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赵氏发家记 > 第270章 肥地法子(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咱们村还好,我听说别的村死了不少人。”林二婶扇着大蒲扇,“吃只能吃个半饱,干活要一个人顶两个人用,谁顶的住。”

虽然屋里没有外人,但她还是压低了声音,“多亏你们家大和在边上照料,不然咱们村的人哪有这好日子过。”

林家也是用钱代工,但并不妨碍林二婶知道这些事,“那中午煮的豆子都是大和自个掏钱买的。”

豆子不贵,但别的衙役可没这么好心白费钱。

赵大和不敢明目张胆的偏私,但在分饭上总会给村里人多打一点,这种无关大雅的小事很寻常,毕竟一勺下去,有多有少很正常。

村里人也没有那个傻子跳出去说自己得了好处,都是偷偷摸摸的念着赵大和的好,要不是刘氏住在城里,她家就该堆满鸡蛋了。

“你家老大媳妇肚子里的看着是个男娃,吴婶子好福气,头个就得曾孙。”

吴氏也露出笑脸,“男娃女娃不要紧,日后总会都齐全。”

两家越亲近就越会受影响,林二婶以前也偏男娃,后来见到机灵聪明的蓉宝,偏着的心就慢慢移正。

“后天就是蓉宝嘉宝生辰,你家老四还没回来?”

吴氏自信道:“去了十来天了,肯定会赶回来。”

村里人的小孩不怎么过生辰,家里一大窝孩子,凑在一块二十几个,哪有闲功夫天天折腾。就算家里有钱,也只是买块肉煮个鸡蛋。

但赵老四一定会回来,这一点不止杨氏自信,就连吴氏也深信不疑。

二十八号半夜,杨氏房里的油灯还没熄,她趴在桌面,耳侧放着一个精致的小布包,上面绣了个呆在桂树下的兔子。

一路紧赶慢赶的赵老四轻手进屋,他身上全是汗,脸和手也不是很干净,好在身后的包袱里就有换洗衣物。

灶房锅里的水还有点余热,赵老四简单洗了一个澡,就把杨氏抱到床上。

他最近都没睡个好觉,身子累,但心里却是止不住的兴奋,怀里抱着的人微微一动,他也跟着张开了眼。

杨氏的手抚上他的眼睫,挡住外头的光亮,“时辰还早,再睡会。”

赵老四抱住她不撒手,两人就这样的姿势睡了半晌,温柔的呼吸打在脖颈,杨氏脸上很快沁出了一层薄薄的汗。

她单手回抱住赵老四,另一只手把纱帐放下,挡住太阳和日光。

学堂里的蓉宝和嘉宝拿着书盼星星盼月亮,外面有一只鸟飞过去他们都要抬头去看一下。

庄先生拿着书走过,一人敲一下,“心不在焉。”

力道很轻,但两人还是捂住了脑袋。

其余学生见状念书的声音更大了些,生怕让先生看出自己也在走神。

远处响起了一道钟声,众弟子起身行礼,“先生再见。”

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冲到饭堂,一大堆人围在蓉宝嘉宝身边,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蓉宝,你爹娘不会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辰吧。”

蓉宝哼了一声,“肯定知道。”

“嘉宝,你爹什么时候来?要不我们先去吃饭。”

“不要不要,我们要去外面吃大餐。”蓉宝抱着一堆礼物起身,“我明天也不来。”

众人一惊,“为什么?明天还没放假呢。”

“我奶奶明天生辰。”

“那你后天还来吗?”

“后天,大后天……”蓉宝自信道:“也不来。”

所有的学生都很羡慕,他们生辰可就只是回家吃了顿饭,没有谁像蓉宝这样,连放三天假,加上旬假,就是五天,多快乐啊。

蓉宝想的理所当然,但赵老四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请这么久的假,到时得落下多少学问。”

“我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蓉宝摸着他的胡子,“爹,你以后也会长胡子吗?跟先生一样。”

“那当然,长胡子才是真男人。”

“那为什么舅舅不长胡子?舅舅好看。”

赵老四不信,扭头向杨氏求证,“媳妇,你说有胡子好看还是白脸小子好看。”

杨氏中肯道:“你不长胡子好看。”

赵老四立刻没有蓄须的打算了,“我过几天就去篦头铺。”

篦头铺的剃头匠不仅会修发,还会修面。

蓉宝几人吃完饭后在城里玩了半天才回家,她远远的就看到了村口的老杨头,正跟几个大爷坐在一块吹牛,旁边还围了一群汉子,也竖起耳朵听的认真。

“爹,你快停车,我要去找姥爷。”

“你急啥啊!”

车子慢悠悠的停下,蓉宝嘉宝拉着手跑过去,人小,但声音可不小,“姥爷。”

跟众人吹的津津有味的老杨头一下子就收住了话匣子,想带着外孙外孙女回家。

听热闹的大家伙不干啊,忙催促道:“杨叔,那榨完油的豆渣当真可以肥地啊?”

老杨头反问,“那种豆子咋能肥地?我听说南方那边还有茶油,榨完油后有茶枯,最好肥地了。”

花溪县这里吃猪油的比较多,大家伙花几十文买一些猪板油能吃一年,只有那些大户人家才会去外面买油,胡麻油比较多,味道香,还有豆油和菜籽油,吃的人少。

老杨头能知道这些是他以前在潭州长大,那边种蚕养桑的人比较多,穷人少,大家伙有钱买油吃,因此对豆渣菜籽渣十分了解,都是肥地的好东西。

众人还是不信,“哪有麦子亩产四石的,就算再怎么肥地,也没法凭空变出这么多粮食啊?”

老杨头有点恼火,“上等好地,再洒这么多肥,伺候的也精细,就算没有四石,也至少有三石。”

一石六十斤,三石一百八十斤,村里收成最好的才一百五十斤,要是碰上年景不好,亩产两石都是常事。

“杨叔,大家伙也没见过,这不就想问清楚吗?”

“是啊杨叔,我老家以前更穷,哪见过这样的东西。”有人舔了舔唇,“杨叔,除了那榨油的渣子,还有其他法子肥地吗?”

家里的好地就十来二十亩,自然是种粮食稳妥,那胡菜他们又没种过,万一生虫得病,家里人吃什么。

茶枯就更难了,还得种树,谁那么大老远去山里把树挖出来,而且也不知道有没有,毕竟那是南边的稀罕物。