处于安山、马山、红顶山群山环抱之中。寺院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历来为旅游避暑名胜之地。此地享有“安山春秀”之称,四季景色各异,早春桃红柳绿,百花竞放;夏季浓荫如盖,凉风徐徐;秋日天高云淡,雁声阵阵;深冬泉水汩汩,热气腾腾,白雪皑皑,令人流连忘返。

三、建筑特色与布局

重修后的安山寺拥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寮房等建筑。寺院内两株唐代所植银杏树,高20余米,相距10余米,根深叶茂,树冠如盖,其中一株为雄树,据传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亲手栽种,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须六七人方能环抱过来,巍为壮观。此外,寺东侧有泉,名日涌珠泉,久旱不枯,泉水从底涌出,如颗颗珍珠泛起,联缀不绝,令人赞叹不已。

四、佛教活动与文化

安山寺作为东鲁佛教圣地,佛教活动频繁。寺院内的罗汉洞,五石洞并列,洞内塑有十八罗汉像,最大的洞高约4米,宽5米,深20余米,为安山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此外,寺院还定期举办佛教法会和禅修活动,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与。

五、旅游价值

安山寺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寺庙,更是一个旅游胜地。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安山寺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佛教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总之,右玉县安山寺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值得游客前来探访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